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识图能力的策略分析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初中地理,识图能力,识图素养
  • 发布时间:2023-07-21 15:49

  王茂利

  (四川省什邡市洛水慈济初级中学)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初中地理学习重要工具。眼中有字,心中有图, 才能清晰、直观的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并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识图能力教学,从而综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成效。

  关键词:初中地理;识图能力;识图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7-013-01

  中学地理是一门涉及面广的综合性课程,学生学习时往往会遇到困难,不知从何处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正确利用地图或者辅助图形,让学生认识到读图的重要性,养成读图、识图的习惯,通过识图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理,掌握地理的真正意义。

  1.提高识图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地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去识图,才能提高识图的效率。如何让学生喜欢地图呢? 首先,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用动态的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纬线的时候,可以设计让钢笔动起来,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画纬线,并配上萌萌哒的声音作解说,学生兴趣很快就提升了,课堂参与度就更高了。在介绍中国的地形时,用三维电子图代替二维平面图,形象逼真的高原、盆地、平原、山脉更能让学生感兴趣。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联想。比如,在学习《中国的河流》的时候,引导学生联想河流由陆地向外流入海洋叫外流河,河流没有流出陆地的叫内流河,简单形象化,就能很快的找出规律:通过判断河流是否流入海洋的来区分外流河与内流河。地理课堂中的地图丰富多彩,识图时要将图文结合,将所学内容与联系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培养识图习惯

  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识图,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识图素养和习惯,才能有效识图。首先,充分利用地图的“三要素”,即地图的比例尺、地图的方向、图例,来培养学生的识图习惯。教师在举例示图的时候,都要把地图三要素以提问的形成让学生回答出来。例如:这地图是关于什么的地图,图上有什么图例,图例间有什么联系?从哪可以判断出地理方位等等,让学生知道地图上表达的信息有很多,都可从哪些方面来收集?养成基本的识图素养,才能有效识图。其次可以开展两人小组,或者四人小组合作识图活动,通过团队活动来养成良好的识图习惯。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南北方地区的地理差异”时,把学生分成四个人一小组,前后桌组合,根据地图中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引导学生找到1 月0℃等温线和 800 毫米年降水量的地理位置,从而得出南北方的分界线,最后对比南北方的气温和降水量,归纳出南方温度高,热量充足,降水充足,就很容易的推出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适合种植水稻,或发展渔业,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这种小组合作讨论,可以让学生思维得到开拓,理解能力得到加强,长期的坚持,能让学生养成迅速、正确识图的习惯,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加强地图分析能力

  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科学、高效地分析和获得所需要的资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识图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把有关的地图材料以图像、影像等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地图。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对应的问题情景来增强学生对地图的理解。例如,在《世界气候》分析各气候特征时,教师可以通过气候图中的气温曲线的数据来判断,大于20℃,用高温来描述,在0-20℃之间用温和描述,0℃以下用寒冷描述。一年当中气温高为夏季,气温低为冬季。还可以通过降水柱状图的数据来判断是多雨还是少雨,年降水量>100mm 则是多雨,年降水量<50mm 则为少雨。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很快能理解并识记热带气候特征,全年都高温,热带雨林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

  4.增强图形绘画技能

  要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除了要有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外,还要有识图、记图、画图等多种技能,才能更好的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首先,充分利用地理填充图册,引导学生进行填图、描图、标出地理位置,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记住地图;当遇到问题时,可以迅速在脑海中生成对应的地图,从而得到有效的解答。此外,老师还可以让同学在同一地图中加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性的绘图竞赛。例如:在学《交通运输》时,我们可以利用“三横五纵”的铁路干线,在34 张空白的省区地图上,用五星符号标出北京,用红色标出横线和蓝色标出纵线;通过在地图上对应的地方绘制出主要的线路,既能把 34 个行政区和相应的行政中心记下来,又增强他们的图形记忆和绘制技能。

  5.提高理解能力

  在中学地理课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作为小老师,积极上讲台分析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解和教师的纠正和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阅读理解的能力。比如,在讲《祖国的首都-北京》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北京气候特征,教师可以投影出中国的干湿分布图、温度带图、气温、降水量图,进行综合对比,让学生说出北京的气候类型和特点。一名同学在观察北京降水柱状图时,因错误判断了降雨月份而造成答案错误,针对该同学的问题,我适时地引导台下学生进行讨论,提醒他们结合问题,仔细阅读气候图当中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的月份,找出错误的原因,提高了他们的读图、析图的能力;由此可见,经常组织学生上讲台来作读图、析图训练,既能提高了小老师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又能让台下的很多同学,注意力集中的参与去分析图、理解图。这样的活动让课堂气氛高涨,教学目标也能轻松实现。

  总之,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识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发展,促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际成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富明.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J].时代金融,2018(24):299.

  [2]汪晓雨.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81.

  [3]李丽慧.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J].科学咨询,2017(05):68.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