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分析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 发布时间:2024-10-18 21:37

  ■ 韩平苍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基本的模块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但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很多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因此,学生在通读阅读全文的基础之上,只能记忆重点知识内容,并未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巧妙的写作手法,这样的阅读模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需要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入手,针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实现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本文首先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重要意义,之后揭示当前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最后提出小学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语文文本细读,有助于学生巩固语文基础,增强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基于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指引,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充分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对世界产生全新的认知,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开展阅读学习,确保学生对于文本内容以及思想感情,实现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重要意义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有着较高的综合素养。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知识积累和基础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依靠语文阅读,能够促进自身思想意识的强化。在阅读文本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思想内涵,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养成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文本细读的阅读模式之下,有助于学生快速地了解语文知识,明确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围绕文章中心主题,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少扎实的基础,因此受到思想情感、发展特点以及语文知识积累的限制,如果让学生自主进行文章细微之处内容和情感表达的寻找,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素材文本的合理选择,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阅读做出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感受文本细读的魅力,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

  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的细读,首先,能够强化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促进语文学习的顺利开展。通过文本细读,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这样学生就能够基于客观的视角,进行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实现情感升华。其次,对于教师来说,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迎合当下的教育特点,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创新,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进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将文本细读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从而让学生面对阅读文本,更加有效地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情感内涵,不断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实现高效率课堂的构建。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2.1 学生主体地位不够明确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明确学生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对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开展,起到推动和助力的作用。当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未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依然以教师作为主导力量,根据教师的意愿进行课程活动的安排,使得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限制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进行自我想法的陈述和自我观点的表达,这也不利于师生之间互动关系的有效构建。不仅会降低整个课堂的互动性,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程度和理解能力的把握。同时,也会阻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效果不佳

  受到应试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成绩,所开展的教学也以文本阅读为主,没有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限制了学生阅读量的提高。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强调对教材文本的讲解,向学生灌输阅读的解题方式和答题技巧,但并没有让学生对于阅读对自身语文素养提升的价值和意义具有明确的认知。这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对自身阅读习惯的培养,在课后不会主动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和了解,难以切实强化阅读能力。

  2.3 固定且僵化的教学安排

  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提前进行教学准备工作,编写详细的教案,并结合教案内容,在课上向学生进行阅读文章的讲解。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不高,具有僵化的问题,不能够结合课堂的开展现状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做到灵活的调整,从而造成课堂教学问题的出现。教师完全根据教案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未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意识,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观点的表达。另外,很多教师的教案内容过于详细,所以在实际的讲解过程中,经常受到时间的限制,导致教师难以有效掌握课堂节奏,影响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问题

  3.1 学生阅读兴趣差

  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并不排斥对于语文文本的阅读,但是相较于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文本,学生更加喜欢阅读一些情节丰富、趣味性强的课外文本或者是小说。因此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全面把握阅读文本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全文的阅读。很多学生认为文本内容枯燥、乏味,不具有较强的阅读兴趣,这也就限制了文本细读教学效果的实现。

  3.2 教师对文本的过度解读

  在现阶段的阅读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要想在短暂的上课时间内确保学生完成文本细读的任务,并掌握学生面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这对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教师就会向学生直接进行文本内涵和中心思想的解读。在这种近似灌输式阅读教学模式之下,往往存在教师对于文本的过度解读,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化,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上来看,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依靠自身对于文本的理解和阅读而获得的。因此,在学生整个阅读活动中,难以得到丰富的阅读体验以及多层次的思想感悟,限制了学生理解以及感悟能力的提高。

  3.3 单一的细读角度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很多文章,都有着较高的文学性,语言优美,思路清晰,整个行文结构流畅,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因此,这些优质的文章都值得在语文课堂中由师生一起进行细细的品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基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章内涵的挖掘和中心思想的把握。例如,对于文章的语言,可以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技巧,感受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表达。但是,在现阶段阅读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有意识地采取细读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但是只强调对某个角度的关注,没有基于多个视角,进行文章细读价值的挖掘。同时整个教学主线不够清晰明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讲解和安排,所以这也使得学生通过阅读所得到的体验和知识较为零散。

  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

  4.1 采用科学的文本细读教学方法

  为了不断强化对学生的阅读培养,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要在教师引导之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文本细读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出自身在教学领域的专业性,向学生渗透和传授科学的文本细读方法,有助于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在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读。通过文本阅读,对精选文章的深刻剖析,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内涵,理解文本的写作结构,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手法。从综合的角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所以为了确保阅读效果的实现,学生要学会科学的阅读方法,根据具体的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以此为中心,展开文本细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所以在实际的阅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中心思想的提炼和概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住中心句段,通过文本关键位置的关键语句的定位,在分析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归纳和总结中心思想。这样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结合中心思想,对于全文的思想感情和结构有着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促进文本阅读目标的实现。

  其次,结合具体的句式进行文本细读和理解。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巩固语文基础,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做出良好的铺垫。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句式。学生通过对于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够增强文本阅读能力,以阅读文本素材为依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各种句式类型,例如感叹句、陈述句、疑问句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具有更加清晰的把握。学生结合个人的语文能力,并配合对多种句式的应用,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水平。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语文基础的积累,按照不同的句式,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最后,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占据着主体地位,而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因此为了避免在课堂学习中本末倒置,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对于文本的独立分析和思考,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困惑和难题,教师也要积极提供帮助和指导,并且在完成文本细读学习以后,教师也要善于整理和优化学生的阅读反馈,增进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入。

  4.2 提高教师的细读素养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为了确保文本细读作用和优势的有效发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也对教师的细读素养做出了一定的要求。在细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因此教师要提前进行文本的研读和分析,把握文本内涵,才能够引导学生获得更加良好的细读体验。所以,教师要重视起自我细读能力的强化,注重自我提升,进行相关方面理论专著的阅读和学习,掌握全新的文本系统方法。另外,还要促进日常的阅读积累,对语言文字具有更强的敏感力。为了确保细读教学课堂的顺利开展,教师要提前对阅读文本进行精读和细读,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出有效的引导。另外,教师也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理解能力,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明确,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提高教案的质量,促进优质阅读课堂的构建。

  4.3 提高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结合具体的实践调查,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已经进行了文本的通篇阅读,但是面对教师在文本内容基础上所提出的阅读问题,学生往往会感到一头雾水,难以流利的对答。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对文章内容做到深入的把握,所进行的阅读次数较少。受到学生年龄的限制,小学阶段的学生首次阅读文本内容,往往会带着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对于缺少兴趣或者是已经读过的文章,学生不会再反复多次阅读,因此为了增强阅读兴趣,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和安排。通过在阅读教学中,组织一些趣味性较高的活动和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这样学生就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文本细读之中,通过趣味性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4 加强课外阅读

  首先,拓展课外阅读方式。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数字化阅读的优势,不断地开拓阅读视野,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丰富阅读形式,增强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其次,要确保高质量的课外阅读。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不能只关注阅读的数量,而是要更加重视阅读的质量。如果学生只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阅读的质量参差不齐,那么也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式,为学生推荐优质的课外读物,充分匹配和适应当前阶段学生的阅读需要。不仅有助于学生课外阅读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最后,教师要注重将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结合起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促进课外阅读的拓展和延伸。这样不仅能够对文本细读教学的开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从整体上提高阅读教学水平,就要注重对文本细读教学形式的运用,在课堂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阅读方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南阳镇第二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