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号”休学始末

  吴海丽

  “不好了!不好了!小兔把小泽额头抓坏了!”

  “什么?小兔怎么会抓到小泽的?”我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先后带三届学生养小兔,这一届养得最狂野。前两届学生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养护着小兔:清扫粪便,擦洗笼子,喂食新鲜蔬菜,带小兔散步、春游,和小兔聊天,给小兔读诗、弹琴、讲故事,他们很自然地把小兔当作自己的朋友,一个需要照顾的朋友。这一届呢?他们应该也是很爱小兔的——一下课,就挤到窗台边争着抢着给小兔喂食,把小兔从笼子里抱出来玩,带它去操场看足球赛……可是,除此以外呢?不时有人来报告:“有人在拎小兔的耳朵!”“晓晓在使劲扯小兔身上的长毛!”就连小兔的主人小泽也因为经常把小兔往笼子外拽而被打小报告。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们只愿意跟小兔玩,却不愿意给小兔清理粪便。单单教他们如何把宠物尿垫准确包裹到笼子下的托盘上就示范了三次。一开始,我以为是能力问题,后来发现,其实是心理问题——他们从心底里觉得小兔的粪便、尿液又脏又臭。所以,每当我在班上询问有谁愿意去给小兔清扫笼子时,举手的人总是寥寥无几。

  针对这一现象,我特地在班上进行了一番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的讨论,班长自制了“小兔饲养员轮值表”,还自告奋勇主动承担了督促提醒的任务。没想到,才轮流了几次,小泽的额头就被小兔抓坏了。得知此事的那一刻,我是非常紧张的:被小兔抓了要不要打狂犬疫苗?额头会不会留下疤痕?家长会不会兴师问罪?……

  有那么一瞬间,我似乎有点后悔让他们养小兔。

  这个班是我中途接手的,相处才一个多学期,在对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我和他们仍处于磨合期。三年级正是想象力爆发、好奇心爆棚的黄金时期,他们却常常表现出一副冷漠的态度。出去观察,他们很少能较长时间对一朵花、一棵小草保持持久的兴趣,总要你在旁边给他们一一指出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一旦放手自由分组,他们象征性地看看花瞥瞥草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追逐打闹的疯狂中。“天真”“烂漫”“稚朴”不是他们的代名词,与之前教了六年的那批学生比起来,总感觉他们多了些冷漠与顽劣。

  我一直很想弄明白才三年级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为此,我分析过他们的家庭文化结构,了解过他们曾经的教育,也曾一遍又一遍试着借助观察、写作纠正他们已经养成的人云亦云的固化思维习惯,虽然收效甚微,但总算看到他们在一天天改变:开始懂得留意天地万物的变化了,哪怕只是一朵玉兰花的凋谢;字里行间,有了自己的想法了,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显出灵气。但是,对于他们的某些时刻,我仍想用“野性”来形容,比如,他们喜欢大喊大叫,把顶嘴、插科打诨当作能说会道,经常对规则置若罔闻……有时甚至会表现出极度的自我及自私。因此,对于是否要带他们一起参与饲养小兔这一经典活动,我有过纠结和担忧,小兔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动物,要带进班级共同生活,一切都难以预知。但是,困境需要打破,藩篱需要突围。长久以来,他们的班级生活单调又贫乏,亟需在个性化的班级实践活动中建构属于彼此的共同记忆。一起养小兔,对他们来说,是挑战,也是契机。他们需要在共同经历中,一起去面对和承担。

  但是,当小泽额头被抓破时,我实际上根本就来不及后悔,因为得立即弄清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本我以为这并不是太大的难题,但令我吃惊的是,当我在班上询问时,只有人告诉我“有人把小兔从笼子里抓出来放在了小泽的头上”,却没人肯承认自己就是那个始作俑者。任凭我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何威逼利诱,如何提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调查了解陷入了困境,“教育”被硬生生从“幕后”搬到了“台前”。我不得不请班主任去查看教室里那个360 度无死角监控的摄像头。走到这一步,教育无痕已然失效。

  晚上,在班主任发来的监控录像里,一切都真相大白。始作俑者是个看起来很文静的女生小涵,她不仅将兔子放到了小泽的头上,还放到了小成的头上。我清楚地记得,白天当有人提到好像看到她的这一举动时,她曾稳如泰山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并镇定地为自己作了辩驳。我当然曾留意到她躲闪的眼神,只是她一直不肯承认。

  我不想因此对她上纲上线地进行教育,直觉告诉我,她之所以如此,一定有我未知的原因。正当我思考第二天如何在班上处理这件事时,小涵的妈妈打来了电话,告知小涵放学回家后已经主动承认将兔子放到了小成的头上……家长说了很多,言辞之恳切令人动容。在聆听中,我终于明白了小涵这样做的原因: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她,临近上小学才被接回父母身边,还未享受到父母的宠爱,却迎来了妹妹的诞生。从小缺爱的她,非常在意自己在父母、同学、老师面前的形象,更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所以她有选择地承认了自己的部分错误。在她看来,如果承认,自己有可能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对待错误避重就轻,是她对外界的防御。第二天,当我悄悄问她是否害怕回家被父母责打时,她的眼里盈满了泪水。那一刻,我感觉打通了和她交流的情感通道。她害怕的不是承认错误,而是承认后的另一种失去。

  查监控录像这一举动原本使我有些沮丧,因为它使我感到作为教育者的无奈与无能,但是小涵特殊的成长环境以及在这件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心路历程,又使我明白了教育的无限复杂与可能。我决定不在班上公布从录像中获得的真相,也不再就此事件做任何深度评价,只是轻轻地问他们:“怎样做才能表达自己对小兔的爱?我们可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我没让他们立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有时候没有回答的思考,更能令人长久地回味。

  那只用班级学号顺延命名的“47 号”小兔,事发第二天未再出现在教室的窗台上,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他们——小兔已中断“学业”,“休学”在家。

  我期待让时间去沉淀一些东西,期待他们经历冷静期后,再寻找契机触动他们的真心。两天后的作文课,我让他们看向空空的窗台,请他们给“休学”了的小兔写点什么——

  亲爱的小兔,你好!自从你离开了之后,我们都十分伤心。你不在的这两天特别无聊,没有了争先恐后喂你的同学,没有了一下课被围得水泄不通的窗台。窗台上,几盆绿植靠在一起,却总觉得空空如也,少了什么。当我冲出教室,想去看你的时候,才发现你已经不在了,这多么令人觉得不适应。想你的时候,脑袋里就会闪现你的一连串画面:抢夺食物,睡觉,在粉色的小屋里上蹿下跳,甚至是四脚朝天……但现在什么也没有了。(龚徐言)

  都怪我,没能好好对“他”,没能好好跟“他”玩,没能好好照顾“他”,没能好好喂养“他”……我真是对不起“他”,对不起“他”所有的一切。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让“他”早一点回来,“他”是我们乐趣的来源。(朱祎龙)

  你虽然只来我们班两三周,但我们都十分喜欢你。一下课,我们都会飞也似的冲出教室,挤在窗台边,只为了看一看、喂一喂、摸一摸你。上课了,又留恋地望着你所在的地方——我们都很爱你。昨天,我忽然想起你陪我们踢的那几场足球赛。每当我们进了一个球,大声欢呼时,你也在笼子中开心地看着我们;当对方进了一球,我们垂头丧气时,你又用可爱的动作送来安慰……小兔,你要知道我是那么思念你!我希望从你吃过的那株草莓苗上摘下一片被你咬过的绿叶,夹到书里——在我看来,那上面还留着你的气息……(张诗棋)

  文字展露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读着孩子们用心写下的这些文字,我的心里终于有了些许安慰:看起来冷漠顽劣的他们,其实在内心深处藏着深深的温柔。他们是爱小兔的,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小心地养护它。

  让小兔“休学”回家,当然是我故意为之,因为我想让他们在失去后真正明白什么叫“珍惜”。是否让小兔“复学”,继续回到我们身边?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我相信,那将开启另一段超越过往的班级生活。无论如何,从此以后,说起“47 号”小兔,谈起它这段“休学”经历,他们一定都有了一份属于彼此的、属于大家的、刻骨铭心的精神记忆。这份记忆,会化成爱,把大家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崇川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