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
- 来源:市场周刊•汽车公社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汽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7-18 12:57
“这两个月都不好,淡季,很淡。”老吴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叹着气,一边嘱咐手下把空着的办公室空调关了,“开源不好做,先节流吧。”老吴经营着内陆地区的一家自主品牌4S店,连续2个月的销量都没有突破30辆,“销量只有去年的2/3,价格还不好。”
老吴还不算最难过的品牌,“隔壁做广汽的,展厅里面一个月才走了几辆车,难啊。”
是的,每年5月份开始到8月份,是中国车市传统的淡季,但是相比去年,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牌经营情况稍好之外,大多数的经销商和厂家都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整体来说,今年市场进入淡季的时间更早一些,早在3月份开始,许多经销商已经感受到市场的巨大压力,淡季提前到来,今年“五一”达到一个销售小高峰后,5月中下旬开始有所回落,形成5月逐周增速下降,并有负增长的趋势。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6月份的调查显示,从6月开始,经销商普遍认为,6月汽车市场总体需求将有所回落。认为6月汽车总需求“下降”和“基本持平”的比例最多,为31.3%和40.4%,“增长”预期有较大回落,由45.1%降至28.3%。
调查结果显示,经销商认为6月经营状况“一般”的经销商最多,占59.6%。经营变“好”的比例从22.8%微增至23.4%,经营“不好”的比例略有增加,为17.0%。
不过,7月初,中国汽车乘用车联席会发布的数据继续向市场“报喜”,6月份,国内乘用车销量(含微车)达到128.9万辆,比上月133.5万辆略有回落,但是同比去年114.8万辆仍然增长逾12%以上。今年1~6月份,乘用车总销量突破800万辆,达到817万辆,比去年同期700.9万辆激增16.7%。
从数字上来看,似乎感受不到市场的痛苦,但是事实上,光鲜数字总是高高在上,但是暗流早已潜伏到行业最深处,不堪重负的经销商库存高企、终端价格此起彼伏,经销商开始勒紧裤带。
当我把“汽车的增量到底在哪里?”的问题抛在微博上的时候,“在经销商库里”、“在路上”、“在经销商的泪光里”,各种答案层出不穷。
“汽车增幅有多高,经销商的痛苦指数就有多深。”浙江宁波,一家经营合资公司的董事长在私信里对我吐槽。
从现有局面来看,市场需求疲软导致库存高企,但是汽车公司一味追求排名和销售数字,也是导致经销商库存直线攀升、终端售价快速下滑的主要动因。
汽车销售数字和太多人的利益相关,老板们要业绩,上市公司想为股东负责,普通员工要完成任务才能拿奖金,经销商要硬着头皮进货拿回月度、季度和年度提成。
更重要的是,前几年政策刺激用力过猛,导致车市在2009年和2010年连续40%左右增长之后急速降温,飘忽而且不稳定导致市场走形。
2011年开始,汽车的微增长市场来临,只是上到行业协会下至经销商,真的做好了应对微利时代的今天了吗?
文/卫金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