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在成长关键期养成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生态道德与素养,是每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重视的课题。不过,生态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能满足于要求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和环保理念,而是要创新形式,突破“知识本位”,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生态素养,践行生态生活。
一、在校园文化空间建设中渗透生态教育
小学生态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文化性。生态文明的核心要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哲学理念,如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现代的生态哲学等。然而,儿童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尚不能辨析、消化这些理念,这就要求学校通过校园生态空间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具象化为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确立生态道德,塑造生态情感。
例如,在教室及校园宣传栏张贴生态文明的重要理念、名言警句,在校园绿化带放置环保雕像以及爱护花草、不乱丢垃圾的标语,让生态文明理念渗透进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又如,根据本校条件种植一定数量的树木、花卉、盆栽,并划分责任区域,由全校各班级负责照看,一方面建设学校绿色文化空间,美化学生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亲力亲为养成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自然而然确立生态道德价值观。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
学生空有生态文明知识,而在日常生活中却缺乏相应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样的生态教育流于形式,结果必然是失败的。这就涉及小学生态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即实践性。这一点,与儿童的身心特点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儿童大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喜爱之事具有持久的兴趣,富有趣味的实践活动显然是更恰切的教育方式。因此,学校生态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妨放得长远一些,但具体的举措却必须着眼于当下,通过引导学生实施形式多样的生态保护行动,着力培养“生态小公民”。
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新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的认识,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例如,组织学生成立学校生态保护社团,开展校园环保行动;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纪念日,走进社区开展生态保护主题的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又如,与当地环保部门联动,开展“小河长制”“环保小局长”等活动,带领小学生走出校园,体验参与当地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的成就感和荣誉感等。
三、在生活化教学中深化生态教育
小学生态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生活化。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知识积累不足,理性思维较为薄弱,因此,小学生态教育要取得成效,就必须贴近学生生活所见所闻,开展富有实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道德与法治老师可与科学老师开展跨学科合作教学,组织学生关注本地水污染治理工作,带领学生选择水污染治理领域的某一个话题查找资料,开展探究性学习,而后在班级举办专题报告会,全班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言。受污染的河道是许多学生每天上学放学必经之地,是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这就很容易激发他们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兴趣和责任感。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还不足以胜任科学的生态保护探究活动,但就生态情感的塑造、生态道德信念的确立而言,这样的活动是富有成效的。
总之,学校应厘清生态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把重点放在培育学生的生态道德和素养,引导学生践行生态生活等方面。如此,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合格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刘霞. 以新课标引领推进生态文明教育[N]. 中国教育报,2022-12-23.
(作者单位:广东高州市第八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