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玉米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父亲
  • 发布时间:2014-10-10 15:22

  父亲身为大夫,却被病痛长期折磨,最后中年早逝。其实,父亲发病诱因和一袋玉米有关。

  爷爷奶奶生养了五男两女七个孩子,孩子多、拖累大,粮食就显得金贵了。爷爷当年是大队生产队长,成天领着全队社员下地劳动,风雨无阻不耽搁一天工夫。可到了年底,粮食还是捉襟见肘,大囤小囤囤囤干瘪,米缸面缸口口朝天。

  一天,爷爷奶奶劳动归来,喝罢能照见人影的稀汤饭,唉声叹气半天不说话。孩子们都没吃饱,饿得拍着肚皮乱转。爷爷对奶奶说:“把你压箱底的半袋子白面拿出来吧,拌着酸菜蒸着吃了。”奶奶坚决不答应,她说:“饿死也不能动这半袋白面,这是留着过年给孩子们包饺子的面粉。过大年不吃饺子可不行,还要蒸些白面馍馍敬神,请灶王爷上天多说些好话,来年五谷丰登多打粮食。”最后提议到川里大姑家借一袋玉米度寒冬饥荒。

  这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父亲。

  父亲从地区卫生学校放寒假回老家时间不长,每天早饭后出去,太阳下山前回来,砍一大捆硬柴背回来,积攒起来供冬天烧炕做饭用。

  父亲领了爷奶之命,一大早赶上枣红骡子出发了。临行前,奶奶对父亲说:“要跟大姑把我们家的困难讲清楚,暂借一百斤玉米,明年秋收后,立马归还。”并叮嘱父亲,不要在大姑家吃饭。父亲诺诺,吆喝着骡子出发了。

  爷爷奶奶性格刚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开金口借粮食的。再说了,大姑家人口少,借出去一百斤玉米,也能对付着过。

  父亲千恩万谢,告别姑姑姑父,吆喝着骡子,驮着玉米,唱着“赶牲灵”悠哉悠哉地往回赶。

  大姑家村口有一条河,要过一座简易桥。父亲小心翼翼地吆喝着骡子过河。到了桥中间,骡子脚下一滑,搭在背上的玉米袋子就掉进了河里。父亲手忙脚乱扯着缰绳把骡子拉起来,拴在桥对面的树上。然后急忙跳进齐腰深的冰冷的河里,去捞那袋全家人期盼的救命玉米。

  时值隆冬,陕北冬天已经很冷了,河两岸已结冰。父亲的棉衣很快湿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将浸了冰水的玉米拖上河岸,搭在骡子背上,这时父亲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在寒风里,父亲裹着湿透的棉衣,冒着寒风,哆哆嗦嗦扯着骡子尾巴往回赶。

  好不容易赶回家,父亲已经说不出话了。

  爷爷赶紧给父亲扒下结了冰的棉衣,借来烧酒擦遍全身,换上干衣服,裹在被子里暖着。奶奶搂着嘴唇乌青,哆嗦得像风雨中树叶般的父亲泣不成声。

  父亲从冰河里抢回来的那袋玉米,在奶奶的精打细算下,让一大家子人度过了一年里最难熬的寒冬腊月天。

  过大年时,全家老小如愿以偿吃上了那袋奶奶珍藏了半年的白面:除夕晚上,用白面萝卜包了饺子吃;敬神和扫墓用的白面馍馍也一应俱全;全家人幸福地过了个好年。

  过完正月十五,父亲前往地区卫校继续上学。

  父亲身体明显不如以前了。后来,学校体检,父亲已经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父亲卫校毕业后,在县城医院上了班。

  再后来,父亲和母亲结婚生养了我们兄妹五人。父亲在四十岁以后,身体每况愈下,住进医院治疗。在医院里,父亲同病魔斗争了五年,母亲全程陪护了五年。

  父亲在我十七岁时永远离开了我们,父亲在冰河里捞起那袋救命的玉米时也是十七岁。现在,无论是在家,还是在饭店吃饭,我都不敢浪费一粒粮食。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一提起父亲冰河里捞玉米的事情就哭得伤心欲绝。

  父亲,您在天堂可好,儿给您磕头了。

  【原载2014年8月20日《教师报·博采》】

  曹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