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拒领诺贝尔奖
- 来源:今日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2-20 14:34
萨特:金钱与荣誉无法收买
法国作家、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可能是迄今为止惟一自觉、自愿且发自内心拒绝诺贝尔奖的人,因为他需要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也可以说,萨特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用金钱和荣誉难以收买的人。
1964年,当萨特得知自己被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名并有可能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时,当即致信评委会,表示将拒绝该奖项。但评委会还是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萨特。
在颁奖消息传出后,萨特立即起草了一份《作家应该拒绝被转变成机构》的声明。萨特为何要拒绝诺贝尔奖?简单地说,理由有两条。个人方面的理由如下:“我的拒绝并非是一个仓促的行动,我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这种态度来自我对作家的工作所抱的看法。一个对政治、社会、文学表明其态度的作家,只有运用他的手段,即写下来的文字来行动。他所能够获得的一切荣誉都会使其读者产生一种压力,我认为这种压力是不可取的。我是署名让·保罗·萨特还是让·保罗·萨特——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绝不是一回事。”
客观的理由如下:“当前文化战线上惟一可能的斗争是为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共存而进行的斗争。我并不是说,双方应该相互拥抱,我清楚地知道,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必然以冲突的形式存在,但这种冲突应该在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进行,而无须机构的参与。所以作家应该拒绝被转变成机构,哪怕是以接受诺贝尔奖这样令人尊敬的荣誉为其形式。”
耶利内克:获奖却感“绝望”
2004年10月7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为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而在得知自己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后,耶利内克并未如人们意料的那样激动。相反,她在8日发表声明,正式宣布自己不会去斯德哥尔摩接受该项大奖。她罗列了两条理由:第一,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第二,她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
耶利内克说,在得知获得如此崇高的奖项后,她感觉到的“不是高兴,而是绝望”,“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本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许,这一奖项是应颁发给另外一位奥地利作家彼杰尔·汉德克的。”耶利内克并不认为自己获得的诺贝尔奖是“奥地利的花环”,她与政府仍完全保持着距离。
尽管没有更多的细节披露耶利内克拒领诺贝尔奖的原因,但也可以看出耶利内克与当年萨特拒绝这一奖项有着相似的理由。
帕斯捷尔纳克:屈膝折腰为生存
在为数不多的拒领诺奖者中,绝大多数人是迫于自己的生存环境、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而非心甘情愿。原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创作并在意大利率先出版了(在国内无法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1958年10月瑞典文学院宣布将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
尽管瑞典文学院为淡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未在获奖理由中提及《日瓦戈医生》,仅表示为了表彰帕斯捷尔纳克在“当代抒情诗创作和继承发扬俄罗斯伟大叙事文学传统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但帕斯捷尔纳克很快遭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因为人们明白,“叙事文学传统”所指的正是《日瓦戈医生》。当时的《真理报》指出:“反动的资产阶级用诺贝尔奖金奖赏的不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也不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而是苏联人民的诽谤者帕斯捷尔纳克。”
对于外界施予的压力,帕斯捷尔纳克开始并未退缩,他在致苏联作协主席团的信中说:“任何力量也无法使我拒绝人家给予我的荣誉。你们可以枪毙我,将我流放……几年后你们将不得不为我平反昭雪。”但由于压力巨大,他最终不得不选择屈服,并给瑞典文学院发了一封电报,婉拒诺贝尔奖。
11月4日,苏联政府授权塔斯社发表声明,称如果帕斯捷尔纳克出席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大会并不再回国,苏联政府对他绝不挽留。为了保住国籍,帕斯捷尔纳克发表了致《真理报》编辑部的公开信,不得不按照官方的意志做出深刻检查。
尽管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评价说,《日瓦戈医生》是一本充满了爱的伟大著作,它并不反苏,而是具有一种普遍性的意义。英国几十名作家也联名解释《日瓦戈医生》是一个动人的个人经历的见证,而不是一本政治文件,但帕斯捷尔纳克还是被迫放弃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于两年后因心力交瘁而去世。
格哈德·多马克:遭纳粹软禁
192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多马克与同事把染料合成和新医药的研究结合起来,先后合成了1000多种偶氮化合物。尽管这些化合物中的大多数在试管实验中并无明显的抗菌作用,但多马克还是坚持在动物身上试验。直到1932年圣诞节前夕,奇迹发生了:多马克把一种在试管试验中没有抗菌作用的橘红色化合物灌给受感染的小白鼠后,这些小白鼠日渐康复。他又发现这种化合物的毒性很小。
这种橘红色化合物早在1908年就已由人工合成。由于它能快速而紧密地与羊毛蛋白质结合,因而被用来给纺织品着色,商品名为“百浪多息”。多马克发现其药用价值后,既兴奋又冷静,因为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用于人体。
一天,多马克的女儿玛丽的手指被刺破受了感染,继而手指肿胀发痛,全身发烧。多马克请来城里最有名的医生,用尽了各种良药,都无济于事。感染恶化成败血症,玛丽的生命垂危。多马克把玛丽伤口的渗出液和血液抹在玻璃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是他正在研究的链球菌,他想到了“百浪多息”。他冒险给女儿服用后,让人欣喜的是,女儿得救了!
原来“百浪多息”在体内能分解出磺胺基因。磺胺与细菌生长所需要的对氨基甲酸在化学结构上十分相似,被细菌吸收而又不起养料作用,细菌就不得不死去。1939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授予多马克,以表彰他研究和发现了磺胺药。因为当时希特勒早已明令禁止德国人接受诺贝尔奖,所以,纳粹软禁了多马克,并强迫他在一封拒绝接受诺贝尔奖的信上签名,然后寄给诺贝尔基金会。
在多马克被软禁8年后的1947年12月,诺贝尔基金会专门为他补行授奖仪式。
(李益同荐自《姑苏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