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实践探索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劳动教育,现状,实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21 15:54
莫足军
(十堰市特殊教育学校442000)
摘要:培智学校所接收的学生大部分都为特殊学生,特殊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时,与同龄段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该学生的智力发育,操作能力发展等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若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机体活力,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但在培养特殊学生时,培智学校应加强教师在教育思想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向,完成对课程教育内容的合理创设,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使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更加顺利,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其更好融入到社会当中。
关键词:培智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7-036-01
培智学校的学生多为特殊群体,他们通常存在先天或者后天大脑损伤,以此导致部分学生智力不足。该部分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若无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将会导致学生的身心发育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在培智学校的教学工作开设中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帮助该类型的儿童更好地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整体活力,更加全面促使逐步地掌握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劳动技能,对未来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智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应用路径解析
1、加强教师教育思想的改革与更新
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成为合理的选择者,在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特殊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求,使得课程教育对学生生活技能提升有着帮助性的作用。培智学校的学生存在较多的特殊性,因此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不仅要简化与布置安排,同时要满足学生可以为日后生活和学习更加具有帮助性的作用。教师要做用心的设计者,在做教学预案,教师要结合培智学生的能力水平,完成特殊的课程目标设计,对不同学生的技能学习进行进一步的分层设计与实施。第三,教师要成为精心的传授者,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的学生完成分层设计和安排,根据个体的差异化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当前教学的体验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向
要彰显出教学活动的预期效果,一定要提前设置清晰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在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前,教师要灵活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确保教学过程能够有秩序、有目的地开展。因此,教师要全面掌握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明确不同阶段的教学重难点,按照培智学校学生的特殊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思维水平等,有效落实教学任务。此外,教师还要保障课堂内容具有较强的指向性,让教学方案更有实践性与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3、设置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
在创设相应的课堂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殊情况,创设个性化的劳动教学课程。具体来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自理能力、生活能力、服务能力等,确保学生能够参与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水平,为进一步开展社会交往活动做铺垫。劳动技能课程按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的方式进行整体设计,以“个人生活”为基础,向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不断扩展延伸,分为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等四类技能。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围绕四类核心技能展开,选取学生现实生活所需、对未来发展有益的资源进行加工与改造。
二、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培智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必须看作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进指明方向;通过评价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在评价内容时,要包括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劳动技能的综合应用,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的养成等。教师要依据多元化评价理念,建立学生、教师、家长和其他有关人员参与评价的模式。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评价自己在劳动中的表现,促进自我认识和改进。其次,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要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最后,家长要了解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与学校形成合力,提升劳动技能的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如采用作品展示、操作展示、成果展示等。教师可以设置成长记录袋、作品评定表、日常观察记录、阶段考核及期末技能比赛等方式进行全面评价,关注过程和结果,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反映学生劳动技能学习的状态和水平。
三、实行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
在对智障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培智教育的内容与各个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融合,不仅要在语文、数学等科目上进行体现,在音乐、美术、科学等科目中也要给予体现。这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要注重多学科渗透,加强劳动技能、生活适应、康复训练等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有机整合。同时要体现多渠道实施,将课堂学习与潜在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日常生活、课外劳动、社会实践等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强化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
例如,学校的植趣园就是培智学生学习种植农作物,体验劳动乐趣的综合实践场所,在这里就是多学科融合的基地。
综上所述,在培智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劳动教育课程是一个必要教学内容。这对于培养智障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增强其身心素质,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等都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对于劳动课程,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劳动学习,并逐步增强他们的主人公意识,让他们在一个相对轻松、自由、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参与锻炼,并对他们的劳动效果进行综合、客观评价。由此,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有序对接,确保智障学生劳动技能的有效提升和劳动素养的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高段中度智障学生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J].陈丽英.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2(Z2)
[2]微课技术支持下培养智障学生语文基础素养的实践探索[J].林雪芳. 格言(校园版),2022(21)
[3]智障学生生活数学发展性评价实施策略[J].乔秀梅.内蒙古教育,202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