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之死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作家,季羡林,鲁迅
  • 发布时间:2014-10-10 14:59

  数年前,季羡林的去世,成为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有段时间,文化圈内的一些人以讨论季老为荣。

  曾有报纸的副刊刊发了一篇有趣的文字。那篇文字的作者写道,某次他在北大校园内吃油条,顺手把没吃干净的一截丢进了垃圾桶。彼时,一个土里土气的老头子前来教育了他一番。那老人走后,有人悄悄告诉他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化老人季羡林耶……”

  这文字写得没趣,但照样可以刊登,充分表明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某种趣味所在。刻薄点讲,确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尚与人情。

  我所知道的作家和艺术家,多数都是苦命。活着的时候极尽坎坷,身后或许会荣耀加身。只是,这时他们躺在冷冰冰的泥土里,什么都不知道了。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真的是至理名言。

  与作家穷光蛋的生前事相比,非常吊诡的是,一旦某个大作家历尽千辛万苦与百般折磨一命呜呼,他马上就成为一个富矿。季羡林生前浑身上下光环耀眼,他死后同样也成为一座富矿。出版社连夜加印他的文集不说,各类回忆他的文字也可谓汗牛充栋。那些肚子瘪瘪的文坛流浪汉、骗子与诗人,则纷纷跳出来忙着写点文字赚点稿费糊口……大家忙个不停,各有各的路数和手段。

  八卦和传说永远是强者的贴身伴侣。对于这种现象,毛姆写道,“名作家死后,报纸上便会登出讣告,每一位与作家有过交往的人,哪怕只是和他喝过茶而已,都会写信给《泰晤士报》讲述当时的情形。”--看起来,人情冷暖不仅在我们这个文化古国才有,堕落的西方世界也是一直如此呀。其间的差距,不外乎人家喝咖啡,我们这边借大饼油条做道具罢了。

  又,据陈丹青说,鲁迅身后养活了大批文化人和文化机构。陈说,国内从事鲁迅研究的大约有两万多人。这个数字究竟是怎么来的,我们不得而知。

  鲁迅去世,已经有七八十年。关于他的文字,浩如烟海。身为作家,周先生一生被激情和灵感折磨得死去活来,活着的时候颠沛流离,死后却能养活如此多的文字寄生者,还有众多相关产业链上的大批人。大家背靠鲁迅这棵大树,活得有滋有味,事业如日中天。更有他的同乡,把咸亨酒店的金字招牌弄得天下皆知。真是让人感慨万分。

  --当作家,名气越大越好,大作家凭借一纸虚名养活一方百姓,真的是功德一件,是真的菩萨啊。

  只是,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作家们总要惹出不少是非。自己被八卦搞得痰迹斑斑不说,还养活了大批自己不欣赏和不喜欢的人,想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鲁迅先生去世之前,曾经说过“一个都不饶恕”。他老人家倘若地下有灵,倘若知道自己被文痞、政客、研究者、商人甚至骗女孩子的小混混如此消遣,没准会非常后悔也未可知。“早知如此,《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这些颠三倒四的文字就不该写!做个本本分分的小公务员搂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多好……”站在窗前,大先生一脸严肃地捏着烟卷发狠道。

  【原载2014年9月13日《燕赵都市报·美文》】

  冯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