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与高中中国古代史教学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初中,古诗文,教学
  • 发布时间:2023-08-12 14:03

  王 玮

  当前高中阶段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学生文言文阅读困难、知识点记忆不牢、教师材料选择困难等问题。充分利用好学生熟悉的初中古诗文这一宝库是解决上述困难的一大有效措施。初中古诗文不仅有助于强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会对学生家国情怀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史上溯中华文明源头,下接近现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独特使命。因此,中国古代史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新教材的广泛使用,探索新教法也是时代呼唤的重大命题。如何在“双新”背景下教好中国古代史,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必须回答的问题。

  1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中中国古代史日常教学中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首先,首当其冲的就是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薄弱。《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中国古代历史典籍都由文言文写成。文言文阅读是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功。但文言文阅读能力仍是当代中学生的一大弱项。例如,我们学校招收的已经是本地区中考名列前茅的学苗,前百名占十人以上,但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文言文阅读障碍。主要表现为部分语句看不懂和阅读速度慢。再加上考场心态紧张,遇到两行以上文言文材料就心里发慌、不知所措,甚至原本能读懂的内容也读不懂了。保守估计,即使在尖子生中,这种现象的比例也在三分之二以上。随着高中语文课学习的深入,高二以后,这种局面逐步扭转,但部分学生直到高三,文言文阅读能力仍提高缓慢。

  其次,学生知识记忆不牢。高中历史需要记忆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时空;二是概念。换言之,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这些事又有怎样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和中国近现代史相比,中国古代史年代久远,地名、官名变化巨大和世界史相比,人物、事件等概念众多且分布更为分散。学生记忆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点无疑难度更高。学生时空观念薄弱,时间、地点和事件都对应不上,更别提对事件、人物等概念的理解了。高中生阅历浅显,除了薄薄的初中课本,历史知识往往来自历史小说和古装影视剧。而元朝以前的历史连影视剧都不多见,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和现场感,无法产生足够的共情和想象,对知识的领悟和内化自然缓慢得多。知识点屡记屡忘的现象非常普遍。

  最后,教师材料筛选困难。这个问题与前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筛选能有效弥补前两大问题中学生的不足,前两大问题又直接制约着教师的发挥。直接引用正史《百官志》的原文,固然经典权威,但忽视了学生有限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文阅读水平。引用学者的论著,却又像下定义、重复结论一样,失去历史学的味道,使学生感到枯燥。那么,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既说明问题、讲清知识,又浅显易懂、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甚至吸引学生兴趣呢?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探讨的问题。

  2 中学古诗文的优势

  面对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第一个问题,文言文阅读障碍,有的老师在上课的幻灯片中增加展示文言文的材料,或者集中做有文言文材料的试题,希望通过反复练习的方法磨炼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直至熟练。但这更多体现的是语文课的训练方法。就历史学科而言,展示什么样的文言文材料是有讲究的。一方面,在阅读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单纯增加文言文数量反而会引起学生疲倦。另一方面,试题良莠不齐,单纯依靠试题中的文言文材料训练学生,学生提升较慢。面对学生知识记忆方面的困难,有的老师喜欢把知识转化为图表形式,让学生对知识一目了然。然而呈现形式的改良本质上是一种记忆术,仍是在提高死记硬背的效率上下功夫。在此之前学生还是要过领悟理解的一关。

  针对上文提到的三重困境,我们认为初中古诗文是一把钥匙,更是一座得天独厚的资源宝库。初中古诗文是高中生在初中刚刚学过、中考刚刚考过的知识,学生甚至可以流利地背下来。经历无数次背诵、训练和大考的洗礼,初中古诗文也是高中生印象最深刻、理解最透彻的文言文。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障碍是初中以来文言文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足的必然结果。除了扩大阅读量,不停地重复温习初中学过的篇章也是一大法宝。十年前我们去中文系旁听古代汉语课,老师明确指出,学好古文须逐字逐句出声阅读,熟读成诵。那么以我们高中生的知识储备,能做到熟读成诵的就是初中文言文。

  除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本身,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教师对史料的筛选、运用,也可以从初中文言文中获得助益。历史学科的学习有两个核心要点:逻辑和细节。逻辑撑起历史的骨架,细节丰富历史的血肉。教科书篇幅有限,能提供给我们的主要是主干知识的逻辑梳理,学生学起来难免枯燥。这就需要历史老师补充细节,创设情境。因此,教师多讲历史故事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而就中国古代史而言,文言文更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既能用文言文营造历史感,又能讲好文言文背后的历史故事。初中古诗文都是经典名篇,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大量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在古诗文中,历史知识、名词概念不是说教式地灌输给学生,而是以最自然的方式流露出来。学生背下来了、理解篇章意思了,这些概念名词也就懂得了,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初中古诗文恰恰是学生之前已经熟悉的内容,那么如今在高中历史老师的带领下再熟悉一遍,无需过多解释,学生就能心领神会。这样一来,历史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如何用好中学古诗文

  那么我们在使用初中古诗文的时候,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下面举例说明。

  我们讲解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汉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一课的时候,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丞相职权一定是一个值得一讲的问题。汉武帝为什么要设立中朝,设立中朝之后的丞相制度是如何演变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引用初中语文课文、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两句。为什么诸葛亮特意嘱咐后主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因为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中和府中本就不是一体的。宫是皇宫,府是丞相府。丞相府才是日常政务运行的枢纽和中心,丞相统领百官,处理政务,再向宫中的皇帝负责。在理想状态下,皇帝任命贤相,然后垂拱而治。虽然皇帝可以干预、法外用权,但秦汉丞相的权力之大、独立性之高是可以想象的。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所谓大丞相更是非复人臣之位。这对于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任心而行的专制君主是不可接受的。因此他一定要在“宫中”再设一个自己亲信组成的中朝,形成另一个权力中心。外朝“府中”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其侵夺。蜀汉自居正统,制度承东汉之后。如果“宫中”和“府中”发生冲突,做不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那将动摇诸葛亮北伐的后方。

  《出师表》在初中是要求全文背诵的。老师这么一讲,同学们听到自己最熟悉的篇章,都会跟着念叨起来。当流利地背诵出《出师表》的时候,他们心中会有一种成就感,上课时习惯性有困意的学生都会精神为之一振。他们对“宫中”的中朝、“府中”的外朝的理解必会得到顿悟式的加深,汉代宰相制度更会转化为长时记忆储存起来,印象极为深刻。此外,秦汉魏晋时期这种皇帝和内朝深居宫中,外朝宰相在宰相府中主持政务的分工模式,还打破了长期以来学生头脑中的皇权面向百官,直接治理朝政的思维定式,制造认知冲突,更容易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时老师可以追问,那么皇帝什么时候从幕后走向前台,从间接管理到直面百官的呢?学生短暂思考后,老师讲解。那就要到隋唐时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尚书省日益膨胀,已经成为新的外朝,中书省、门下省则是内朝。到了隋唐时期,一方面,隋炀帝、唐太宗等雄主辈出,他们不满足于内朝的决策权,希望把整个内外朝都纳入到皇权直接控制之下;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复杂,需要处理的政务大量增加,内外朝分离模式的决策效率、行政效率已经难以满足新统治形势的需要。于是三省六部制建立起来,把原本亲近皇帝、处于“宫中”的中书省、门下省拉了出来,和作为“府中”的尚书省一起成为正式的外朝宰相机构。而这样一来皇帝也必须从幕后走向前台、直面百官才能处理朝政。大概到这一时期,才有了我们印象中的皇帝坐金銮殿每日上朝的情景。这样一来,从学生最熟悉的《出师表》出发,步步推理,秦汉三公九卿制和隋唐三省六部制之间的重大变化和逻辑关系一目了然。而且通过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关系,学生还能进一步理解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也由此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当中。

  同理,我们还可举《论语十二章》的例子。我们讲到《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时,总要讲到程朱理学和儒学思辨化哲学化的问题。此处向来晦涩。这时老师即可随口领同学们朗诵初中学过的《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学生也会跟着吟诵起来。趁着学生的兴奋劲儿,老师不失时机地提问:孔子《论语》里的论述逻辑有什么特点?提示同学们,按照正常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孔子具备什么又缺少什么?于是学生恍然大悟,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学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本质上只是一种道德说教,而非完整的哲学体系。老师接着设问,那么什么时候儒学才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呢?那就要到宋朝了。接下来老师可以顺理成章地讲解,宋代理学家吸收魏晋南北朝隋唐以来的佛、道思想,探求世界的根本原则,从而抽象出万物的本原——“理”的概念;为了探求“理”,又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最终构建起严密的理学体系。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对程朱理学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也有了整体性的认识。

  教授儒学复兴、程朱理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举周敦颐《爱莲说》的例子论证宋代理学家对道德的强调;举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印证理学对塑造中国人意志品质和民族气节的影响;还可以举杨万里“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等哲理诗,让学生体会理学对宋人思辨精神的影响等等。而在重温这些初中学过的千古名篇的时候,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喜爱周敦颐所说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感慨孔子和文天祥强调的士君子的精神气节,佩服杨万里诗中的丰富哲理。从而对学生形成正直的道德品格、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文化自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高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古诗文的时候,尤其要重视选自民歌和史籍的古诗文。民歌能比较忠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史籍尤其是正史则准确权威,还能兼及史学史的知识。例如北朝民歌《木兰诗》,可用于讲解北朝的妇女地位、社会风气以及城市里的坊市制,也可用于说明北朝隋唐的府兵制和官制。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可用于讲授春秋时期的战争形态、宗法贵族的衰落以及士阶层的崛起,顺带可介绍以《左传》为代表的编年体史书的相关知识。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用于讲解战国的变法运动和法家思想。选自《史记》的《陈涉世家》不仅可用于讲授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秦汉之际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还可间接展现秦代的雇佣劳动、秦汉的赋役制度、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基层治理以及战国秦汉时期的民间信仰,顺带可介绍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的相关知识。

  总的来说,我们讲授中国古代史时,要结合讲授的具体问题精心选择学生学过的初中古诗文,借此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如果能找到有故事情节的初中古诗文,绘声绘色地加以描绘,那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课堂上引用初中古诗文的时候,最好不要把文本投在幻灯片上,而要由老师自己背下来,讲到恰当之处即兴而发、信手拈来。这样才能增强历史课的历史感,更能让高中生叹服,最终达到学生爱学历史、期待历史课、主动学历史的良好效果。至于幻灯片,我们可以放置图片,如古诗文作者肖像或相关时代背景的影视剧照。色彩丰富的图片与老师生动的吟诵、讲解相结合,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立体感知,也有助于加深记忆。

  4 小结

  中国古代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用好学生熟悉的初中古诗文课文则是教师教好中国古代史的一大突破口。中华自古文史一家。除了知识理解上的益处,在家国情怀和价值观培养上,初中古诗文也有其用武之地。中国传统的文史之学讲究寓教化于叙事之中,也讲究文以载道。我们把《陈涉世家》里劳动人民的故事讲好,把《出师表》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用好,学生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