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实践探索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探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21 15:46
唐玉琪
(成都绵实外国语学校四川成都61170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丰富,充分结合生命教育的主旨,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要重视生命教育的要求,积极发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因素,让生命教育过程更充实、更丰富。学生通过生命教育,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并养成良好的品质,最终助力个人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简要概述生命教育特征,并探索了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7-010-01
引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知识领略生命的内涵,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并在生活中尊重生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不难看出,生命教育相当于课程教学的升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过程,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让学生真正在生命教育中受益。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生命教育概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属性浓厚,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后,个人的生命知识、能力与情感同步发展,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也指明了课程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路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了很多生命教育因素,让学科教学更有层次。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为依托,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真谛。学生能够感知个人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并掌握调节情绪的方式,真正学会自尊自立,进而意识到尊重生命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生掌握交往礼仪与人际关系的维护方式,同时吸收诚信为人、尊重他人等优秀品质,养成个人的生命技能,并学会保护生命,最终实现生命价值。不难看出,本学科的生命教育,以课程知识为载体,以实现生命教育要求为基本目标,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程[1]。
二、课堂教学生命教育实践路径分析
(一)教师要提升生命教育能力
教师自身要增强生命教育领域的知识储备,意识到生命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学生。培养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精心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命教育方案,综合协调各类因素,体现教师能力的优势。教师要反复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掌握学生当前的生命认识情况,并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学生的生命意识并不成熟全面,但是参与生命教育的热情浓厚。教师拟定的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要兼顾知识、能力的培养目标,提供由浅及深的教学方案。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传授与情感激发,综合应用讲授、案例等多种方式,让教师从多个角度接受生命教育。关于生命教育的评价,关注到学生的生命知识掌握情况、生命保护能力与生命情感,结合应用定量、定性评价手段,让评价方式更丰富。课堂教学过程总有反复和波折,很难按照既定的节奏逐步推进。教师面对的是思维活跃的学生个体,学生在课堂中表达个人观点,但是内容可能脱离课程主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并给予科学、准确的解释,在不影响学生自尊心、积极性的前提下,让学生掌握知识点[2]。
以《学习新天地》一课为例,教师引入讨论会模式,主题为“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表达观点。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参差不齐,多数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学习收获更多,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很艰苦,并诉说家长逼迫自己报名课外补习班的经历,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司空见惯,导致亲子关系始终不乐观。教师抓住学生当前遇到的问题,采用连续发问的方式,在课堂中起到“共情”效应。教师让其他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同样的经历或者烦恼,并探索产生这种经历的原因。与此同时,教师让不存在此种烦恼的学生分享亲子之间的沟通技巧。学生在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对于“爱的负担”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意识到个人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意义。尽管该内容不在预设的课程方案中,但是借助学生的经历,衍生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历,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足,也吻合生命教育的要求。不难看出,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精准把握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有利要素,重视生成能力的培养,促进知识的高质量传输以及生命意识的养成。
(二)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
生命教育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借助学生参与开展体验式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沉浸感。教师首先提供生命体验类的情境,让学生逐步熟悉教学环境。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并不全面,教师提供情境后,学生会感到很好奇,促进生命情境与知识的联系,让情境、知识与学生成为一个整体,进而激发学生的生命情感,生命知识学习效果更好。教师可以采用直入主题的方式,也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让优质情境带动学生的体验过程[3]。
以《服务社会》一课为例,教师播放火灾现场的“最美逆行者”视频,让学生感受消防员视死如归的精神,发挥情境的作用。教师借助情境开展主题活动,促进生命教育成果的内化。教师设定问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道德与法治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心态更放松,有助于养成发散思维,进而形成个性化的生命认知。讲授《男生女生》一课时,教师开展“假如我是男生、女生”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互换角色,体会另一种性别学生的一天生活。体验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相互点评,表述个人互换角色的实际体会。学生通过互换性别,对男生女生之间的差异以及青春期阶段的男女生变化理解更透彻,掌握异性相处的原则。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的不断积累与探索,以及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在今后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课堂的互动效应,让学生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角。教师积累生命教育的相关经验,让生命教育的形式更丰富、内容更充实,使其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亮点。
参考文献:
[1]尚衍从.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及策略[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04):9-10.
[2]成雅琴.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J]. 教育界,2023,(07):125-127.
[3]顾海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策略探寻[J]. 中学教学参考,2022,(34):64-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