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学趋势加剧:全球教育的巨大挑战
- 来源:留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拒学,趋势,挑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06 14:46
文_ 任彦名 何丽
近年来,儿童或青少年拒绝上学(简称“拒学”)、出勤困难的现象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据媒体报道,北京儿童医院的“拒绝上学门诊”自2024 年6 月开设以来,10 个月接诊近一万人次。根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约有3080 万名儿童和青少年患有精神障碍,这一庞大群体很可能会成为事实上的出勤困难群体。
拒学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世界性的教育难题。美国《临床儿童与家庭心理学评论》(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Review)上的一项研究显示,2018 年,全球大约17.8% 的儿童或青少年存在拒学及其相关问题。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心理学系教授Kearney 于1996 年提出了拒绝上学行为(School Refusal Behavior)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中小学生自发地拒绝上学或难以整天坚持在课堂学习的表现。为了方便跨学科交流及跨国研究与协作,在排除身体疾病等合理缺勤原因的前提下,Kearney 在拒学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制定了可供参考的界定标准:(1)连续2 周缺勤25% 以上课时;(2)至少2 周出现严重上学困难且影响正常生活;和/ 或(3)一学期15周内缺勤至少10 天。在这一概念和标准下,拒学及其相关行为也被称为“学校出勤问题”。
目前各国对缺勤学生的统计方式存在具体差异,但儿童和青少年拒学现象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层面面临的复杂挑战,这是无可置疑的。此外,全球新冠疫情的暴发导致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产生学习适应性困难、手机管理失控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拒学的发展态势,并揭示出各国在教育和社会层面的深层矛盾。
美国:疫情后长期缺勤率激增
美国教育部网站的数据显示,2021—2022学年全面恢复线下教学后,美国中小学生的长期缺勤率(一学年缺勤10% 或以上的课程)飙升至28.3%,较疫情前2018—2019 学年的14.8%,几乎翻倍。这意味着即便在线下教学全面恢复的条件下,仍然有约650 万名学生长期脱离课堂,成为教育体系的“隐形失联者”。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疫情对教育生态的冲击,更揭示了一些深层社会问题——低收入家庭学生的缺勤率是高收入家庭学生的2 倍以上,非洲族裔、拉丁裔等少数族裔学生的缺勤率是白人学生的2—3 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正在加剧。
英国:缺勤问题的地区分化
英国教育部2023—2024 学年的官方数据显示,英国地区间的学生缺勤率呈现显著差异。首都伦敦的持续缺勤率(一学年缺勤10%的课程或以上)为17.9%,在全国处于最低水平;而经济欠发达的东北部地区的持续缺勤率高达22.1%,为全英国最高。更值得警惕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的教育断裂风险尤为突出——东北部地区不仅总体缺勤率最高,严重缺勤率(一学年缺勤率超过50%)也显著高于全国均值。这种现象与区域经济指标高度相关,在失业率高、家庭收入偏低的地区,学生更容易因经济压力、家庭支持不足或社区教育资源匮乏而长期缺勤。2024 年8 月,英国教育部发布了报告《共同努力提高学校出勤率》,作为应对缺勤问题的最新指南。该指南指出,儿童或青少年缺勤与其学业成就、身心健康,甚至犯罪行为存在关联。同时规定,学校、家长、学院信托等多机构协作以保障学生出勤,并重点支持弱势群体。
日本:“不登校”人数创历史新高
日本文部科学省每年都会发布上一年的“不登校”学生数据。2024 年的数据显示,2023 年日本中小学生中长期缺勤(一年缺勤超30 天)人数达34.6 万,较前一年激增15.8%,较2012 年增长近4 倍,创下历史新高。
日本教育体系的刚性桎梏成为儿童和青少年“不登校”的主要诱因,高强度学业竞争加剧了校园心理危机。日本文部科学省2024 年10 月发布的《令和5 年儿童、学生问题行为及拒绝上学等学生指导相关课题的调查结果概要》表明,位列前三的“不登校”因素依次为:学校生活缺乏动力(32.2%)、焦虑抑郁倾向(23.1%)、生活节奏紊乱(23.0%),三者合计占比达 78.3%,构成该群体不上学(不登校)的核心原因。
这种结构性拒学正在形成“教育—就业—社会”的恶性循环。长期“不登校”的学生中,有61.2% 接受了校内外机构的专门辅导,但仍有38.8% 的学生未获得有效援助。中学阶段“不登校”学生因缺乏系统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未来就业困难的情况可能进一步加剧,甚至可能发展为长期闭门不出的“蛰居者”群体,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澳大利亚:多元困境与本土探索之困
近年来,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组织对该国学校出勤问题进行了深度调研。研究数据显示,2019 年有73.1% 的学生保持基本出勤率(90%以上时间出勤),而到了2022 年,这一比例大幅下降至50% 以下,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学生无法保持基本出勤率。尽管2023 年澳大利亚学生出勤率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未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此外,澳大利亚原住民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出勤挑战,文化差异、学校服务可及性差等问题加剧了他们上学的困难。目前,国际上虽然探索出了提升出勤率的各种路径,但这些实践与研究在澳大利亚本土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尽管全球范围内中小学生拒学问题已引发广泛关注,但我国尚未建立自上而下的缺勤数据统计体系。目前我国较为权威的数据来自2016 年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副研究员陈玉霞团队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市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的检出率达22.5%,并随着年龄增长呈显著上升趋势。由于数据调研不足,当前我国对缺勤问题的关注多集中于“控辍保学”,对于心理、家庭或社会等原因导致的缺勤问题尚无明确的应对机制。这种忽视可能带来三重后果: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更容易因缺勤被边缘化,形成“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公平进一步失衡;长期缺勤会加剧青少年的孤立与自卑情绪,而社会支持的缺失又会进一步恶化出勤状况;缺勤学生未来面临就业困难、社会融入障碍的风险显著增加,最终转化为社会福利体系的长期负担。
拒学及相关行为问题不仅是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突出的心理行为议题,也是教育领域的巨大挑战,更是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试金石。在全球范围内,这一问题已引发从政策改革到社会服务的全面行动。当前,我国亟须开展全国性缺勤数据调研,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应推动教育系统与心理、社会服务等部门的跨部门协作,为缺勤学生提供精准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避免缺勤问题演变为教育危机,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作者任彦名系澳门城市大学大健康学院博士,何丽系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