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竞争实力与发展模式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银行业,商业银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1-06 08:37
2007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借改革东风,一路高歌猛进,在全球银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与次贷危机打击下的欧美银行业形成鲜明对比。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进入全球1000强的我国银行数持续上升,从2006年的25家增加到2012年的110家,仅次于美国。但进入2013年,情况似乎在变化。2013年进入全球1000强的我国银行业基本延续了2012年格局,保持110家总数不变,保持进入前10强的4家不变,保持进入前100强的12家不变。根据2013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1000强银行排名,按一级资本和总资产规模,中国工商银行第一次排名世界第一。但也在同月,中国工商银行让出了保持六年之久的市值全球第一的桂冠。2013年或许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历程的又一个分水岭。
我国银行业的显性实力
2002年以来对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缓释了我国银行业长期积累的风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国银行业迅速增长,在全球银行业中的规模优势不断扩大。这主要表现在资产规模、资本规模、利润水平、资产质量四个方面。
总资产规模迅速扩张。2002年以来,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迅速扩张。2002年末银行业总资产23.8万亿元,2007年末增长到53.1万亿元,2012年增长到133.6万亿元,是2007年的2.52倍,2002年的5.61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90多倍。2006年,我国进入全球1000强的上榜银行总资产约为3.4万亿美元,仅占全球1000强银行的5.3%。经历了六年的发展,我国上榜银行的总资产增加了3倍多,2012年达到近13.6万亿元,在全球的份额也提高了1倍多,由2006年的5.3%提升到2012年的13.6%。
总资本实力明显增强。同期我国银行业一级资本也保持高速增长。2003年末,我国只有8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到2007年末,全部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8.4%,到2008年末,资本充足率8%以上商业银行达到204家,大中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达标银行资产占全部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商业银行整体平均资产充足率达12%。根据英国《银行家》,2006年进入世界1000强的银行总的一级资本占世界的4.8%,2012年该指标提升到12.1%。相应地,我国入榜1000强的银行总的一级资本实力于2008年超过德国,2009年超过英国,2010年超过日本,目前仅次于美国。
盈利规模保持较高水平。2003年以来, 我国银行业税前利润年均增速超过30%,在1000家大银行中独树一帜,成为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银行集团,以2009年最为突出。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最为突出的2009年,中国52家上榜银行税前利润占1000家银行总利润的73.8%;2010年,在全球银行业盈利回升的背景下,该比例回落到26.3%。同时,在单家银行利润排行榜上,中国最大的三家银行从2008年连续四年包揽了利润榜的前三名。
不良贷款水平持续下降。2002年,我国银行业曾被国际评级机构定性为“技术上已经破产”,估计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超过30%。2002年以来,以不良贷款率为代表的我国银行业风险水平明显下降。2003年不良贷款率下降到17.9%,2007年末下降到6.2%, 2011年以后历史性地下降到了1%以下。与此同时,银行业贷款损失准备和拨备覆盖率一直保持了双升趋势, 2003年我国银行业拨备覆盖率仅25%,到2012年度该比率上升到295%,银行业风险抵补能力不断提高。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模式反思
在为我国银行业过去十多年来发展成就高兴的同时,我们应该观察到,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规模上,这其实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持续快速增长,得益于我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表明,规模不能代表实力,大也不能确保安全。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我国银行业发展模式的缺陷已逐步显现,与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基础性差距亦在渐渐暴露,我国银行业的真正实力并没有规模数字显示的那么强大。
我国银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代表的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造,极大地改善了我国银行业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和相应的经营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先进经验,在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以实现从“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的转变。例如推动组织架构的扁平化,实施事业部制改革,引入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推动经营管理板块建设,但从大部分银行近年来的运行情况看,这种转变仍然是形式上的、局部的、非系统的和非变革式的,管理效率、服务质量、经营效率仍然很不理想。例如,“以客户为中心”往往停留在口号上,业务流程建设与管理流程建设脱节,业务流程建设与组织架构调整脱节,“部门银行”仍然是主流,不少银行“官办”色彩仍然很浓厚,究其原因,我国银行业尚缺乏一个严峻的外部压力和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我国银行业发展到今天,与持续发展了几百年的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相比,仍然不能说已办成了真正的银行,我国银行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仍然很封闭。
我国银行业利润结构存在不稳定性
从规模上看,我国银行业利润十分可观,但进一步分析结构,情况并不乐观。我国银行业利润来源仍然以利息收入为主。2013年,我国银行业的息差收入在全球银行业仍然独占头鳌,有5家银行进入前20家净息差最高的银行,前三席分别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而从收费和佣金收入看,前20家银行中我国银行占三席,最高的工商银行位列第六,前五位全部由美国银行把持。
从交易类业务收入看,前20家银行中没有我国银行,基本由欧美国家银行垄断。这种利润结构,表明我国银行业仍然属于典型的传统商业银行,以存贷业务为重要的利润来源。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提速,受这一因素和经济下行等影响,我国银行业2013年上半年利润几近腰斩。我国银行业利润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前景不容乐观。
我国银行业效率指标水平存在误导
与利润密切相关的一个指标是成本收入比,反映一家银行的经营效率。在该指标上,我国银行业指标相对很低,显得十分特殊。根据2013年英国《银行家》杂志数据,我国银行业成本收入比平均36.6%,在全球最低的10个国家中位列第九。
应该说,成本收入比偏低,仅从数据上看,似乎表明银行控制成本有效,经营效率较好。可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银行业成本收入比普遍偏低。最低的10个国家中,除中国外全部是小国家,第十位是新加坡,银行业成本收入比为38%,除新加坡外,发达市场经济体都不在列。在按资本排名全球最大的25家银行中,我国最大的5家银行成本收入比占据了前五席。美国银行业中,成本收入比最低的是富国银行,为57%;随后是摩根大通银行,为66%;花旗银行,为73%。英国银行业中,成本收入比最低的是汇丰银行,为60%。
我国银行业成本收入比普遍偏低,税收计算、办公场所是重要原因,但拨备计提、经营管理费用、工资成本等方面投入不足也是重要原因,这实际上影响银行的真实利润水平,也不能准确反映银行的经营管理效率。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部分银行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意追求低成本收入比倾向。
我国银行业资本补充能力不足
2003年我国启动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以来,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总体上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2009年到2011年,总体上高于发达国家银行业水平,但这一状况正在迅速发生转变。2010年后,在危机的打击下,欧美银行业在大幅度去杠杆的同时,大量从市场补充资本,目前无论是核心资本充足率还是资本杠杆率,资本充足水平总体上已经高过我国银行业。按资本规模我国尽管有四家银行位列前十,其中工行排第一,但这四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全部低于前十的另外六家银行。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统计,我国银行业已经不属于资本迅速增长之列。而实际情况是,在新资本协议要求下,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总体水平已下降,补充资本的需求非常强烈。
而我国银行业补充资本的难度不低。从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造和公开上市的过程看,对银行业的资本补充,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银行的资本补充要么是通过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直接注资完成,要么是以政府信誉作为背书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完成,真正通过市场机制获得的注资比例实际不高。当前在我国资本市场造血功能不足,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有限的情况下,银行获得及时的资本补充渠道十分有限,同时满足资本监管要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难度很高。
我国银行业风险容忍度偏严
所谓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囿于惨痛的历史教训,我国银行业十分注重不良贷款风险的防控,坚持推行不良贷款“双降”政策,成效显著,成功地将不良贷款率降到1%以下。2011年四季度,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双降”趋势出现拐点,先是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再是不良率开始反弹。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由“降”转“升”,有我国2009年以来信贷投放高速增长的原因,也有信贷业务活动内在规律作用的原因。实际上,即使没有2009年的天量信贷投放,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也不可能一直“双降”下去,信贷业务的内在风险是客观的。
若再将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水平与美国等国家比较,除我国香港地区外,不良贷款率总体上低于这些国家的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报告,2012年度美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为3.9%,2011年度欧元区国家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5.2%,2011英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4%,均大大高于我国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水平。从单家银行看,根据英国《银行家》披露数据,按资本排名第二的摩根大通银行不良率4.6%,排名第三的美国银行不良率7.2%,目前与工商银行反复争夺市值第一的富国银行不良贷款率5.9%,均大大高于我国大中型银行的不良贷款水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监管当局在披露不良贷款时,同时披露逾期贷款和核销贷款的金额,这有效提高了贷款风险披露的准确度和透明度。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的一轮调整,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一部分银行信贷资产将会转为不良贷款,这应该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目前由于过去的教训,市场上和社会民众对银行业不良贷款水平认识程度有限,容忍度也有限。出于各方面的压力,监管部门对不良率的表态也十分谨慎。各种因素叠加,表现结果就是对银行不良贷款水平的容忍度偏低、偏严。这实际不利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的化解和风险的防控,也不利于我国银行业满足我国经济实现战略转型的金融服务需求。
我国银行业进行深层次改革迫在眉睫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处于深刻转型过程中,金融政策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一过程中,我国银行业不仅要适应经济的转型,还要充分准备金融领域的重大变革。当前,两大挑战尤为关键:一是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目前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已经不多,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已经全部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而我国银行业正在进入这一进程的最关键时期。二是互联网技术正加速在银行业应用。互联网金融的理念和方式正深刻影响现代金融业。这些因素相互叠加,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推进我国银行业深层次变革迫在眉睫。
要完善公司治理,增强资本基础。从调整股权结构入手,逐步降低政府直接和间接持股比例,淡化政府色彩,从根本上改进银行的公司治理,增强经营的独立性和活力。一方面,扩大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应以鼓励入股现有中小银行业机构为主,通过引导民营资本进入现有成熟的银行机构,进一步完善银行机构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也能更快和更有效地实现支持小微经济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创新资本工具和资本补充手段,增加自然人持股比例。目前,我国居民资产负债表非常健康,负债率处于较低水平,所持金融资产占比很低。我国应通过发行优先股、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等多种手段,有效补充银行资本,改善银行经营效率。
要调整经营理念,强化风险管理。首先,要调整经营理念,坚持市场导向。在实施转型战略过程中,要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历程相对照,走出发展误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要完善经营机制,坚持客户导向。要采取切实措施推动“银行再造”,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适时推进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调整,切实提高银行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第三,要推动战略转型,坚持特色导向。要将自身的发展与中国银行业整体发展格局相比较,避免跟风,提高经营的专业化程度,避免发展中再入同质化,实现特色化和差异化经营。第四,要注重稳健经营,坚持风险导向。要注重规模扩张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平衡,注重资产负债结构的均衡,在及时化解信用风险的前提下,加强流动性风险和合规风险的管理。
要改进银行监管,适应转型需要。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不断提高,有力保障了我国银行业稳健发展、走向世界。当前,新的形势对我国银行业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国银行业要进一步改进市场准入监管,适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金融创新加速的需要。市场准入监管要改变机构、业务、人员并重的格局,转向以高管人员资格审核为主,创新业务与机构网点准入为辅。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和公众的风险意识教育,在提高市场对银行业风险的理解、提高市场的风险容忍度的同时,适当调整监管当局在监管实践中的风险容忍度和不良贷款披露政策,为银行业支持我国经济转型和完成自身转型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文/夏令武
(作者单位:中国光大银行战略管理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