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着想,对课堂负责——教师职业规划的着力点
- 来源:《师道》(人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课堂,负责,教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1-11 15:58
李竹平
身为教师,我常常记起卢梭的话:“你要知道,你(老师)的体面不在你自己身上,而在你的学生身上;要纠正他们的过失,就必须分担他们的过失;要洗雪他们的耻辱,就必须承受他们的耻辱。”
谈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规划,也可以套用卢梭的话:“你的专业成长,不在你(老师)自己身上,而在学生身上;学生在课堂上因你收获了成长,你的专业就在成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收获成长,一定是你的专业发展出了问题。”
参加工作三十余年,直到近十年前,我才送给自己这样一句话:“我终于成为一名教师。”送给自己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情并不仅仅是轻松与骄傲,而是极其复杂的,同时伴有惭愧与忐忑……惭愧和忐忑的是,初次明白怎样才算是一名称职的教师,我竟花了近20 年时间。这20 年里,陪伴我的一批又一批学生,是否因为我的不称职而影响了成长?如果入职之初,我就懂得要为学生的成长而成长,就懂得如何对每一节课负责,对与学生相关的每一举动负责,或许,我就能更早地领悟身为一名教师的意义和价值,就会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做好科学规划并扎扎实实地发展自己,提升自己。
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进入教师职业,这几乎是每一个老师都要遭遇的事实,但不是每一个老师都会积极主动地审视和理解这一事实。我入职的年龄较小,中师毕业参加工作时未满18 周岁,还算不上法定成年人。或许,当时我的心理年龄也还属于未成年人,但回想起来,却是端着自以为的成年人心态和姿态走进教室,站到学生面前的。以真实的成年人身份进入教师职业,是自自然然的事情,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讨论和质疑的。问题在于,当我面对教室里的几十个儿童时,我是怎么理解和看待他们,又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自己与他们之间关系的。当初,我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们,觉得他们在学校在教室里,全部所需,就是教师的教导,就是朝着教师手指的方向努力前进。我以为,我应该让他们依赖我,把我当成知识和道理的权威;课间或中午陪他们玩耍,一起吃午餐,不过是教育教学之外的相处,一旦上课铃响了,我们应该各自归位,界限分明。我完全没有换位思考过,忘记了自己也曾是如他们一样坐在教室座位上的学生和儿童,也不曾想起自己那时候是如何看待讲台上的老师们的。虽然我在过去的文章中描述过入职之初学生对我的喜欢,但我知道,我并没有真正理解这种喜欢背后的教育学真相——不是因为我在课堂上“高伟”的姿态,而是课下不经意的“陪伴”。等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我在教师岗位上工作已近20 年了。我明白得太晚,晚了20 年。
是的,我想说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规划,应该从入职之初,就明白自己之于学生之于儿童的职业身份的教育学定位和价值。简单地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是从懂学生懂儿童开始的。只有懂儿童,懂得他们的学习成长需要怎样的引导和陪伴,我们才能确认自己身为教师的位置和价值,我们才能成为他们学习成长经历中的重要他人之一。
教师是成年人,但不能忘记自己曾经是儿童,这样,才会自觉地研究和理解当下的儿童,让自己先成长为学生- 儿童的知心人。无论自己是教授哪个学科的,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儿童的老师,学习具体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是活泼泼的、精神丰富的儿童,是一个个具有不同成长背景和生命个性的儿童。
明白自己首先要引导、陪伴的是一个个儿童,我晚了20 年;同样,对学科教育的科学认识和理解,我也晚了20 年。
如果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对我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评判,作为我是否为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发展尽力尽责的衡量,作为我是不是一位合格乃至优秀语文老师的佐证,那么,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前二十年,似乎在专业上是成功的,是可圈可点的。一个更强有力的证明是,我在工作的第20 年,获得了安徽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荣誉。但以现在的认知判断,那个时候,我离一名自己现在心目中的“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师还有很大的距离。
不必谈什么“经师”“人师”的区别,更不必讨论单科教师是否应该努力成长为全科教师,在过去和当下的教育语境里,每一位教师首先应该努力和成就的,是让自己成为一名对学科育人有科学认识和积极探索、实践的教师。过去的20 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没有思考过这样几个关乎学科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学生应该经历和体验什么样的语文课程?我应该如何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我在语文学习上应该和能够为学生做些什么?
这些问题也可以换一种问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真的读懂了语文课程标准吗?我设身处地地思考过语文能力和素养在学生当下和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吗?我思考和研究过学生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吗?我自觉地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和需要构建教室语文课程吗?
可能跟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一样,我做的最大努力,不过是用好手头教材,外加鼓励或促进学生多读点书而已。如此,不可以说我是在糊里糊涂地教语文,做的是一个不明不白的语文教师吗?至少,关于语文,关于教育,关于学习,一个语文老师,当是一个明白人,才不至于以己昏昏却欲使人昭昭啊。
工作20 年后,是阅读和反思,是身边一群拥有积极教育理解的同行,是对儿童的重新看见和研究,让我意识到,努力让自己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我专业成长和职业规划的重要目标。所以,经过实践探索,才有了“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课程开发与实践,才有了注重学的逻辑的单元整体教学实施,才有了指向深度理解和核心素养发展的大单元教学探索。
一名教师,课堂永远是实现专业价值甚至生命增值的阵地——这里的“课堂”,应该并不仅仅指学科教学的课堂,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建构的教室生活。懂儿童也好,拥有学科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解也好,能够充分证明自己的确如是的,是日常的课堂,是神圣的课堂,是能够形塑儿童生命状态和给予儿童成长更多积极可能性的课堂。
所以,常听到一句朴素的话语: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天职。
可是,怎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课呢?怎样才能不辜负日常而神圣的课堂呢?工作近20 年后,因为看见了儿童,因为追索学科教学的多维度意义和价值,我开始学会了全面关注学生- 儿童在学校里的成长,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职业价值。当我走进课堂,面对一双双写满不同期待的眼睛,我会在心底告诉自己,学生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我们通过交往互动的点点滴滴彼此成全。这种教育学意义上的彼此成全,必得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加上不断精进的专业素养,才得以实现。课堂上,当学生欢喜地在教师面前打开真实的自己,他们并非盲目地喜欢作为成人的教师,而是真诚地交付了自己的信任。为了不辜负这种彼此成全的机遇,不辜负学生交付的信任,教师必须先要积极主动地充实和丰盈自己,丰富知识,开阔眼界,锻炼智识……
琐琐碎碎地写下这些,就是想通过分享我这位“过来人”专业成长的教训,当作反面教材,给年轻教师一点启示:如果不从读懂儿童入手,如果不从儿童终身发展的视角把握学科教育的价值,如果不在上好每一节课上下足功夫,我们就远离了教育的本真,就失却了教师的初心,专业发展也就不会抵达心中的“诗和远方”。
(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