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辨根植于课堂

  • 来源:留学
  • 关键字:课文,教学,精神
  • 发布时间:2025-06-06 14:50

  文_ 沈维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和组织课程内容。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关注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中的“思维能力”。同时,“总目标”第7 条提出,“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辨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教师应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用语文学科特定的思维方式进行阅读与表达,逐步锤炼思维品质,养成理性精神。在此,笔者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读课文《琥珀》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基于任务群视角,确立教学目标

  在授课前,笔者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视角,对单元整体内容、单篇课文和学生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以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分析教材内容,梳理单元语文要素。《琥珀》是一篇科普文,但它有别于一般的科普文——文中推测琥珀形成过程时,文辞优美,描写生动,逻辑紧密,可以将学生带入作者所推测的几万年前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品味精准而优美的语言表达的过程中,锤炼和发展思维能力。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笔者明晰了在教授本单元时,要侧重于增强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促使学生养成阅读时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笔者将这一语文要素转化成了两条单元重点教学目标:一是梳理出问题并尝试解决;二是能借助资料,结合生活经验,联系课文内容,对文章相关内容做出合理的解释。然后,将这两条目标落实在《琥珀》的教学目标中,以保持单元教学的一致性。

  侧重思维发展,明确任务群指向。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侧重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对照新课标关于该任务群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笔者从阅读、探究、表达三个角度,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了整体设计。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四篇课文的学习内容,笔者明确了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掌握一定的提问策略,促使其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并对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观点进行负责任、有条理的表达。

  分析学情起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对于“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这一语文要素,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已初步了解几种提问的方法。当遇到简单的问题时,学生知道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去解决,但在学习本课时,还存在一些能力上的欠缺。首先,学生无法在阅读时聚焦文本核心内容提出关键问题,也无法建立起所提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其次,在遇到需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解释和推断才能解决的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存在困难。因此,本课要在提问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试着解决”的要求。最终,笔者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视角,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文本特点以及学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总目标:读准“琥、珀、嗡”等1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 吼、嗡”等18 个生字以及“怒吼、松脂”等18 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晌午、推测”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梳理阅读时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简要讲述文中那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借助资料,联系课文内容,并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体会科学家根据现象推测成因的合理性。

  采取有效策略,发展学生思维

  在本课教学时,笔者始终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为导向,将文本阅读、推理探究和有效表达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张结构清晰的“做事”清单,激发与推动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探究和有序表达。

  边读边思提问题。在课堂初始,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张初读学习单,让学生了解阅读这样的科普性文章,既可以针对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来提问,也可以针对文中的科技术语来提问,并请他们记录下初读时不懂的问题以及自己已经解决的一些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唤醒学生过往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简单的问题,为之后的阅读活动做铺垫。在初读课文后,笔者组织学生梳理出学习单里的重点问题,即“琥珀是如何形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理语段脉络,明确课文是分两部分来写琥珀的形成的:第一部分写松脂球的形成,第二部分写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如“一个夏日”“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将其连成时间轴,梳理出松脂球的形成与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剩余部分,帮助学生在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实现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寻找依据学推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笔者带领学生聚焦核心问题:为什么从那块琥珀上,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笔者引导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推测”的意思,明白“推测”一定是有依据的。接着,笔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系课文内容、借助课后“阅读链接”,层层剖析,突破疑点,寻找作者推测的依据。例如,文中推测“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的情节,笔者引导学生借助课后“阅读链接”中的资料,了解琥珀的形成需要地下深处的高温和高压。如此一来,学生对这一推测有了更科学和深层的理解,体会到了科学家根据现象推测成因的合理性,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理性精神。

  借助工具练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表达方面提出了“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要求,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的方法与经验。《琥珀》一课第三条重点教学目标是:简要讲述文中那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为此,笔者紧扣学习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对琥珀的形成过程建立起完整的思维框架,最后进行有条理的表达。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让表达有支架,笔者引导学生借助圈划的表示时间的词语,结合地点、主要任务和事件等关键信息,对“琥珀如何形成的”这一关键问题进行表格式的梳理,借此讲述琥珀形成的过程。表格既是学生思辨性阅读的结果,也是学生思辨性表达的有效工具,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从一元结构向多元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结构发展,从而实现思维的进阶。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庄行学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