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IT”的演进

  尊敬的孔祥云总裁,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管理学家》杂志,并受敝刊主编席酉民教授的委托向这场隆重的管理盛会表示祝贺。席教授参加了前两届在北京和上海的大会并致辞,由于他的日程安排冲突,就给了我讲话的机会。

  其次,我想说,我是看着AMT长大的。这样说,并不表示我的资历老,只表明我的幸运,作为一个企业观察者和管理传播者的幸运。由于AMT 的咨询行业属性,它可以称作“企业的企业”。它的发展轨迹反映了它的客户,也就是中国企业的不同阶段的管理需求。

  由于我有个管理专业媒体主编的头衔,所以偶尔也会被邀请发言。在准备今天的发言的时候,我回顾了几年来发言的资料,一个惊人的发现是,我一点进步都没有。几年来,缺乏进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好好看书学习,没有好好实践,而是依赖百度。下面就是我通过搜索引擎的学习:早在2002 年,AMT与敝刊前身《管理》就有了一个合作的栏目叫“管理+IT”,这个栏目当时刊登的文章主要是向大家分享管理和IT 技术的结合,重点在于IT。

  但逐渐地,我们发现,这个重点已经向“管理”转移了。

  也就在与AMT 合作栏目的第二年,2003 年5 月,尼古拉斯·卡尔在HBR 发表了著名文章《IT 不再重要》,这篇文章随即引起了一场著名的大讨论。盖茨、贝瑞特、伊梅尔特都参与其中。这次讨论被称作“新的生产率悖论”,以区别于20 世纪80 年代的“生产率悖论”。

  80 年代,生产率悖论的提出,很快就有人站出来解决,并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管理革命,这个人就是哈默,他在1990年发表了《工作再造》,也是在HBR,其核心思想又进一步产生了业务流程再造(BPR)。哈默和钱皮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又不断地思考和改进他们的管理思想。

  以上事实说明,从20 世纪50 年代IT技术被尝试性地引入非数据工作以来(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由于人们相信IT 能够帮助改进管理、提高效率,当IT没有如愿之后,人们又会把视角转回到管理上来,并最终聚焦到流程上来。这一点,理论家其实是落后于实践家的。

  实践家的努力包括早在60 年代基于软件工程、系统工程并扩大到管理领域的流程检验评价工具CMM 以及CMMI、70年代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80 年代摩托罗拉的六个西格玛用于质量、90 年代联信将六个西格玛与文化结合,以及通用电气将六个西格玛用于产品生产之外的服务,以及21 世纪的蓝色大象的跳舞。

  讨论归讨论,IT 的投入并没有减少。

  至少在中国,2010 年的IT 投入超过了2100 亿美元。尽管其中服务投入94 亿美元、软件投入62 亿美元,其他是硬件投入,但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而且面向企业用户的调查也表明,76% 的受访者认为IT对企业非常重要,其他23% 的比较重要的答案,几乎坚定了中国企业近乎100% 的对IT 的信心。

  “生产率悖论”在中国也有回应,那就是著名的一句话:“上ERP 是找死,不上是等死”。后半句印证了上述调查数据,前半句说明:

  (1) 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做好迎接ERP 的流程变革准备;

  (2)传统ERP 软件被称作“湿的水泥”,ERP 实施之后,水泥硬化,系统很难改进。这引发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并赋予了管理咨询公司更多的业务和更高的要求,这就体现了他们重要的作用。

  在管理和IT 并生的历史阶段,有三个基本的发展脉络:

  (1)IT 基础技术:硬件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工作流技术

  (2)软件架构理论:结构化编程、面向对象、面向架构、SOA 等

  (3)管理思想:全面质量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

  我们知道,以上架构最完美的融合是企业之幸,社会之福。但是我们很难综合地、协同地捕捉到他们的演进轨迹。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应用的完美和在管理应用的尴尬。类似CAD等工程设计信息化的计算机数值计算背后是有数学、物理学等定理支撑的,而类似ERP 等管理信息化的非数值应用背后,却没有统一的规范的管理流程模型。而且,因为管理行为的社会化属性,事实上也很难找到统一模型。

  IT 和业务融合的努力首先表现在基础技术,例如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第三代数据库技术的出现,使得数据和数据结构成为独立的设计和维护对象,与程序实现了逻辑分离。

  软件架构理论从90 年代之后出现了过程管理系统与应用逻辑的分离。

  这些技术上的进步,导致人们从工具角度看到了业务流程从应用软件系统中分离出来的可能,BPM、SOA、EA 的出现,更让信息化的水泥永葆湿润带来了可能。

  在这种背景之下,通过学习本次大会提供的案例,我们发现:

  基于系统化结构化的流程管理平台,案例企业建立了面向流程的战略执行体系,在这个执行体系的基础之上,通过IT系统选型和实施,实现对管理绩效的监控、对流程和组织持续的优化和完善,从而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效益。

  我们的企业处在一个复杂多变、多维的环境中,政策、全球化市场、汇率、劳动法、通胀、过剩……几乎每个著名的术语都压迫着企业家管理者的脊梁,这让我想起了倪萍阿姨成为共和国脊梁的典故。

  站在这里,我们在研讨管理。学者、咨询者、实践者都想方设法去改进管理、提升企业绩效。

  中国的企业才是中国的希望,所以,在座的各位,你们才是共和国的脊梁。

  谢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