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促进教育结果公平之路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实现路径
  • 发布时间:2023-12-16 16:34

  杨正军 重庆市黔江区新华乡小学校 409024

  【摘 要】教育公平一直是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核心主题。随着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全面落实,借助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成为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1] 针对我国农村、偏远山区、民族地区教育资源落后的问题,应当充分推进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以及教学软件平台的推广与应用,由此促进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与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进而为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创造新的环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实现路径

  近年来,我国在全面推进教育公平发展,通过优化调整布局结构、改善教学条件、协调师资力量等手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并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还应采用信息化教育载体,以此落实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的同步协调发展,从而提高教育公平实现的效率与质量。

  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核心意蕴

  (一)推动教育起点公平

  在农村偏远地区,影响基础教育起点公平的核心因素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大多偏远山区学校缺乏完善的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使得学生即使拥有上学的机会,也无法接受到高质量、完整性的教育与课程。而信息化为教学资源的传输与配置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首先,教育信息化借助网络手段,将数字化资源传输到更广泛的区域,显著扩大了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并且可以确保教育资源由网络统一传输到各个学校终端,保证了资源上的一致性与公平性。其次,信息技术还为教育资源的发散提供了共建共享机制。城市学校中的优秀教师可以将其制备的教案、PPT、教学设计等资源分享到资源库中,进而为农村偏远学校教师提供了重要的学习与成长机会。

  (二)落实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服务活动则是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的关键因素。在城市优秀学校中,学生往往能接受到匹配度高、个性化突出、差异性强的教育服务与支持。但是在教育落后地区,学校教师所采用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备均有落后。因此要借助信息化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2] 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系统支持,教学软件与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资源推荐与学习规划引导,甚至可以提供一对一在线学习辅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导学、助学与测学服务。另一方面,电子书包也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服务支持,其将学习终端、工具、资源以及服务四项内容整合一体,能够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不同学习方式提供个性化支持,进而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品质。

  (三)实现教育结果公平

  教育结果是对教育起点与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检验,以此确定教育公平的实现。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现代教育还在向智慧化、精准化发展。其不仅可以识别学生的学习情景、学习者特征以及学习表现,而且能够根据学生的行为数据进行自动记录与测评,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评价与反馈。同时还能针对学生的结果表现提供轻松化、沉浸式的学习服务,为学生构建自适应强、风格与目标相匹配的学习环境,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的精准化预测、诊断与干预,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我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

  (一)强化组织领导,创新管理体制

  在借助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过程中,组织领导与管理体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首先,政府部门应当与学校建立统一认知,将教育信息化建设视为重点发展项目。既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教育公平视为关键要素,又要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推动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支持政策,同时将教学改革目标融入教育规划与改革之中。其次,教育部门应进一步整合信息化教育的管理职能。一要推进信息化教育的整体化与层次化发展,解决不同县市乡村地区因经济发展差异而引起的教育不平衡问题,通过统筹管理教育经费、教育资源,确保信息化教育的统一配置。二要构建服务支撑机制,由不同部门承担信息化教育落实的各方面职责,形成完善的协调配合模式。此外还要建立教育管理监督与评估体系,对教育信息化机构设置、人才建设、教育成果等进行考核评价,确保相关政策有效落实。

  (二)完善教育资源,构建长效机制

  为保证教育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与学校还应构建长效机制,确保教育资源等相关内容的保障。首先,应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教育部门应建立教育经费统一管理制度,以坚持教育均衡为原则,提高对基层地区、落后地区、民族地区以及偏远地区的经费倾斜程度,采用分档、分类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鼓励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通过试点示范引领,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创建模范代表,并推广其成功经验。其次,应建立资源保障机制。各地区学校应依托其课程要求、课题项目建设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一方面要引导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开展教学经验分享机制,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形式,为落后地区学校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要构建网络学习空间,通过智能教育软件与服务等工具,形成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三)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专题培训

  教师素养不仅是影响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教育信息化落实的重要因素。首先,各个学校应提高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一要构建信息化考核培训制度,通过聘请优秀教师、专家代表等提供培训指导,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水平与应用能力。二要推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通过构建线上教师培训专题课程,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专题培训课程之中,以此转变教育理念,学习前沿教学方法和手段。[3] 其次,学校还应强化网络研究工作,构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校园数字化发展。既要通过教育网络促进各个学校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又要为教师构建新的薪资制度,完善教师的生活补助,进而构建一支信息化程度高、工作稳定性强的教师队伍。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数字化战略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助力,而教育信息化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力量。政府与学校应充分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功能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制度管理、设备优化、科学培训等策略途径,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公平与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钦太, 张晓梅, 张彦. 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检视: 问题域框架与问题优化[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2(02):93-103+207-208.

  [2] 万力勇, 解攀科.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现实路径——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2):166-173+188.

  [3] 王岩岩. 借助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路径探索[J]. 教育界,2021(01):95-96.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