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快速跟进法」做好时间控制——时间管理
- 来源:专案经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经验,跟进法,控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5 08:15
对于担任佛陀纪念馆本馆工程承包商的大成工程来说,在「无时无刻不变」的环境下,仍然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使命必达」,这些项目时间管理的经验,或许可以提供给许多项目经理参考。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可说是每一位项目经理,都曾面临过的头大问题。因为,频繁的变化不仅会让成本增加,更重要的是会延后项目完成的「最终期限(Deadline)」。特别是有些项目,都有一个完全无法改变的截止日期。
对于担任佛陀纪念馆本馆工程承包商的大成工程来说,在「无时无刻不变」的环境下,仍然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使命必达」,这些项目时间管理的经验,或许可以提供给许多项目经理参考。
大成工程佛光工程处处长傅再贤明白点出,这个项目与一般项目差异较大的地方,就是佛光山寺的思考面向多且广,会呈现较为「跳跃式」的思考。而根据他在整个组建团队长期运作,以及与其沟通所得到的经验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大师一句话。」
到底其中的变化有多大呢?早在2005年4月下旬,大成工程仅被告知要负责金额1亿元左右,佛陀纪念馆的土地平整及其他边坡水土保持等工程。傅再贤表示当初来佛光山寺做简报时,还不知道后面还有更多其他的工程要做。「我们对于佛陀纪念馆的认知,也只知道会有120米的高塔而已。」他说。
改了114个设计图
大成工程佛陀纪念馆副所长暨PMP的许天聪则进一步补充,以佛陀纪念馆本馆工区主体建筑物为例,原本设计的是钢构结构的球体状建筑物,之后经过多次变更,修正为星云大师所期望的「万众心中一座开放及亲近的印度式佛塔」。
最后定案并且完工的建筑,却是一座「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高度近50米、钢骨钢筋混凝土结构」,台湾首见的金字塔型雄伟建筑。从最初的「高塔」、「印度佛塔」,一直到「金字塔」建筑的演变,就不难看出整个设计幅度之大。负责统筹整个工程的佛光山满舟法师,就形容了其中过程的艰辛。他曾在《人间佛国》一书中表示,自2003年以来,佛陀纪念馆外观设计的发展,经过了100多个造形意象,「每一个设计图完成,我们都会向大师、长老法师,以及山上的宗务委员会做报告。因为大家对佛陀纪念馆的寄望很高,希望它成为世界人类的精神指标与堡垒,所以当关怀的声音还没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设计图就一次一次修改,继续发展下去。」他说。
直到第90多个设计图定稿,地下基础工程已进入完成阶段之后。有一天,星云大师灵光一现,就在佛光山法堂,利用几个矿泉水瓶、面纸盒、报纸拼出佛陀纪念馆的雏形,才终于让数年来难以定案的设计图有了着落。
最不变的特质就是变
顺着第90多个设计图,一步一步向着理想造形继续迈进,直到整体格局完全确定,已是第114个设计图,前后总共历经了8年的时间。最后,佛陀纪念馆的示意图一直到2011年6月才正式确认。从有构想、思考、设计、规划到定案之间,变动次数不下千次。尽管认为「这里最不变的特质就是变」,但是在投入工程之后,身为项目经理的傅再贤却对「变化」有着更深刻的体悟。
「大师讲过一句话--佛陀纪念馆是大众的,他常强调集体创作、集思广益,讨论之后,图确定了,会先做一个模型,来体会一下长成的模样。如果大家觉得该变,那就变。这个变是在正式执行之前的变,而不是做了之后敲敲打打的变。就是为了避免做了再敲,所以才有前置作业的许多变。」他说。
傅再贤解释,「为了避免事后后悔,所以事前更要规划得详尽。」毕竟,所有的兴建资金,一点一滴都是信徒们的捐献。所以,星云大师才会一再衡量、不断重复,宁可施工前慎重思考,以免一切成了定局后悔莫及。
事前仔细规划,以免事后后悔但是,由于设计一变再变,也让施工时间一再压缩。大成工程佛陀纪念馆副所长李和财表示,从2005年接下这个案子,到最后佛光大佛真正定案及开工的日期,已是2010年3月。距离星云大师预定的2011年10月底最后完工期限,只有1年8个月的时间。
根据大成工程佛陀纪念馆所长暨PMP的蔡国基指出,像这样规模的案子在国外,经验上合理的工期应该是3年,但佛陀纪念馆主馆佛光大佛的实际施工时间,却只有约20个月(从2010年3月1日起,到2011年10月28日完工,总共历时607天)。
原本需要3年的时间,大成工程却只花了20个月就完工。这是怎么做到的?土木学系毕业,从2005年土地平整初期就长驻在佛光山当地的傅再贤表示,为了能同时兼顾施工质量与安全,并且能在极度压缩的时间内完成,便采取了「并行管理」,也就是项目管理最佳实务中,在「进度压缩」上所采取的「快速跟进法(FastTracking)」,意即将有顺序的活动并排重时进行。许天聪坦言,尽管整个过程中变化特别多,但施工团队却不能当成进度落后的借口,仍然必须想尽办法积极配合业主(佛光山)及设计单位,在影响最小之下,逐日赶回原定进度。他再三强调,业主的想法是不可改的,而作为总承包商的责任,便是一定要尽力完成业主的想法。
提早介入,化被动为主动
蔡国基对此解释,「从最大承包商到总包商的工作内容,这多出来的工作,除了是以『做志愿者』的心态提供额外服务外,主要是我们曾经想过『如果没有及早介入,未来在施工执行时有可能会失控』。所以,最后选择提早介入参与规划。」他说。
为了达成「在变更频繁之下,又要能如期完工」的圆满目标,大成工程在项目管理中的起始、规划、执行、监控、结束的5大过程中,除了结案步骤之外,其余过程都是采取「同步进行」的方式。
也就是说,在大成工程接下这个项目之后,就立刻采用同步进行的方式,提早与业主及分包商进行沟通,才能够预先采取相应的对策,一方面克服工程施工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则可以缩短工期。
许天聪举例指出,大佛项目工程除了主体钢构工程外,外墙混凝土预铸板(PC板)及佛像外部蒙皮,也是整个工程最关键的「关键路径」。因此,大成工程早在设计规划、检讨时,就已多次建议业主(佛光山)尽早设计定案,以利后续作业的顺利进行。
分区施工缩短工期
以大佛外墙为例,由于佛光山考虑大佛莲花金钢座整体外观,以及成本评估等因素,最后决定用PC版来设计及施工。不过,一般传统外墙混凝土预铸版都是直线形状,施工相对容易许多,但大佛外墙项目总计有164片弧形外墙混凝土预铸版,重量达1840吨。
同时,由于外观设计上配合整体大佛莲花金钢座的弧状外型,所使用的是非常高难度、高精准度的混凝土预铸版,必须分三段制造及吊装。所以,最后决定采取「在工厂预先制造完成,再配合现场进度进行分(上、下)区、分层吊装」的方式来缩短工期。
又例如整体作业采取专业责任施工,并且在桃园工厂进行的佛像外部蒙皮(「3D立体翻砂铸模铜片」)工程,是另一个大佛钢构工程完成后的关键路径工程。它是采用6mm的青铜片接合而成,总计约有上千片铜板组合而成,总重量达到416吨。为了考虑日后铜板吊装时的精准度,佛像承造厂商圣光雕塑公司预先在工厂,将大佛分为四段,进行颇具规模的整体100%的假安装工作。
由于蒙皮经过预组之后,精准度已相对提高,大成公司便建议圣光公司采取「大片预组工法」吊装。在与专业厂商公司研讨,并克服了运输等问题后,最后决定以3.6米高、6~8米长、每片3~5吨重的「大片预组工法」吊装。
新工法可节省4成时间
傅再贤指出,假设采用「原分割尺寸」的吊装工法,预估的工期需要65天,事后证实采取这种「大片预组工法」是正确的,整体蒙皮吊装工期总计只花了37天,等于是大幅缩短28天工期。
当然,除了快速跟进的时间管理方法外,工程可以快速完工的最大关键,也在于每一个项目运行时间的进度掌控。许天聪以设计及监造单位为例指出,其沟通及进度掌控,是以各项会议召开、如设计、进度检讨、接口会议、书面往来文件方式处理及进度掌控。
许天聪进一步补充,整个项目的进度掌控,是以「合同管理」为主,再配合进度管理的方法,机动性地利用静态的「每日」、「双周」以及「每季」的进度表文件辅助;至于问题状况的排除,则是采取「走动式管理」,机动性处理紧急赶工措施,以及各项计划提出与执行。
文/李雪雯、P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