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盗墓者的神秘惩罚
- 来源:今日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2-20 14:49
自古及今,盗墓都是“勇敢者的游戏”。
盗墓者既要胆大,还要心细,当然最基本的是不要怕掉脑袋。盗墓是见不得阳光的勾当,如果不是案发,盗墓者很难被严惩。这时候,社会道德、人类伦理的威力便开始发挥作用了。社会通过法律之外的各种形式和手段,对盗墓者进行谴责,甚至祭出“诅咒”的撒手锏,给盗墓者设计出了“遭报应”的人生结局——盗墓者多不得好死。而报应也应该是古代民间对盗墓者最为厉害的惩罚方式了。
报应现象一:患上恶疾
在中国古代盗墓传说中,这样的报应与“死复生”、“僵尸”一样,在民间广泛流传。而“报应”存在的主观条件,则是古人意识鬼神概念。《搜神记》里记录了一个广川王盗墓故事:这个广川王叫刘去,为汉武帝刘彻之兄刘越的孙子。刘去盗墓时将墓中跑出的一白狐狸左足弄伤了,结果当晚回家就觉得自己的左脚不对劲,红肿了起来,生了烂疮,结果终生不愈。
盗墓后患上了烂疮之恶疾,合了民间的所谓“报应”一说。
报应现象二:意外伤害
在报应现象中,得病生疮还是轻的,厉害的当是不得活。
南朝时期,盗墓现象频发,而类似的记录作品亦多。《异苑》中第七卷专门记录了与盗墓有关的逸闻趣事。其中一条说:有一坟墓上常会有雾罩着,盗墓者不敢盗。时为刺史的温放之不信邪,偏偏要掘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鬼怪。结果在回来的路上,从马上跌下来,活活摔死了。
温放之的死应该是一种意外“交通事故”,但与“报应”附会到一块就怕人了。
报应现象三:上吊自杀
《子不语》是乾隆、嘉庆时文人袁枚辑著的“奇闻集”,卷九中“掘冢奇报”的故事流传甚广——
杭州有一位靠盗墓发家的朱某,用今天的话来说,朱某是圈内的大腕级人物,见识广,经验足,连令人汗毛竖起来的僵尸都能说出一套一套的,一生盗墓无数。
虽然干着盗墓的营生,朱某却很迷信,盗墓前喜欢占卜问卦,以此向神灵咨询吉凶和将盗墓古冢陪葬品的丰厚与否。当时西湖边上有一座供奉岳飞牌位的“岳王庙”。有一天,朱某问卦,岳王显灵说话了,你盗墓取死人之财,罪恶超过了一般盗贼,如果再不悔改,我将把你斩杀。朱某听罢,吓得半死,从此洗手不干了。
一年多后,朱某的手又痒了,同伙劝他再占卜一卦看看。西湖水仙告诉朱某,在某塔下一口石井的西边有一大富人的坟冢,可掘得千金。朱某一听便不顾岳王的警告,与同伙前去盗墓。朱某经神灵指点才找到坟冢,掘开后发现下面有一副石质大棺材,六七个人根本扛不出来。后请来附近庙里一位有秘招的和尚帮忙,没想到,和尚竟然被墓穴中的怪物一块一块撕吃了。寺庙以为是朱某谋害的,便去官府告发。结果朱某因为这个官司弄得家破人亡,于狱中上吊自杀。
“掘冢奇报”一事,从袁枚写书的角度分析,他觉得是报应。
报应现象四:丢掉江山
生病、死伤算什么的,最大的报应是当不上皇帝。这种“报应”比较著名的是发生在楚霸王项羽身上的一起。
《汉书·楚元王传》透露,“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项羽是否真的盗掘了秦始皇陵,史学界一直有争议,真假难辩。但这事确实害惨了项羽,让其战争对手刘邦抓住了机会。
自古视盗墓为恶行,属“奸事”之列,颇不得人心。所以,刘邦借此恶搞项羽,将其掘秦陵行为列为“十大罪状”之一,大大抵损项羽的形象,笼络了人心。多场战役之后,当初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最终无颜面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楚汉相争,刘邦胜。当时有迷信者称,这是一种报应。
事实上,是刘邦及其一帮谋士善于利用人心,秦始皇的暴政再怎么遭人恨,但盗掘其陵在一般人心中都认为是大逆不道。“不道”自然不得人心,失人心者失天下,刘邦占胜项羽的玄机大概在此。
报应现象五:战事不利
从中国盗墓史上来看,以军人身份出现的盗墓者很多,破坏性极大,即便到现代,军人盗墓也不乏见。如民国时期盗掘清东陵的首犯孙殿英。为什么军人盗墓现象较多?与其胆大,不迷信有不少关系。
《太平广记·墓冢二》中“张绍军卒”条记载,丙午年间,江南的军队包围留安,但军里纪律涣散,士兵到处挖坟掘墓,寻找财宝,上司管也管不住。监军使张匡绍手下有两个士兵,盗掘了城南一座坟墓,得到一只椰子壳做的杯子,献给了张匡绍,并告诉张,当时打开棺材时墓中没有什么珍宝,就这个杯子。但有一绿衣人躺在墓内,就如活人一样,因害怕没敢动。
意外的是,等到这两名士兵回到驻地时,绿衣人竟然已经坐在那里了,一天出现了好几次。过了一两天,这两名士兵全都战死了。
军人虽不迷信,但仍不能免其遭死亡之灾。从现代来说,盗墓的军人也都没有好的下场,盗清东陵的孙殿英、王绍义,一个病死狱中,另一个被判刑枪毙。
报应现象六:回头是岸
盗墓会遭报应一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和反映,里面有劝诫之意,“回头是岸”。
这种劝诫的社会效果还是有的,因为害怕遭报应,不少盗墓者收手不干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再盗墓者就会免遭惩罚。
《太平广记·墓冢一》中记录了一个叫杨知春的盗墓贼。这事发生在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的开元年间。当时有一具千年僵尸,因坟墓崩塌而得以复活。僵尸复活后,也不吃饭,喝水,吸风就能生存,时人称他为“地仙”,也有人叫他“狂人”。僵尸经常在吴、楚、齐、鲁一带出没,知道地下什么地方埋藏有金银财宝。
有两个盗墓贼根据地仙所言,组织了10个人在濠寿一带盗掘古墓,杨知春就是其中之一。
一次他们在盛唐县地界盗掘了一座叫“白茅墓”的古墓,挖到一丈深时,看到墓穴中有四间墓室。东室全是兵器,弓、箭、枪、刀齐全;南室全是丝织品,中间梳妆台上全是上等布匹。下面一隔,全是金玉宝物;西室全是漆器,就像新一样。
“北房有玉棺,中有玉女,俨然如生。绿发稠直,皓齿编贝,秾纤修短中度,若素画焉。衣紫帔,绣袜珠履,新香可爱。以手循之,体如暖焉。玉棺之前,有一银樽,满。凶徒竞饮之,甘芳如人间上樽之味。”
喝了墓中的酒后,盗墓贼开始搜抢墓中锦缎宝物。女尸的左手无名指上戴着一个玉环,盗墓贼都争着去抢摘。杨知春劝同伙不要摘了,已搞到了不少财宝,不要为一只玉环再抢了。同伙并不理会他,其中有一个盗墓贼情急之下,竟然用刀将女尸的手指砍了下来,断开处竞流出赤豆汁一样的血来。杨知春觉得这样太不应该了,就多说了同伙几句,结果被同伙怀疑不可靠,担心他泄密。大家使使眼色,准备把他杀掉。
这时候怪事出现了,同伙举刀时,忽然互相间似乎都不认识了。九个人自相残杀了起来,结果全都死去。杨知春认为这是墓主显灵,赶紧将盗来的财宝送回墓中,并用土草埋后离去。随后杨知春到官府报了案,说明了盗墓的情况和经过,官府及时派了二十多个人去修复了这座古墓。
其实,“报应”,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显然,在盗墓者身上出现的这些“遭报应”现象,并不可信。
(王妙佳传荐自《书报文摘》)
……
盗墓者既要胆大,还要心细,当然最基本的是不要怕掉脑袋。盗墓是见不得阳光的勾当,如果不是案发,盗墓者很难被严惩。这时候,社会道德、人类伦理的威力便开始发挥作用了。社会通过法律之外的各种形式和手段,对盗墓者进行谴责,甚至祭出“诅咒”的撒手锏,给盗墓者设计出了“遭报应”的人生结局——盗墓者多不得好死。而报应也应该是古代民间对盗墓者最为厉害的惩罚方式了。
报应现象一:患上恶疾
在中国古代盗墓传说中,这样的报应与“死复生”、“僵尸”一样,在民间广泛流传。而“报应”存在的主观条件,则是古人意识鬼神概念。《搜神记》里记录了一个广川王盗墓故事:这个广川王叫刘去,为汉武帝刘彻之兄刘越的孙子。刘去盗墓时将墓中跑出的一白狐狸左足弄伤了,结果当晚回家就觉得自己的左脚不对劲,红肿了起来,生了烂疮,结果终生不愈。
盗墓后患上了烂疮之恶疾,合了民间的所谓“报应”一说。
报应现象二:意外伤害
在报应现象中,得病生疮还是轻的,厉害的当是不得活。
南朝时期,盗墓现象频发,而类似的记录作品亦多。《异苑》中第七卷专门记录了与盗墓有关的逸闻趣事。其中一条说:有一坟墓上常会有雾罩着,盗墓者不敢盗。时为刺史的温放之不信邪,偏偏要掘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鬼怪。结果在回来的路上,从马上跌下来,活活摔死了。
温放之的死应该是一种意外“交通事故”,但与“报应”附会到一块就怕人了。
报应现象三:上吊自杀
《子不语》是乾隆、嘉庆时文人袁枚辑著的“奇闻集”,卷九中“掘冢奇报”的故事流传甚广——
杭州有一位靠盗墓发家的朱某,用今天的话来说,朱某是圈内的大腕级人物,见识广,经验足,连令人汗毛竖起来的僵尸都能说出一套一套的,一生盗墓无数。
虽然干着盗墓的营生,朱某却很迷信,盗墓前喜欢占卜问卦,以此向神灵咨询吉凶和将盗墓古冢陪葬品的丰厚与否。当时西湖边上有一座供奉岳飞牌位的“岳王庙”。有一天,朱某问卦,岳王显灵说话了,你盗墓取死人之财,罪恶超过了一般盗贼,如果再不悔改,我将把你斩杀。朱某听罢,吓得半死,从此洗手不干了。
一年多后,朱某的手又痒了,同伙劝他再占卜一卦看看。西湖水仙告诉朱某,在某塔下一口石井的西边有一大富人的坟冢,可掘得千金。朱某一听便不顾岳王的警告,与同伙前去盗墓。朱某经神灵指点才找到坟冢,掘开后发现下面有一副石质大棺材,六七个人根本扛不出来。后请来附近庙里一位有秘招的和尚帮忙,没想到,和尚竟然被墓穴中的怪物一块一块撕吃了。寺庙以为是朱某谋害的,便去官府告发。结果朱某因为这个官司弄得家破人亡,于狱中上吊自杀。
“掘冢奇报”一事,从袁枚写书的角度分析,他觉得是报应。
报应现象四:丢掉江山
生病、死伤算什么的,最大的报应是当不上皇帝。这种“报应”比较著名的是发生在楚霸王项羽身上的一起。
《汉书·楚元王传》透露,“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项羽是否真的盗掘了秦始皇陵,史学界一直有争议,真假难辩。但这事确实害惨了项羽,让其战争对手刘邦抓住了机会。
自古视盗墓为恶行,属“奸事”之列,颇不得人心。所以,刘邦借此恶搞项羽,将其掘秦陵行为列为“十大罪状”之一,大大抵损项羽的形象,笼络了人心。多场战役之后,当初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最终无颜面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楚汉相争,刘邦胜。当时有迷信者称,这是一种报应。
事实上,是刘邦及其一帮谋士善于利用人心,秦始皇的暴政再怎么遭人恨,但盗掘其陵在一般人心中都认为是大逆不道。“不道”自然不得人心,失人心者失天下,刘邦占胜项羽的玄机大概在此。
报应现象五:战事不利
从中国盗墓史上来看,以军人身份出现的盗墓者很多,破坏性极大,即便到现代,军人盗墓也不乏见。如民国时期盗掘清东陵的首犯孙殿英。为什么军人盗墓现象较多?与其胆大,不迷信有不少关系。
《太平广记·墓冢二》中“张绍军卒”条记载,丙午年间,江南的军队包围留安,但军里纪律涣散,士兵到处挖坟掘墓,寻找财宝,上司管也管不住。监军使张匡绍手下有两个士兵,盗掘了城南一座坟墓,得到一只椰子壳做的杯子,献给了张匡绍,并告诉张,当时打开棺材时墓中没有什么珍宝,就这个杯子。但有一绿衣人躺在墓内,就如活人一样,因害怕没敢动。
意外的是,等到这两名士兵回到驻地时,绿衣人竟然已经坐在那里了,一天出现了好几次。过了一两天,这两名士兵全都战死了。
军人虽不迷信,但仍不能免其遭死亡之灾。从现代来说,盗墓的军人也都没有好的下场,盗清东陵的孙殿英、王绍义,一个病死狱中,另一个被判刑枪毙。
报应现象六:回头是岸
盗墓会遭报应一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和反映,里面有劝诫之意,“回头是岸”。
这种劝诫的社会效果还是有的,因为害怕遭报应,不少盗墓者收手不干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再盗墓者就会免遭惩罚。
《太平广记·墓冢一》中记录了一个叫杨知春的盗墓贼。这事发生在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的开元年间。当时有一具千年僵尸,因坟墓崩塌而得以复活。僵尸复活后,也不吃饭,喝水,吸风就能生存,时人称他为“地仙”,也有人叫他“狂人”。僵尸经常在吴、楚、齐、鲁一带出没,知道地下什么地方埋藏有金银财宝。
有两个盗墓贼根据地仙所言,组织了10个人在濠寿一带盗掘古墓,杨知春就是其中之一。
一次他们在盛唐县地界盗掘了一座叫“白茅墓”的古墓,挖到一丈深时,看到墓穴中有四间墓室。东室全是兵器,弓、箭、枪、刀齐全;南室全是丝织品,中间梳妆台上全是上等布匹。下面一隔,全是金玉宝物;西室全是漆器,就像新一样。
“北房有玉棺,中有玉女,俨然如生。绿发稠直,皓齿编贝,秾纤修短中度,若素画焉。衣紫帔,绣袜珠履,新香可爱。以手循之,体如暖焉。玉棺之前,有一银樽,满。凶徒竞饮之,甘芳如人间上樽之味。”
喝了墓中的酒后,盗墓贼开始搜抢墓中锦缎宝物。女尸的左手无名指上戴着一个玉环,盗墓贼都争着去抢摘。杨知春劝同伙不要摘了,已搞到了不少财宝,不要为一只玉环再抢了。同伙并不理会他,其中有一个盗墓贼情急之下,竟然用刀将女尸的手指砍了下来,断开处竞流出赤豆汁一样的血来。杨知春觉得这样太不应该了,就多说了同伙几句,结果被同伙怀疑不可靠,担心他泄密。大家使使眼色,准备把他杀掉。
这时候怪事出现了,同伙举刀时,忽然互相间似乎都不认识了。九个人自相残杀了起来,结果全都死去。杨知春认为这是墓主显灵,赶紧将盗来的财宝送回墓中,并用土草埋后离去。随后杨知春到官府报了案,说明了盗墓的情况和经过,官府及时派了二十多个人去修复了这座古墓。
其实,“报应”,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显然,在盗墓者身上出现的这些“遭报应”现象,并不可信。
(王妙佳传荐自《书报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