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记火锅店(三题)
- 来源:章回小说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佟记,火锅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6-24 15:53
佟记火锅店是当时涞阳城第一家火锅店,位于最繁华的角儿大街,一溜八间临街青砖瓦房。房前铸一座黄铜打制的特大号火锅。那铜锅重有一吨,一人半高,五个人合抱手勉强搭拢。整日擦洗得锃亮溜光,算是店标,也是涞阳城一景。那时候玻璃还很金贵,佟记火锅店是第一个安玻璃窗的店铺。据小城老一辈人回忆说,“佟记”的老板叫佟大成。佟老板安玻璃窗的时候如同举办一项盛大的庆祝活动,敲锣打鼓放鞭炮,引逗得一街筒子人围观。有了玻璃窗,屋子亮堂是好事,不过很快就带来了麻烦。由于从外边大街能直接看到屋里,客人吃饭时,常引来许多乞丐凑近窗户看,客人见到些脏兮兮的脸,自然不高兴。佟老板只得每天派人在门前守候专门驱散窥视的乞丐。佟老板为此还苦恼了一阵子,直到后来安玻璃窗的门脸多了,这种情况才改变。
佟老板原先做皮货生意,挣了点钱,觉得行商太辛苦,便坐贾开了这家火锅店。火锅店主要经营涮羊肉。一般好的涮羊肉都有特点:或是汤料好,或是肉质好,或是作料好。其实有“一好”就行,但佟记涮肉“三好”占齐,就粘住了人。羊的品种并不特殊,均是本地羊,但均是羊羔,先买来养些时日,这期间喂以花椒水,所以佟记羊肉不仅鲜嫩,还有花椒的香味,很特别。至于佟记的作料和汤料就更是鲜美,吃起来有一种奇特的味道,很香,吃一次让你想下一次。就有人怀疑里面放了大烟壳,但没人好意思问。
每天从中午到晚上,二十张桌子座无虚席,客满,客人再来,只好排队。这时候佟老板总是递上一张笑脸,一遍遍说着好话,把客人让到后院喝茶。每天一张桌子平均能坐五、六拨客人。佟老板财源滚滚。
这时候,佟老板不顾大太太的强烈反对,开始纳妾。
佟老板新娶的小妾姓冯,乳名大丫。大丫过了门,却不想过养尊处优的日子,一心要帮丈夫打点生意。大丫说:“憋在屋里,处处看大太太的冷脸子。大太太从不到店里去。到了店里俺就是主人。”
二姨太冯大丫天生是个做生意的材料,也能吃苦,起早贪黑紧忙乎,把个火锅店打理得井井有条。有她这一张罗,佟老板省了心,便不问店里事,整天提笼架鸟。
没多久,佟老板不顾大太太和大丫的共同强烈反对,又娶了三姨太。
三姨太原本没什么野心,嫁到佟家为的是吃喝不愁。但经不起娘家人的撺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佟家人就得管佟家事,不捂‘钱匣子’,到老你连个棺材本都捞不着。”三姨太越想越怕,于是开始掺和店里的事。
三姨太一来,自然就打破了二姨太一人说了算的局面。二姨太打主意,三姨太也要打主意。马勺碰锅沿,就闹出了意见。比如,原来羊肉卷是一层层平铺码放在盘中的,但三姨太提出来要立戳着放,说这样美观。谁说的话狠伙计就听谁的,于是平铺的立戳的都有。不过客人却有了意见,只当是两种码肉的方法不同,肉量也不同,有客人为此酒醉还掀了桌子。再比如,西街何老爷定了一个雅间,但迟迟不来,三姨太要把这间房让给别人,二姨太担心如果何老爷一旦来了不好交代,硬是不答应,就只有留着。结果何老爷真的没来,那桌子就干闲了。三姨太占了理,嘟囔老二是个败家子,老二憋火,叉腰还嘴,算盘珠子摔了一地……
佟老板没想到事情会这么严重,忙回院救火,削了两个姨太太的权,重新站在了柜台前。这时候两个女人开始团结一致对付他,没多久就把佟老板挤兑得主动交了枪……
折腾来折腾去,生意大不如前。
没多久,四姨太迈进了佟记火锅店的门。
也就在这一天,城北街又新开张了一家“曹记火锅店”。老板是个外乡人。
四姨太是个戏子,戏唱得好,长得更好,人也精明,很讨佟老板的欢心把佟老板哄得五迷三道的。
四姨太新派,下过天津卫进过上海滩。四姨太对佟老板说:“老爷的店之所以生意好是因为您占了个涞阳第一,现在‘曹记’一开,咱不再独家经营,所以生意就走下坡路。咱得争第一,现在涞阳城还没人搞西餐,咱不如开个‘自助’西餐馆。”
二姨太和三姨太当然不同意,这回二人站在一起共同对付四姨太。
二姨太说:“狗屁西餐,洋鬼子吃的玩意。”
三姨太说:“狗屁自助,不就是不管肚皮大小随便吃么。俺们的火锅也能‘自助’。”
佟老爷不知听谁的好了。
这时候,一向不管闲事的大太太出马了。大太太耷拉着眼皮说:“老爷,她们说的都有理。取中,还开火锅店,倒可以改成‘自助’。”
选了个好日子,佟记火锅店的牌匾换成了佟记自助火锅店。只是开张第一天,就撑死了一个来“自助”的客人。
佟老板这下惹上了官司,被带到了警察局。几个姨太太也一同被抓走了。但调查来调查去,觉得佟老板并没有杀人的动机,因为死的那个人是个乞丐,大街上好多叫花子都认识他。只是那天他换了件干净的衣裳,脸也洗得干净,一开始人们没认出来。当然,如果不这样打扮,伙计自然也不会让一个脏兮兮的乞丐进店吃饭。一个乞丐能和佟老板有什么过节儿值得佟老板去害他?这时候佟家又一个劲使钱。佟老板一家才被放了出来。
经这么一折腾,佟老板的生意彻底垮了。为救人,几乎倾家荡产。最终,佟老板决定把火锅店盘出去。曹记火锅店托人捎话,愿买;佟老板听价码可以,点头,交易地点就定在了曹记火锅店。一大早,曹家派马车来接,到店门口,见曹老板已经站在门口迎接。佟老板进了屋,见屋中摆了一张长方形书案,三个中人早已落座等待,见佟老板进来,忙起身打拱。佟老板也蔫蔫地作了个揖,朝曹老板说:“不想多说了,我们签字画押吧。”曹老板笑了,说:“佟老板错了,我不是真正的老板。”回头说一声,“少爷,请出来吧。”话音一落,门帘一挑,一个十四五岁的英俊少年男子从内室走了出来。少年很老成地朝佟老板一拱手:“问候佟老板佟伯伯。”说罢撩起衣襟端坐桌前。佟老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少年笑笑,露出两颗小虎牙,不紧不慢地说:“三个女人一台戏,男人怕吹枕头风,所以我们曹家有家规,男人娶妻纳妾后是不允许做掌柜的。”说罢,很潇洒地在纸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佟老板呆若木鸡。
佟老板腾云驾雾般走出曹记火锅店,边走边使劲扒拉脑袋瓜子。他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过有一件事他始终想不明白:那乞丐的死果真是个意外?乞丐的饭钱是从哪里来的?还有他的新衣服?
……难道是他?还是她……
佟老板打了个寒战。
黄记天宴轩
佟记火锅店东行百米路北,便是黄记天宴轩。
说穿了,黄记天宴轩其实就是一个狗肉馆,但门脸很大,一溜十间铺面房。青砖绿瓦,雕梁飞花。匾额也很漂亮,红檀板材,“黄记天宴轩”几个大字为板桥体。郑板桥爱吃狗肉,用板桥体给狗肉馆题名就蕴含了一种幽默色彩,也渲染了一种气氛。店主人是哥儿俩,一个叫黄大,一个叫黄二。黄家有祖传五代的烹调狗肉绝技。他们烹制的“八珍狗肉”色泽棕红,汤浓味鲜,肉质酥香,虽称“八珍”,实则蕴储了三柰、八角、茴香、香果、桂皮、白蔻、伏花椒、绍酒、冰糖、麻油等二十二种精美作料的香气,称得上是涞阳美食中的一大精品。因为有“狗肉上不了大宴席”的俗语,黄家便有意还狗肉一个公道,为狗肉馆起了个很大气的名字——天宴轩。
黄家手艺一辈辈传下去。黄大黄二从他们爹娘手中接过“天宴轩”时,时间已进入民国初年。黄大大字不识,但人勤快,持家过日子是把好手,自打接了狗肉馆,便起早贪黑紧忙活,一心要把狗肉生意发扬光大。黄二却一点也不像他哥,是个浪荡主儿,因为念过几年书,就嫌黄二这个名字俗,便改名“黄尔”,不过乡亲们仍叫他黄二。这黄二对老祖宗传下的狗肉生意压根儿就不上心,甚至可以说是厌恶。他只喜欢画画,而且无师自通。大概是从小看着狗群长大,他对画狗情有独钟。他不仅细心观察狗的种种习性,而且每次伙计杀狗,他都蹲在一边仔细观瞧狗的内部结构特征,所以黄二对狗的认识是那种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透彻把握,他笔下的土狗洋狗便个个生动传神,动感十足。黄二管这叫“犬画”。犬与狗虽是一码子事,但叫“犬画”而不叫“狗画”就显出了高雅和不俗。黄二还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吠月斋”,自称“吠月斋主”。能“吠月”的,恐怕就只有狗了,但凡懂点文墨的人听了这雅号都捂嘴笑。从艺术的角度看,黄二的犬画的确很有造诣,但是黄二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又未师从名家,所以他的画就未被社会认可,画了好多年也未见哪位先生买他一幅,黄二就只能对着自己的墨宝孤芳自赏。
黄二一门心思画他的犬,对狗肉生意一点也不上心,黄大看不惯,便以哥哥的身份一遍遍数落他:“你风钻屁眼了?狗也能上画?”黄二不服:“犬上不了画,那狗肉就能上大宴席?”黄大眼一瞪:“狗肉看得见摸得着,货真价实,吃到肚里能解饿;画上的狗再怎么着也是假的,能当吃喝?啥时候假的也干不过真的!”黄二把脖子一拧:“假的兴许就比真的强呢!”哥儿俩越说越僵,最后干脆分了家,狗肉馆归了黄大,黄二分到了一千两银子。自此,二人互不干涉,黄大一心做生意,黄二仍醉心他的犬画。
黄大的生意越来越好,日子过得滋滋润润,可黄二的日子却一天不如一天,那成沓成摞的犬画没给他换来一两银子,分家得来的一千两银子没几年工夫便被消耗殆尽。黄二生活没了着落,就只能向哥哥借,黄大心肠好,很顾及兄弟情谊,只要兄弟开口,总能周济他些银两。黄二爱面子,每次从哥哥那里拿到钱,总要给哥哥一两幅犬画作为回报,哥哥也总是待他走后把画扔到灶膛里煮了狗肉。后来,黄大见弟弟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便又劝他跟自己一起卖狗肉,可黄二偏又是个犟驴脾气,总是把头摇成拨浪鼓儿:“我这犬画自有见天日的时候。”黄大一拍桌子:“我说过,画上的狗再好看也是假的,假货永远也比不上真货。”黄二摇摇头,一副秀才遇见兵的神态,叹口气摇晃着走人。
黄大见黄二一条道儿走到黑,认准的理儿八头牛拉不回,也就只好想法成全他。
黄大脑瓜不笨,再加上生意场上混了多年,就多了些油滑世故,学了些投机钻营的招儿。那天,黄大拎了匹狗肉去找县衙的胡师爷。胡师爷秀才出身,是一位书画名家,在涞阳很少有人能胜过他。有一次,胡师爷为一酒家题写牌匾,他吮笔悬腕,“大平酒家”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一挥而就。待伙计将牌匾挂上门额,他却又皱皱眉摇摇头,说:“如今是太平盛世,‘大平’不如改成‘太平’。”主人点头称是,便要命伙计把牌匾取下。胡师爷却摆摆手,忽然拿起毛笔“嗖”地向牌匾掷去,那毛笔犹如长了眼睛,直向牌匾中的“大”字飞去,不偏不倚正好在“大”字中间落下一点。“大平酒家”便变成了“太平酒家”。据说就因为那次“飞笔”,一下子就奠定了胡师爷在涞阳书画界的领袖地位。胡师爷喜食狗肉,是“天宴轩”的常客,与黄大很熟悉。黄大见了胡师爷,请了安,献上狗肉。胡师爷说:“你这是干啥?有事尽管说。”黄大便小心翼翼地说明来意——他想凭胡师爷的威望抬举一下黄二,把黄二的画“吊”上去。胡师爷说:“我得先看看他的画值不值得捧。”黄大便拿来一幅画给胡师爷看。胡师爷看后不住地点头,对黄大说:“把画挂在‘翰墨堂’,过两天我派人买下便是。”“翰墨堂”是涞阳数一数二的书画名店,卖的当然也都是书画名家的作品,黄二的画是无资格在此悬挂的。黄大便又给店主送去一匹狗肉,求店主行个方便,店主答应试试看,便将黄二的画挂在旮旯里。第二天,胡师爷果真派人花大价钱买走了这幅画,来人走时还撂下话,说胡师爷看中了黄二先生的墨宝,买来送给县太爷,县太爷要把它呈献给袁大总统。这话惊得店老板吐了好半天舌头,赶忙把黄二的画“请”到正中央。一连几天,胡师爷都派人来买黄二的画,价钱也一幅比一幅高。黄二的犬画被胡师爷这一“吊”,名气便“腾”地上去了,价钱打着跟头往上翻。店老板靠黄二的画狠狠赚了一大笔钱,整天乐得合不上嘴,越发对黄二肃然起敬,把他的画当成了金字招牌,在店门口打出了“犬画王黄尔先生墨宝展”的牌匾,黄二的名气越来越大,自然是财源滚滚来。不过,黄二全然不知这一切都是哥哥为他一手策划的,买画的钱也是哥哥出的,还只当是自己的能耐。
这天,黄二邀哥哥黄大喝酒,酒至半酣,黄二说:“哥呀,我记得咱俩曾有过争论,您说我的犬画是画上去的假货,没你的狗肉真货值钱?”黄大说:“没错呀!”黄二说:“你看我画一只犬能卖好几十两银子,你卖一条狗才得几个钱,假货不是比真货值钱吗?”黄大笑笑,想道出真相,又怕伤了弟弟的自尊心,也就作罢。
黄二福星高照,可黄大却碰到了麻烦。
原来,黄家的“八珍狗肉”之所以美味可口,除了靠那二十二种作料调制外,最重要的是靠那一锅陈年老汤。那锅老汤已传了百十年,黄大把老汤看得比祖宗都金贵。可谁知有一天,两个伙计煮狗肉时因拌嘴抡拳动了粗,双方都玩了命,一伙计抄起一块板石朝对方砸去,对方一躲,那石头正好落在汤锅里。只听“啪嚓”一声,锅被砸了个大窟窿,一锅老汤全流到了地上。黄大跑过来一看,两腿一软,瘫在地上。
老汤就是招牌,老汤没了,黄家狗肉的金字招牌也就算完了,黄家狗肉生意一落千丈。这时,有人趁火打劫,也开起了狗肉馆,和“天宴轩”抢饭吃。
黄大整天愁眉苦脸,见了黄二便啪嗒啪嗒流眼泪,说自己砸了祖宗的牌子没脸再活了。黄二也急,不过急着急着便眼前一亮,兴奋地对黄大说:“哥,老汤的牌子没了,咱不会再弄一个别的牌子。”黄大说:“怎么个弄法?”黄二说:“咱的犬画不就是招牌吗?往后谁要是去咱的店吃狗肉,咱就赠他一幅犬画。”黄大说:“能行?”黄二自信地说:“一准行。”黄二就创作了一批犬画,抱到了哥哥店里。这一招果真灵,走丢的顾客一下子都回来了,大家吃狗肉得犬画,都乐颠了。黄二还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创作了一幅名为《百犬戏洞宾》的大型画卷,悬挂在“天宴轩”正堂供食客观赏,这就为黄家狗肉馆营造了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天宴轩”的生意比过去还要兴隆,把新开张的狗肉馆顶得一愣一愣的,没几天便上门板歇了业。
黄大乐开了怀,黄二开怀地乐。这晚,哥儿俩就着狗肉喝起了庆功酒。黄二微醉,得意地对哥哥说:“要没我这犬画,‘天宴轩’早完了。您说,到底是画上的假犬厉害还是真的狗肉厉害?”黄大叹口气,颇为哲理地说:“有时候假的靠真的吊上去,有时候真的靠假的提上来!真的,假的,很难说谁比谁厉害,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扯平吧!”黄二迷瞪着两眼望了哥哥好半天,说:“哥,你喝高了。”
徐记骨头馆
徐记骨头馆位于县城西北角并不太繁华的街道上。面积不大,只三间土坯门脸房。墙皮有的地方已经脱落,墙体挺胸凹肚,有些变形。
既然称骨头馆,主打菜当然是肉骨头。徐记骨头菜主要是羊骨和猪骨,种类有棒骨、腔骨、排骨、猪尾巴,还有拆骨肉。
在众多的骨头菜中,最受欢迎的要属拆骨肉。拆骨肉贴骨而生,骨肉纤维细嫩松软,丝缕较长,间或夹有脂肪,具有特殊的香气。徐老板会做青椒拆骨肉、油豆腐拆骨肉、荷包蛋拆骨肉。骨头煮到七成熟,就要从汤里捞出来,把肉从骨头上撕下来,再回锅炒制。但一般人吃饭没那么多讲究,一般就吃凉拌的。这就要把骨头煮到透熟,剥肉直接放盘里,拍上大蒜就着吃,味道清爽鲜美。徐记骨头称得上涞阳美食一绝,所以虽然地方偏僻,但小店生意兴隆,每天座无虚席。
徐记生意好,除了骨头做得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干净得出名。店内并不设雅间,堂屋一溜整齐地摆放了六张八仙桌。整日擦得水亮,连桌下的地面也每天扫得如同风吹过一般干净,掉根头发很轻易就能找到。老板徐实一家虽然都是粗布衣服,但洗得一尘不染,特别是儿子小徐,系白布围裙,身上很难找到一个污点。徐实有两个孙子,双胞胎,五六岁,从小就乖巧懂事,很少到前堂,只在后院玩耍。
这一年,段祺瑞带着他的小妾彩儿到涞阳视察他的“十三镇”。涞阳地处天子脚下,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段祺瑞奉慈禧懿旨派“十三镇”驻扎涞阳。彩儿好吃一口,尤其爱吃拆骨肉。但她有洁癖,对饭馆很挑剔。侍从们听说徐记骨头美味一绝,而且干净,便向彩儿推荐。彩儿当然高兴,缠着大帅要吃肉骨头。段大帅无奈,只好谢绝其他宴请,带彩儿来吃。
段大帅到徐记骨头馆的时候已是正午,店里正上座。段祺瑞器宇轩昂,眉宇间露出霸气。彩儿花枝招展,满嘴“京片子”。二人一进小店,便粘住了众人的眼珠子。徐实老板见来了贵客,忙笑脸相迎。彩儿见小店如此整洁干净,很高兴,看着墙上“粉板”,一连点了八道拆骨肉大菜。段大帅吃的大快朵颐,一连啃了三根大棒骨,边吃边举着骨头虚让其他食客:“各位来来来,一起吃。”彩儿吃得文雅,她最爱吃那盘“蒜拌拆骨肉”,一小口一小口地夹,频频往小嘴里送,那一盘拆骨肉几乎全填到了她肚子里。
饭毕,彩儿内急,到后院上厕所。事毕,彩儿整理衣衫,不经意扭头一望,见两个五六岁的小孩子蹲在厨房前鼓捣什么活计。彩儿仔细观瞧——
大概是那天客人多忙乎不过来,徐家那对双胞胎小男孩在帮爹妈拆骨头。他们面前各摆放了一个盘子,小哥俩那白白净净的小手拿着大骨棒,使劲地撕着骨头上的肉,实在撕不下来,就用嘴咬,咬下一块便吐到盘子里,咬下一块再吐到盘子里……
彩儿从那以后,只要见到肉骨头,便呕吐不止,后来不光见到肉骨头吐,见着带荤腥的都吐。回京半月不见好,段祺瑞连请了三个名医,都治不好。彩儿日渐消瘦下去,最后,段大帅请到了翟神医。翟神医号称京城第一神医,人说他半医半仙。翟神医云游四海,段大帅好不容易找到他。翟神医给彩儿把了脉,问了病因,忽然捋须笑了,站起身一抱拳,说:“恭喜大帅,夫人有喜了,这是闹反应。”段祺瑞不信,说:“如是喜脉,以前那三位怎么把不出?”翟神医一笑说:“原先夫人呕吐许是厌食反应,不过现在闹反应,夫人确是因为怀了身子。”彩儿这时候小嘴早张得溜圆。她早巴望着给大帅生个“龙种”,可跟了段祺瑞半年了也没怀上,现在听翟神医一说不禁喜出望外,连问几个:“是真的么?”翟神医连连点头,又伏在段祺瑞耳边低语几句,然后叫彩儿闭上眼睛。彩儿闭了眼,翟神医缓缓地说:“夫人过去一直未孕,原因就是喜吃拆骨肉。拆骨肉、拆骨肉,骨肉拆散,哪来子女?好在夫人吃了那沾了口水的拆骨肉。那肉是从两个孩子嘴里吐出来的,嘴,口也,口是什么?”翟神医用手指在空中比划了个“口”字,“口也,四堵墙围起来的,拆散的骨肉用墙围起来,自然就跑不掉了,所以夫人便有了喜。”
彩儿闭着眼睛,如听仙乐。段祺瑞连连搓手,连喊“妙妙妙”。这时候神医说:“夫人请睁开眼。”彩儿睁开眼,只见眼前一位仆人端了一盘肉骨头呈到她面前。彩儿见了那肉骨头,忽然增加了某种亲切感,竟没了那呕吐的反应……
段祺瑞大喜,给翟神医码了一摞大洋,又乘兴挥毫写下“徐记骨头馆”几个大字,命人刻成匾额送给徐实。翟神医望着这一切,微笑不语。一月后,彩儿并没怀孕,段祺瑞问责翟神医,但神医早又云游去了。段祺瑞想了想,终有所悟,无奈地苦笑一下,禁不住舔了下大拇指,叹出神医的不俗。
甭管该不该,那匾就一直挂在徐记骨头馆门额上。后来店没了,但那匾至今还在。
责任编辑 成 林
插图 赵亚伟
作者李永生
……
佟老板原先做皮货生意,挣了点钱,觉得行商太辛苦,便坐贾开了这家火锅店。火锅店主要经营涮羊肉。一般好的涮羊肉都有特点:或是汤料好,或是肉质好,或是作料好。其实有“一好”就行,但佟记涮肉“三好”占齐,就粘住了人。羊的品种并不特殊,均是本地羊,但均是羊羔,先买来养些时日,这期间喂以花椒水,所以佟记羊肉不仅鲜嫩,还有花椒的香味,很特别。至于佟记的作料和汤料就更是鲜美,吃起来有一种奇特的味道,很香,吃一次让你想下一次。就有人怀疑里面放了大烟壳,但没人好意思问。
每天从中午到晚上,二十张桌子座无虚席,客满,客人再来,只好排队。这时候佟老板总是递上一张笑脸,一遍遍说着好话,把客人让到后院喝茶。每天一张桌子平均能坐五、六拨客人。佟老板财源滚滚。
这时候,佟老板不顾大太太的强烈反对,开始纳妾。
佟老板新娶的小妾姓冯,乳名大丫。大丫过了门,却不想过养尊处优的日子,一心要帮丈夫打点生意。大丫说:“憋在屋里,处处看大太太的冷脸子。大太太从不到店里去。到了店里俺就是主人。”
二姨太冯大丫天生是个做生意的材料,也能吃苦,起早贪黑紧忙乎,把个火锅店打理得井井有条。有她这一张罗,佟老板省了心,便不问店里事,整天提笼架鸟。
没多久,佟老板不顾大太太和大丫的共同强烈反对,又娶了三姨太。
三姨太原本没什么野心,嫁到佟家为的是吃喝不愁。但经不起娘家人的撺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佟家人就得管佟家事,不捂‘钱匣子’,到老你连个棺材本都捞不着。”三姨太越想越怕,于是开始掺和店里的事。
三姨太一来,自然就打破了二姨太一人说了算的局面。二姨太打主意,三姨太也要打主意。马勺碰锅沿,就闹出了意见。比如,原来羊肉卷是一层层平铺码放在盘中的,但三姨太提出来要立戳着放,说这样美观。谁说的话狠伙计就听谁的,于是平铺的立戳的都有。不过客人却有了意见,只当是两种码肉的方法不同,肉量也不同,有客人为此酒醉还掀了桌子。再比如,西街何老爷定了一个雅间,但迟迟不来,三姨太要把这间房让给别人,二姨太担心如果何老爷一旦来了不好交代,硬是不答应,就只有留着。结果何老爷真的没来,那桌子就干闲了。三姨太占了理,嘟囔老二是个败家子,老二憋火,叉腰还嘴,算盘珠子摔了一地……
佟老板没想到事情会这么严重,忙回院救火,削了两个姨太太的权,重新站在了柜台前。这时候两个女人开始团结一致对付他,没多久就把佟老板挤兑得主动交了枪……
折腾来折腾去,生意大不如前。
没多久,四姨太迈进了佟记火锅店的门。
也就在这一天,城北街又新开张了一家“曹记火锅店”。老板是个外乡人。
四姨太是个戏子,戏唱得好,长得更好,人也精明,很讨佟老板的欢心把佟老板哄得五迷三道的。
四姨太新派,下过天津卫进过上海滩。四姨太对佟老板说:“老爷的店之所以生意好是因为您占了个涞阳第一,现在‘曹记’一开,咱不再独家经营,所以生意就走下坡路。咱得争第一,现在涞阳城还没人搞西餐,咱不如开个‘自助’西餐馆。”
二姨太和三姨太当然不同意,这回二人站在一起共同对付四姨太。
二姨太说:“狗屁西餐,洋鬼子吃的玩意。”
三姨太说:“狗屁自助,不就是不管肚皮大小随便吃么。俺们的火锅也能‘自助’。”
佟老爷不知听谁的好了。
这时候,一向不管闲事的大太太出马了。大太太耷拉着眼皮说:“老爷,她们说的都有理。取中,还开火锅店,倒可以改成‘自助’。”
选了个好日子,佟记火锅店的牌匾换成了佟记自助火锅店。只是开张第一天,就撑死了一个来“自助”的客人。
佟老板这下惹上了官司,被带到了警察局。几个姨太太也一同被抓走了。但调查来调查去,觉得佟老板并没有杀人的动机,因为死的那个人是个乞丐,大街上好多叫花子都认识他。只是那天他换了件干净的衣裳,脸也洗得干净,一开始人们没认出来。当然,如果不这样打扮,伙计自然也不会让一个脏兮兮的乞丐进店吃饭。一个乞丐能和佟老板有什么过节儿值得佟老板去害他?这时候佟家又一个劲使钱。佟老板一家才被放了出来。
经这么一折腾,佟老板的生意彻底垮了。为救人,几乎倾家荡产。最终,佟老板决定把火锅店盘出去。曹记火锅店托人捎话,愿买;佟老板听价码可以,点头,交易地点就定在了曹记火锅店。一大早,曹家派马车来接,到店门口,见曹老板已经站在门口迎接。佟老板进了屋,见屋中摆了一张长方形书案,三个中人早已落座等待,见佟老板进来,忙起身打拱。佟老板也蔫蔫地作了个揖,朝曹老板说:“不想多说了,我们签字画押吧。”曹老板笑了,说:“佟老板错了,我不是真正的老板。”回头说一声,“少爷,请出来吧。”话音一落,门帘一挑,一个十四五岁的英俊少年男子从内室走了出来。少年很老成地朝佟老板一拱手:“问候佟老板佟伯伯。”说罢撩起衣襟端坐桌前。佟老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少年笑笑,露出两颗小虎牙,不紧不慢地说:“三个女人一台戏,男人怕吹枕头风,所以我们曹家有家规,男人娶妻纳妾后是不允许做掌柜的。”说罢,很潇洒地在纸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佟老板呆若木鸡。
佟老板腾云驾雾般走出曹记火锅店,边走边使劲扒拉脑袋瓜子。他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过有一件事他始终想不明白:那乞丐的死果真是个意外?乞丐的饭钱是从哪里来的?还有他的新衣服?
……难道是他?还是她……
佟老板打了个寒战。
黄记天宴轩
佟记火锅店东行百米路北,便是黄记天宴轩。
说穿了,黄记天宴轩其实就是一个狗肉馆,但门脸很大,一溜十间铺面房。青砖绿瓦,雕梁飞花。匾额也很漂亮,红檀板材,“黄记天宴轩”几个大字为板桥体。郑板桥爱吃狗肉,用板桥体给狗肉馆题名就蕴含了一种幽默色彩,也渲染了一种气氛。店主人是哥儿俩,一个叫黄大,一个叫黄二。黄家有祖传五代的烹调狗肉绝技。他们烹制的“八珍狗肉”色泽棕红,汤浓味鲜,肉质酥香,虽称“八珍”,实则蕴储了三柰、八角、茴香、香果、桂皮、白蔻、伏花椒、绍酒、冰糖、麻油等二十二种精美作料的香气,称得上是涞阳美食中的一大精品。因为有“狗肉上不了大宴席”的俗语,黄家便有意还狗肉一个公道,为狗肉馆起了个很大气的名字——天宴轩。
黄家手艺一辈辈传下去。黄大黄二从他们爹娘手中接过“天宴轩”时,时间已进入民国初年。黄大大字不识,但人勤快,持家过日子是把好手,自打接了狗肉馆,便起早贪黑紧忙活,一心要把狗肉生意发扬光大。黄二却一点也不像他哥,是个浪荡主儿,因为念过几年书,就嫌黄二这个名字俗,便改名“黄尔”,不过乡亲们仍叫他黄二。这黄二对老祖宗传下的狗肉生意压根儿就不上心,甚至可以说是厌恶。他只喜欢画画,而且无师自通。大概是从小看着狗群长大,他对画狗情有独钟。他不仅细心观察狗的种种习性,而且每次伙计杀狗,他都蹲在一边仔细观瞧狗的内部结构特征,所以黄二对狗的认识是那种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透彻把握,他笔下的土狗洋狗便个个生动传神,动感十足。黄二管这叫“犬画”。犬与狗虽是一码子事,但叫“犬画”而不叫“狗画”就显出了高雅和不俗。黄二还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吠月斋”,自称“吠月斋主”。能“吠月”的,恐怕就只有狗了,但凡懂点文墨的人听了这雅号都捂嘴笑。从艺术的角度看,黄二的犬画的确很有造诣,但是黄二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又未师从名家,所以他的画就未被社会认可,画了好多年也未见哪位先生买他一幅,黄二就只能对着自己的墨宝孤芳自赏。
黄二一门心思画他的犬,对狗肉生意一点也不上心,黄大看不惯,便以哥哥的身份一遍遍数落他:“你风钻屁眼了?狗也能上画?”黄二不服:“犬上不了画,那狗肉就能上大宴席?”黄大眼一瞪:“狗肉看得见摸得着,货真价实,吃到肚里能解饿;画上的狗再怎么着也是假的,能当吃喝?啥时候假的也干不过真的!”黄二把脖子一拧:“假的兴许就比真的强呢!”哥儿俩越说越僵,最后干脆分了家,狗肉馆归了黄大,黄二分到了一千两银子。自此,二人互不干涉,黄大一心做生意,黄二仍醉心他的犬画。
黄大的生意越来越好,日子过得滋滋润润,可黄二的日子却一天不如一天,那成沓成摞的犬画没给他换来一两银子,分家得来的一千两银子没几年工夫便被消耗殆尽。黄二生活没了着落,就只能向哥哥借,黄大心肠好,很顾及兄弟情谊,只要兄弟开口,总能周济他些银两。黄二爱面子,每次从哥哥那里拿到钱,总要给哥哥一两幅犬画作为回报,哥哥也总是待他走后把画扔到灶膛里煮了狗肉。后来,黄大见弟弟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便又劝他跟自己一起卖狗肉,可黄二偏又是个犟驴脾气,总是把头摇成拨浪鼓儿:“我这犬画自有见天日的时候。”黄大一拍桌子:“我说过,画上的狗再好看也是假的,假货永远也比不上真货。”黄二摇摇头,一副秀才遇见兵的神态,叹口气摇晃着走人。
黄大见黄二一条道儿走到黑,认准的理儿八头牛拉不回,也就只好想法成全他。
黄大脑瓜不笨,再加上生意场上混了多年,就多了些油滑世故,学了些投机钻营的招儿。那天,黄大拎了匹狗肉去找县衙的胡师爷。胡师爷秀才出身,是一位书画名家,在涞阳很少有人能胜过他。有一次,胡师爷为一酒家题写牌匾,他吮笔悬腕,“大平酒家”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一挥而就。待伙计将牌匾挂上门额,他却又皱皱眉摇摇头,说:“如今是太平盛世,‘大平’不如改成‘太平’。”主人点头称是,便要命伙计把牌匾取下。胡师爷却摆摆手,忽然拿起毛笔“嗖”地向牌匾掷去,那毛笔犹如长了眼睛,直向牌匾中的“大”字飞去,不偏不倚正好在“大”字中间落下一点。“大平酒家”便变成了“太平酒家”。据说就因为那次“飞笔”,一下子就奠定了胡师爷在涞阳书画界的领袖地位。胡师爷喜食狗肉,是“天宴轩”的常客,与黄大很熟悉。黄大见了胡师爷,请了安,献上狗肉。胡师爷说:“你这是干啥?有事尽管说。”黄大便小心翼翼地说明来意——他想凭胡师爷的威望抬举一下黄二,把黄二的画“吊”上去。胡师爷说:“我得先看看他的画值不值得捧。”黄大便拿来一幅画给胡师爷看。胡师爷看后不住地点头,对黄大说:“把画挂在‘翰墨堂’,过两天我派人买下便是。”“翰墨堂”是涞阳数一数二的书画名店,卖的当然也都是书画名家的作品,黄二的画是无资格在此悬挂的。黄大便又给店主送去一匹狗肉,求店主行个方便,店主答应试试看,便将黄二的画挂在旮旯里。第二天,胡师爷果真派人花大价钱买走了这幅画,来人走时还撂下话,说胡师爷看中了黄二先生的墨宝,买来送给县太爷,县太爷要把它呈献给袁大总统。这话惊得店老板吐了好半天舌头,赶忙把黄二的画“请”到正中央。一连几天,胡师爷都派人来买黄二的画,价钱也一幅比一幅高。黄二的犬画被胡师爷这一“吊”,名气便“腾”地上去了,价钱打着跟头往上翻。店老板靠黄二的画狠狠赚了一大笔钱,整天乐得合不上嘴,越发对黄二肃然起敬,把他的画当成了金字招牌,在店门口打出了“犬画王黄尔先生墨宝展”的牌匾,黄二的名气越来越大,自然是财源滚滚来。不过,黄二全然不知这一切都是哥哥为他一手策划的,买画的钱也是哥哥出的,还只当是自己的能耐。
这天,黄二邀哥哥黄大喝酒,酒至半酣,黄二说:“哥呀,我记得咱俩曾有过争论,您说我的犬画是画上去的假货,没你的狗肉真货值钱?”黄大说:“没错呀!”黄二说:“你看我画一只犬能卖好几十两银子,你卖一条狗才得几个钱,假货不是比真货值钱吗?”黄大笑笑,想道出真相,又怕伤了弟弟的自尊心,也就作罢。
黄二福星高照,可黄大却碰到了麻烦。
原来,黄家的“八珍狗肉”之所以美味可口,除了靠那二十二种作料调制外,最重要的是靠那一锅陈年老汤。那锅老汤已传了百十年,黄大把老汤看得比祖宗都金贵。可谁知有一天,两个伙计煮狗肉时因拌嘴抡拳动了粗,双方都玩了命,一伙计抄起一块板石朝对方砸去,对方一躲,那石头正好落在汤锅里。只听“啪嚓”一声,锅被砸了个大窟窿,一锅老汤全流到了地上。黄大跑过来一看,两腿一软,瘫在地上。
老汤就是招牌,老汤没了,黄家狗肉的金字招牌也就算完了,黄家狗肉生意一落千丈。这时,有人趁火打劫,也开起了狗肉馆,和“天宴轩”抢饭吃。
黄大整天愁眉苦脸,见了黄二便啪嗒啪嗒流眼泪,说自己砸了祖宗的牌子没脸再活了。黄二也急,不过急着急着便眼前一亮,兴奋地对黄大说:“哥,老汤的牌子没了,咱不会再弄一个别的牌子。”黄大说:“怎么个弄法?”黄二说:“咱的犬画不就是招牌吗?往后谁要是去咱的店吃狗肉,咱就赠他一幅犬画。”黄大说:“能行?”黄二自信地说:“一准行。”黄二就创作了一批犬画,抱到了哥哥店里。这一招果真灵,走丢的顾客一下子都回来了,大家吃狗肉得犬画,都乐颠了。黄二还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创作了一幅名为《百犬戏洞宾》的大型画卷,悬挂在“天宴轩”正堂供食客观赏,这就为黄家狗肉馆营造了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天宴轩”的生意比过去还要兴隆,把新开张的狗肉馆顶得一愣一愣的,没几天便上门板歇了业。
黄大乐开了怀,黄二开怀地乐。这晚,哥儿俩就着狗肉喝起了庆功酒。黄二微醉,得意地对哥哥说:“要没我这犬画,‘天宴轩’早完了。您说,到底是画上的假犬厉害还是真的狗肉厉害?”黄大叹口气,颇为哲理地说:“有时候假的靠真的吊上去,有时候真的靠假的提上来!真的,假的,很难说谁比谁厉害,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扯平吧!”黄二迷瞪着两眼望了哥哥好半天,说:“哥,你喝高了。”
徐记骨头馆
徐记骨头馆位于县城西北角并不太繁华的街道上。面积不大,只三间土坯门脸房。墙皮有的地方已经脱落,墙体挺胸凹肚,有些变形。
既然称骨头馆,主打菜当然是肉骨头。徐记骨头菜主要是羊骨和猪骨,种类有棒骨、腔骨、排骨、猪尾巴,还有拆骨肉。
在众多的骨头菜中,最受欢迎的要属拆骨肉。拆骨肉贴骨而生,骨肉纤维细嫩松软,丝缕较长,间或夹有脂肪,具有特殊的香气。徐老板会做青椒拆骨肉、油豆腐拆骨肉、荷包蛋拆骨肉。骨头煮到七成熟,就要从汤里捞出来,把肉从骨头上撕下来,再回锅炒制。但一般人吃饭没那么多讲究,一般就吃凉拌的。这就要把骨头煮到透熟,剥肉直接放盘里,拍上大蒜就着吃,味道清爽鲜美。徐记骨头称得上涞阳美食一绝,所以虽然地方偏僻,但小店生意兴隆,每天座无虚席。
徐记生意好,除了骨头做得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干净得出名。店内并不设雅间,堂屋一溜整齐地摆放了六张八仙桌。整日擦得水亮,连桌下的地面也每天扫得如同风吹过一般干净,掉根头发很轻易就能找到。老板徐实一家虽然都是粗布衣服,但洗得一尘不染,特别是儿子小徐,系白布围裙,身上很难找到一个污点。徐实有两个孙子,双胞胎,五六岁,从小就乖巧懂事,很少到前堂,只在后院玩耍。
这一年,段祺瑞带着他的小妾彩儿到涞阳视察他的“十三镇”。涞阳地处天子脚下,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段祺瑞奉慈禧懿旨派“十三镇”驻扎涞阳。彩儿好吃一口,尤其爱吃拆骨肉。但她有洁癖,对饭馆很挑剔。侍从们听说徐记骨头美味一绝,而且干净,便向彩儿推荐。彩儿当然高兴,缠着大帅要吃肉骨头。段大帅无奈,只好谢绝其他宴请,带彩儿来吃。
段大帅到徐记骨头馆的时候已是正午,店里正上座。段祺瑞器宇轩昂,眉宇间露出霸气。彩儿花枝招展,满嘴“京片子”。二人一进小店,便粘住了众人的眼珠子。徐实老板见来了贵客,忙笑脸相迎。彩儿见小店如此整洁干净,很高兴,看着墙上“粉板”,一连点了八道拆骨肉大菜。段大帅吃的大快朵颐,一连啃了三根大棒骨,边吃边举着骨头虚让其他食客:“各位来来来,一起吃。”彩儿吃得文雅,她最爱吃那盘“蒜拌拆骨肉”,一小口一小口地夹,频频往小嘴里送,那一盘拆骨肉几乎全填到了她肚子里。
饭毕,彩儿内急,到后院上厕所。事毕,彩儿整理衣衫,不经意扭头一望,见两个五六岁的小孩子蹲在厨房前鼓捣什么活计。彩儿仔细观瞧——
大概是那天客人多忙乎不过来,徐家那对双胞胎小男孩在帮爹妈拆骨头。他们面前各摆放了一个盘子,小哥俩那白白净净的小手拿着大骨棒,使劲地撕着骨头上的肉,实在撕不下来,就用嘴咬,咬下一块便吐到盘子里,咬下一块再吐到盘子里……
彩儿从那以后,只要见到肉骨头,便呕吐不止,后来不光见到肉骨头吐,见着带荤腥的都吐。回京半月不见好,段祺瑞连请了三个名医,都治不好。彩儿日渐消瘦下去,最后,段大帅请到了翟神医。翟神医号称京城第一神医,人说他半医半仙。翟神医云游四海,段大帅好不容易找到他。翟神医给彩儿把了脉,问了病因,忽然捋须笑了,站起身一抱拳,说:“恭喜大帅,夫人有喜了,这是闹反应。”段祺瑞不信,说:“如是喜脉,以前那三位怎么把不出?”翟神医一笑说:“原先夫人呕吐许是厌食反应,不过现在闹反应,夫人确是因为怀了身子。”彩儿这时候小嘴早张得溜圆。她早巴望着给大帅生个“龙种”,可跟了段祺瑞半年了也没怀上,现在听翟神医一说不禁喜出望外,连问几个:“是真的么?”翟神医连连点头,又伏在段祺瑞耳边低语几句,然后叫彩儿闭上眼睛。彩儿闭了眼,翟神医缓缓地说:“夫人过去一直未孕,原因就是喜吃拆骨肉。拆骨肉、拆骨肉,骨肉拆散,哪来子女?好在夫人吃了那沾了口水的拆骨肉。那肉是从两个孩子嘴里吐出来的,嘴,口也,口是什么?”翟神医用手指在空中比划了个“口”字,“口也,四堵墙围起来的,拆散的骨肉用墙围起来,自然就跑不掉了,所以夫人便有了喜。”
彩儿闭着眼睛,如听仙乐。段祺瑞连连搓手,连喊“妙妙妙”。这时候神医说:“夫人请睁开眼。”彩儿睁开眼,只见眼前一位仆人端了一盘肉骨头呈到她面前。彩儿见了那肉骨头,忽然增加了某种亲切感,竟没了那呕吐的反应……
段祺瑞大喜,给翟神医码了一摞大洋,又乘兴挥毫写下“徐记骨头馆”几个大字,命人刻成匾额送给徐实。翟神医望着这一切,微笑不语。一月后,彩儿并没怀孕,段祺瑞问责翟神医,但神医早又云游去了。段祺瑞想了想,终有所悟,无奈地苦笑一下,禁不住舔了下大拇指,叹出神医的不俗。
甭管该不该,那匾就一直挂在徐记骨头馆门额上。后来店没了,但那匾至今还在。
责任编辑 成 林
插图 赵亚伟
作者李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