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与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之路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经济,商业银行,金融
  • 发布时间:2013-11-06 14:12

  ——评《转型求变》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历时五年,世界经济从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经济也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不仅离不开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而且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与之协同转型,作为业内研究机构,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同样在思考面对经济转型阶段,银行应如何转型求变?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支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只有一方面深刻反思超越发展规律的过度行为,另一方面重新审视旧有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金融体系等是否阻碍了当前经济金融发展的要求,才有可能将教训沉淀、掀开新的一页篇章。

  《转型求变》是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关于中国经济与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等问题研究成果的结晶。本书收录了金研中心在2011~2012年的部分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经济转型篇中收录了对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通胀问题、经济结构、周期性行业以及欧债问题的研究和判断;第二部分金融改革篇中收录了四篇关于跨境资本流动、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等文章;第三部分银行转型篇中收录了四篇讨论商业银行热点、海外发展以及汇改、资本市场改革对银行业转型影响等文章;第四部分银行业务篇收录的五篇文章主要是对银行账户管理、跨境人民币、个人财富管理以及小企业业务发展等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的影响。

  历来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社会福祉。我国在过去30年间发挥了资本、劳动与环境等低价要素禀赋的后发优势,并在一系列于经济阶段相适宜的、逐步挣脱束缚的体制改革下,借助全球化红利迅速积累了庞大的国家财富,人均GDP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然而,从2010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2013年二季度已下行到7.5%。中国经济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我国能否成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如果要延续“中国奇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何在等一系列市场普遍关心的问题,《转型求变》得出的结论是:我国未来潜在经济增速确实面临下行考验,甚至有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但相比于已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而言,无论是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方面还是政策调整的空间方面,我国都具有明显优势。未来只要在政策上把握内涵式增长的正确方向,通过继续推动改革,实现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由资本积累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成功转换,不但能有效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还可以成功开启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

  未来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将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重规模到重内涵的转变;二是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从外部市场向内部市场的转变;三是经济增长动力从重投资到投资消费并驾齐驱的转变;四是由国家财富总量积累向国民财富结构分配转变,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的转变。以上四个特征的转变是中国经济平稳过渡至新的发展周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阴影的重要内容,其实现需要依赖自上而下的战略高度的改革决心以及新型城镇化这一关键抓手。毫无疑问,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在这一阶段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过去十年,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了体制机制的成功转型。然而,在改革红利减弱的背景下,当前商业银行的外部发展环境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宏观经济增速趋缓,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金融脱媒速度加快,监管政策更趋严格。多方因素对银行的影响互相叠加。宏观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高投资带动高增长的模式面临转型,市场有效信贷需求增速放缓、银行体系风险不断集聚。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保护时代行将终结,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就是“让利于客户”,贷款议价能力趋于下降、负债成本持续抬升,息差趋势性收窄。这种“增速与息差齐降”、“风险与成本同升”的态势,标志着金融生态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加上“金融脱媒”使得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优势受到挑战,综合经营则面临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

  面对如此情景,银行业必须把握环境变化,主动、快速、精准地推进转型求变之路。交通银行2009年确立了“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两化一行”发展战略。旨在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不同业态之间的联动,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财富管理服务,同时分享跨境跨业的成长机会,实现由传统的存贷中介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由过度依赖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效率优先,兼顾规模”的经营模式转型,由主要依靠存贷利差向实现多元化收入转型,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然而,银行业的转型不是一两年的短期就可以完成,也不是超前发展,而是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前期战略布局、中期持续性地稳步推进。在交银金研中心看来,银行业求变之路“万变不离其宗”,银行业的“宗”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否则只是空中楼阁,难以保持长远发展。因而,中国银行业需要寻求与宏观经济调整步伐同步的主动转型求变,解决如何服务好经济转型、确保经济转型稳步推进等问题。具体可落实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本源,顺应国内宏观经济转型趋势,奠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金融产生之初即是为经济活动提供跨期、跨地的价值交换,实现资金的融通与有效配置。银行作为历史最悠久的金融形态,与实体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更是如同鱼水、不可分割。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越发迫切,只有经济与金融同步发展,才有可能维持更长久的体系稳定。当前,不少银行已将小企业业务看作商业银行盈利增长的重要领域,交通银行亦主动将小企业业务作为发展重点并逐步探索服务小企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为数千万家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创新金融业务、产品乃至流程等,在助力经济的同时也收获了交行自身当前以及长远利益。

  第二,顺应金融服务环境变化,以专业优势多方位锤炼核心竞争力。金融服务环境随经济环境变化而改变,在当前经济转型的时代,社会各主体的金融需求逐渐向多层次、多样化演化,单一的、高质量的传统金融服务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商业银行亟待多方位锤炼自身核心竞争力。《转型求变》收录了大量有关资本市场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有关利率、汇率市场和资本项目开放的看法和建议,跨境资本流动,我国个人财富管理银行体系建设问题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商业银行转型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第三,在国内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监管要求变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创新求变。当前全球各国金融体系的关联程度提高、系统性风险加大,中国经济同时处于增速放缓与转型关口,国内银行业不仅需要创新金融工具满足严格的国际监管要求,还需要以科学化、精细化、定量化、专业化为目标,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顺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应用、创新相应风险管理方式和工具,化解宏观经济金融风险,提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效率。

  该书的特色之处在于,贴近时代脉搏,敏锐把握市场动态趋势与重心,所涉及研究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解读我国经济和商业银行转型求变的深层次问题。此外,本书所涉及当前经济、金融、银行领域重要变化与改革的研究成果均以事实和数据说话,为业界乃至整个市场提供了我国经济转型和银行业求变之路等问题的理论前瞻,同时也为交通银行的改革发展都提供了可贵的参考和建议。

  文/鲁开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