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里的诗和远方——读华应龙《我不只是数学》有感

  陈 玮

  我也没想到,作为一名深爱着自己课堂的语文老师,有一天我会读一本跟数学教学有关的书,并且还受益匪浅。

  《我不只是数学》一书的作者是华应龙老师,把书借给我的同事跟我说:“华老师读书特别多,尤其读了大量线装本的书。”对于爱读书的人,我天生有种莫名的敬意。他说得没有错,书中收录的11 个教学案例,无不体现华老师深厚的学养和文学素养。《比喻的力量——以“平均数的再认识”为例》这一章巧用了文学修辞手法,读一遍不过瘾,我一口气读了三遍,仍然一再细细品味“借人喻数”的精妙设计。《真空妙有 面上生花》颇有老子思想的通透。好像是为了验证我的感觉,作者在《从一分为二到一分为三》这一课中,几乎是用老子的智慧贯穿整节课,这哪里是在读一位数学特级教师的案例呀,简直是在享受一次文学艺术的盛宴。尤其喜欢作者课后反思中说的这段话:“因为我知道,‘一分为二’是西方哲学,‘一分为三’是中国哲学。能‘一分为三’地思考问题,就不会非黑即白,而会用心地寻找中庸地带。因为我早就读过庞朴先生的专著《一分为三论》,读过田茂先生的《似与不似——“三”的哲学智慧》。我读的时候,不知道现在可以用到。无用的书也有用武之地,这是我从这节课中体悟到的。”这段话简直太精彩。“我不只是数学”,这话说得一点儿都没错,除了数学,还有数学文化,还有哲学意味和人文色彩,当然,不可忽视的是作者极具魅力的人格力量。

  《台湾长什么样》这个教学案例读下来同样很有意思。它和《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一样,来自于作者的灵光闪现,神来之笔,完美地体现了书中这样一句话——数学优美无比的简约与强韧令人动容,寻求数学科学中令人心醉的美妙感受,恰恰是许多研究者最真实的驱动力。华老师的表达充满无穷的智慧,因此,在阅读书中案例的时候,总忍不住跟着华老师的“课堂”一步一步实际体验了一番。例如在阅读《台湾长什么样》案例时,我也给自己准备了四个长方形,按照华老师的课堂引导,耐心操作。当然,读案例并不是为了把华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再重新走一次,而是要从中感受他教学设计的梯度和层次。我不断地回看“课前慎思”这一部分,这是全书当中我最喜欢的内容,也是我受益最大的地方。华老师首先问了自己三个问题,他的第一个思考: 这节课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这样的思考,不也是所有教师走进课堂之前应该自问,并且给出明确答案的吗?华老师自己的答案是:“独立思考后的合作交流,要‘求异存同’,思索不同之处,完善自我,然后走向大同,最后达到‘求同存异’。”在这节课上,40分钟的时间里,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画出台湾的样子,这节课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华老师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画出台湾的样子不是我要达成的目标。认识到根据周长、面积等四个数据不能确定台湾的样子,才是我追求的目标。到课的最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画出台湾的样子,那就对了。我要借助这个有意义的任务驱动,鼓励、等待学生大胆质疑,渗透尽信‘师’,不如‘无师’的思想。”书中作者写下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学校开展的项目式课程。所有亲历的课堂实操开始在我的大脑中涌动,和此刻的阅读所获慢慢拼接在一起,然后以自己思想可感知的状态开始向深处、向远处不断拓展,不断触发新的灵感时,突然就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幸福感。读书,也在此刻变得更加真实和有趣了。

  在“课前慎思”的环节中,我发现很多课例的教学目标第三点都是放眼学生未来的“大成长”:“发挥想象力,感受数学魅力”(《找次品》),“感受思考数学问题的快乐”(《认识面积》),“感受到数学好玩”(《规律的规律》)等。关注到这个细节,就会深刻感知到,在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喜欢和能感受到好玩,是核心。江苏省教科院彭刚老师在评《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时谈到: 好玩是一种贴近生活、贴近儿童的说法。华老师用“好玩”或“更好玩”作为思考这节课的基点和坐标,所体现出来的价值选择实在是大胆。现实中很多教学不好玩,但如果我们能够使教学具有“好玩”的品质,追求好玩的乐趣,获得欣赏的价值,就不仅能够适应儿童的需要,满足儿童的需求,使儿童愿意学习、喜欢学习甚至热爱学习,更能够引导儿童的“玩”、提升儿童的“玩”,使儿童学会有意义、有品质地玩。所有的课都可以以此对标: 如何好玩,如何玩得深入和深刻,如何带领学生以学科的方式玩,使学科玩得极为“学科”。

  数学课能这么好玩,那我的语文课呢?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好玩教学”呢?我不禁又想起了我刚刚经历的童诗教学设计展示。我的课堂,是时候让自己站在一个更加理性、客观的角度去做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自我问答了。读语文的教学案例会忍不住想去模仿,但读数学案例不一样,它会促使我去创新、创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老师读一点数学教学方面的书并不是坏事,至少我们得以换一个角度看待我们的课堂。例如,这本书中,每个案例分享之前都有的“课前慎思”,让我在一次次深读细品中,慢慢学习、体悟教学目标设定的思路和过程,慢慢感受一个好的学习目标设定对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我也在准备自己课堂的过程中,学着让自己如华老师一般,不断地追问,不断地回答,不断地转换教师和学生两种身份。我的课不是炫技、不是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我的课更应该体现学生的真实需求,应该走进学生的心里。

  从前,读的书多,但面窄,挑食会营养不良,“挑书”也会影响阅读的视野。从前,读书有些虚荣,好像为了读而读,脑子里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记,忘记了读书的本真。从前,读书更喜欢读自己擅长的书,现在,我更期待这些稍有些陌生的“朋友”走进我的生命。我开始学习真诚地和手中的书对话,开始鼓励自己读一些之前根本不会触碰的书籍,开始在这样的阅读中,学习理解读书的力量感。无论是推荐我读这些书的人,还是这些书的作者,都是帮我打开另一扇窗的人。

  用心读每一本遇见的好书,每一次都有不小的收获。读《终身成长》,我开始学着把无意识做的事情转变为有意识之举。读《像冠军一样教学》,我尝试和身边的同事分享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体验。读《我不只是数学》,我重新认识语文之外的学科也有其独特的诗意之美。这些书让我感觉到快乐,察觉到自己认知的浅薄和只立足于语文教学的狭隘。

  真有意思,准备一节童诗课的前后几天,我居然读的是一本跟数学教学有关的书,并且毫无违和感。这是一种暗示,提醒我要用自己的一双眼睛,既看到语文之美,也要看到数学之美。如果早一点明白过来,当年我的数学成绩也许会大变样,至少不会觉得数学太“要命”,也能体悟到数学的好玩吧!

  (作者单位:北京市八一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