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学校学生心理问题成因探究及可行措施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中专学校,心理问题,措施
  • 发布时间:2023-08-12 14:06

  葛丽英

  随着物质的丰富,当今学生的生理健康发育得到了充足的保障;与此同时,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也需要得到社会和公众的重视,既要避免妖魔化心理问题,又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安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和关注学生的生理健康发育同等重要。本文以中专学生为切入点,阐述了中专学生常见的四种心理问题,探索了这四种常见心理问题的可能的成因。基于这种情况,分别分析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中专学生心理发育所造成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两个层面分别给出了可行的措施,用以帮助家长和老师共同维护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1 中专学生心理问题

  1.1 自卑心理

  在中专学生中,非常常见、最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自卑心理。自卑情绪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部分学生的自卑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疏解和调整,会进一步发展为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的主要外在体现为:自我评价过低,情绪上常常出现易不安、易内疚、易对自我能力产生质疑和失望等。如果没有得到良好控制,严重者会出现自残、自杀等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由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缺少对自我的认可,因而丧失信心,导致自我厌恶、自我否定。

  中专学生出现自卑心理的最常见诱因是学业方面的失利。由于升学机制“唯分数论”,对于中专生而言,学生时代往往充斥着对他们的否定。这一历史性因素使得中专生长期以来一直有低人一等的挫败心理,使学生对学业不重视或存在畏惧心理,导致成绩不佳,进一步加重自卑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1.2 孤独心理、逆反心理

  孤独心理与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与人社交的情境中,这两种心理常常相伴出现。孤独感、不被理解和认可的心理会促使学生渴望认同、慰藉,为了引起他人注意,尤其是老师和家长的注意,会产生逆反心理,处处与他人作对。中专学生的主要社交环境包含三方面: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

  (1)同学关系

  中专学生年龄范围一般为16~18岁,处于青春期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正是人生中思想动荡、为人处事基本脱离幼稚但尚未成熟的特殊年龄段,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同学之间年龄相仿,而且每日相处时间最长,是构成中专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良好的同学关系格外重要。

  部分学生由于初到新环境,情绪敏感、紧张,在入学之初有较强的抵触、排斥心理,因而难以主动与新同学进行交往与沟通。初时的难以融入,可能会导致其后数年的学习生活都难以交到知心朋友,久而久之,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不敢接近、不善言语,社交时胆怯害羞,逐渐与外界自我隔绝。

  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随着网络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在方便了沟通的基础上,也使得一些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信息得以飞速传播。如果受到如暴力、血腥、色情等方面不良信息的影响,将会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响。并且,由于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轻人文重实用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上学期间不同程度、不同层面接触到真实的现实社会,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中不良的方面对中职学校的学生会产生消极影响。

  此外,由于学生突然从中考的繁重压力中抽身,猛然间压力的释放使得青春期被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渴望通过恋爱来满足。这一心理变化是自然的,然而,这一行为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的良好教育和引导,以免出现无可挽回的局面。

  (2)师生关系

  除了同辈的同学关系外,校园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老师。相对而言,部分学生由于上文提到的历史因素导致自卑心理,在学习上本来就有畏难情绪,在学习中理解能力较差,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引导学生,学生会愈发缺乏自信心。对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来讲,长期缺乏自信心而又得不到调节与释放,会产生厌学思想,也会产生孤独心理,感到不被理解的苦闷。

  由于孤独心理的产生,加上在这一年龄段的激素影响,为了展现自身个性标新立异、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消解孤独心理,学生喜欢在群体活动中表现出与其他学生相反的行为,挑战制度和规定。然而由于其价值观处于形成期,表现出明显的激进行为,但是理性不足,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对事物认识缺乏理性思考,很容易被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甚至做出挑战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过激行为。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需要把握心理状态,尽量减少学生的对抗情绪,帮助学生平稳度过这一时期,避免其因一时意气,铸成大错。

  此外,中专生由于成绩不佳,常常是没有考上高中后“退而求其次”,仓促间来到中专就读,个人层面上,学生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家庭层面上,家长也没有详细了解过中专专业,二者相累积,造成了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并不了解,入学后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相差很远,后悔“入错行”,但木已成舟已无法改变,因而长期心情矛盾、苦恼。及至学业后期,需要实习、接触社会环境,由于中专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基础认识,当其猛然接触到现实社会后,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会产生恐慌感。这样的经历也使得他们感觉和世界中大部分人分离,被孤立、被排斥。

  (3)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作为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一切优秀品质产生的基石,然而部分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造成恶劣影响,使得学生自觉在家庭中也不被理解和认可,孤独感进一步滋生。

  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都会导致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缺乏家庭温暖。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易出现缺乏安全感、自卑、不愿与人交流的情况,其中一部分甚至会发展为自我封闭、敌视他人;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易走上另一种极端,以广泛的、不加筛选的交友方式,来谋求亲人、朋友的关怀。这样的男生多易受到狐朋狗友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女生则易沉迷在混乱的人际关系之中,受到情感乃至身体上的双重伤害。

  此外,经济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心理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易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因繁华生活而产生的心理落差难以消除,极端情况下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曾发生过中专学生抢劫的恶性事件,其中一人就是因心理落差过大而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良好疏解,最终以抢劫这一违法犯罪的形式满足自己对金钱与物质的渴望。

  1.3 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在整个中专学习阶段都可能出现,尤其在临近毕业时较为突出。这一心理的产生主要因为学生对于未来发展规划的茫然。

  中专学生在入学之初,由于从常规的理论求学阶段转变为职业技术求学阶段,本身对“职业技术学习”的概念、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都不了解,因而难以产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对未来的发展迷茫。由于前期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及至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很容易发现在实习过程中自身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于是对自己的就业选择产生了怀疑,加之社会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就业竞争力日渐激烈,因此,加剧了学生对未来人生规划的迷茫和焦虑心理。

  2 家庭和学校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2.1 家庭因素影响

  学者刘元等针对淄博市博山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1034名学生的相关研究,从学习兴趣、人际交往、行为习惯、性格情绪、思维创新能力五个层面探究了家庭因素对中专学生心理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在这五个维度的能力都明显低于完整家庭的学生。

  以淄博市博山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为例,中职学校单亲家庭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其中有50.40%的单亲家庭学生来自农村,占了单亲家庭学生的一半以上,提示来自农村地区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他们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群体。此外,该研究发现,在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中,性别影响差异最大,对女生的影响比对男生的影响要大。因而,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需重视性别差异,对女生要予以更多的关注。

  另一份研究显示,在“单亲家庭”“留守家庭”“困难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孤儿家庭”等家庭成长的孩子很有可能存在自闭、自责、自卑、抑郁、妒忌、逆反、焦虑、暴力等不良心理特征。这些研究都指明了家庭教育在对学生健康人格塑造过程中的重要性,提示我们重视从家庭角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2 学校因素影响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生关系、学校环境天然地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层面,学生的心理虽然逐渐得到重视,但尚不成体系,且不同学校的学生生源、学校特点都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常遇困难,需要不断调整。

  当前的诸多中专学校,存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流于形式,不能关注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问题。此外,师资队伍的参差不齐、方法不恰当,或责任感不强等不足,也是造成学校难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3 可行措施

  3.1 家庭层面

  在提升家庭教育层面,学校也可以起到促进、引导作用。例如,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同时,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了解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亲子关系、家庭支持等,建立真诚、和谐的家校关系,对学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科学教育方法。这一机制可以帮助部分中专学生的家长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调整不当的教育方法。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家长忙于工作,缺少了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常常在家庭中缺位,更不必谈心理健康教育的匮乏。因此,中专班主任更要积极向学生家长宣教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利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子女,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形成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家校要加强沟通,还可以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体会到责任感,有承担教育孩子完整教育的意识。

  3.2 学校层面

  除了家长的配合工作外,学校也可以通过举办多种活动、设立相关部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首先,建议学校在开学之初,就开展心理普查工作,以了解学生们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情况,从而因材施教,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主题讲座、团体辅导、阅读自学等多种学习形式为主,帮助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开展体育竞赛、知识竞赛等多元化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身边群体的交流,塑造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

  其次,在职业教育方面,不仅要教育技术层面的能力,也要关注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教导,加强实习前教育,让学生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并且建议学校搭建起多渠道、全方位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同时提供面试与应聘技术的指导。

  对于有家庭困难的学生,应在学校设立健全的教育贷款机制、设立合适的勤工俭学岗位。通过开学之初的心理普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班主任多加留意家庭困难的学生,可在照顾学生隐私及情绪的情况下,向其普及相关制度,鼓励学生申请教育贷款、争取各类助学金;或是鼓励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能够给予学生自信,从两方面来说,都降低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

  最后,对于那些来自重组家庭,或是关系不和睦的家庭的学生,鼓励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及时察觉到学生的需求,在感情上给学生一个依靠的港湾。然而,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心理辅导机构,以便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尤其在学生入学、考试、实习以及就业等特殊阶段,引导学生以更加轻松、理性的心态来迎接挑战。这一工作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由班主任老师来兼任。

  4 结语

  中专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和公众的重视,在避免妖魔化“心理问题”的同时,也不能过于轻视,用“想得太多”等观点敷衍地一笔带过。心理健康的学生是社会安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关心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率同等重要。

  (作者单位:北京商贸学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