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跨界出版与影视业,实现共融共赢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影视圈,广播影视,跨界出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17 12:47
“我们是唯一一家影视资源丰厚的出版社,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在影视资源上可以跟我们PK,广电的资源是我们最大的资源。我们也有影视制作中心,我们在影视圈里也不算大的制作公司,但是,我们在制作公司里又是最专业的出版社,我们找到的启动杠杆的支点就在跨界经营上。在出版和制作两边我们都不是最强,但两边结合起来,我们先天的结构决定了我们是结合得最好的。”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社长王卫平
传统出版业大都在各自领地上守着早年分得的“祖业”,面对新媒体的“攻城略地”,仿佛只有一声叹息的份儿,竞争力和生命力都越来越虚弱。造成这种情势的根由,可能是因为它曾经的辉煌,越是传统深厚,则越可能把观望和不作为当作明哲保身的“武器”,又或者随波逐流,对新媒体“趋炎附势”,企望见缝插针捞得一杯羹。但时势里终不乏知道自身优势劣势,能够审时度势、借力打力的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社长王卫平先生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没有根本恩怨,也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新媒体只是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能,要生存,更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那么,当别的出版社顾影自怜地哀叹时运变幻时,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在做什么?
今年5月,叫了30多年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正式更名为“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虽然只是改了一个“影”字,但却表明出版社所涵盖的业务范畴将更为广泛,也昭示着出版社与整个影视行业的联系将更为深入。
紧接着,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内部又展开了一次声势颇大的全员培训,请来出版、影视等相关行业里的成功专业人士向全社员工传授经验,传递市场最前沿的讯息,如著名图书策划人金丽红老师,克顿传媒的CEO吴涛。这次培训让大家了解到那些成功者是如何经营项目的,同时也认识到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有着更好的资源和平台,只要愿意学习、调整,也一样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但真正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的,当属中广影视出版社在8月份发出的两个“大招”:推出“影视同期书”品牌项目和成立中国广播影视音像出版中心理事会(简称“广电影视联盟”)。
影视同期书:替影视剧做衍生产品
8月21日,在“第12届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开馆当天,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与6家影视机构举办了隆重而盛大的“影视同期书”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其中包括与中影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暨电影《狼图腾》影视同期书授权出版协议”,与电视剧《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电视剧《神机妙算刘伯温》、电视剧《无名者》、香港著名制片人黄百鸣的纪录片《万家姓》、台湾著名艺人吴奇隆的北京稻草熊影视公司签约的“影视同期书”合作协议等。此项活动成了本次节展上的一大亮点,明确了出版社图书选题的战略方向,提出了将出版社固有的影视、图书资源有益嫁接的品牌拓展思路。
实际上,早在这次签约仪式之前,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就出过不少影视同期书,也不乏影响力,比如不久前发行的《舌尖上的中国2》的同期书销量非常好,一直位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此番如此大动作地推广“影视同期书”,又是为何?带着问题,我刊记者独家专访了王卫平社长。
Q:为什么会看重“影视同期书”这个选题,且把它作为社里一个主打的项目?
A:并不是现在才有“影视同期书”这个概念,也有很多出版社都出过“影视同期书”。我们社以前也出过这类书,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影视同期书”是将电影电视、节目栏目等以图书的形式来营销,虽然这种形式一直就存在,但是没有哪家出版社专门做这块或主打这块,始终没有形成规模。
我们之所以考虑这块业务,是因为我们在出版业界不算特别强,从团队、实力、资产、影响力等各方面来说只能算中小出版社。但是,特有幸的是,在全国500多家出版社里,我们是唯一一家影视资源丰厚的出版社,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在影视资源上可以跟我们PK,广电的资源是我们最大的资源。我们也有影视制作中心,我们在影视圈里也不算大的制作公司,但是,我们在制作公司里又是最专业的出版社,我们找到的启动杠杆的支点就在跨界经营上。在出版和制作两边我们都不是最强,但两边结合起来,我们先天的结构决定了我们是结合得最好的。
这是根据自身的长项和短板,以及目前图书和影视市场发展情况做综合考虑后,做出的选择。由我们来做这件事,就有可能做出规模、做成品牌。
Q:“影视同期书”所选取的影视剧有什么样的标准?
A:图书出版都是有选题的,在选题之初,有几个环节是需要考虑的:首先,要有版权,如果制作公司只签了影视改编权,没有图书出版权,就需要与拥有图书出版权的一方单独商谈。其次,如果一个剧本身不被市场看好,播不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抑制我们去签“影视同期书”的一个因素。第三,即使是被影视市场看好的,但需要判断是否出了图书就能卖好,影视和图书毕竟是两种介质、两种审美形式,受众也不完全一样。我们在影视行业的选题里找我们的图书选题,标准就是既适合做影视又适合做图书。但我们做的不单纯是影视剧的剧本,还有可能是它的幕后花絮,也有可能是主创的经历。
比如刚签的《狼图腾》,它本身就有书,那本书十年来已经卖了500多万册了,这部电影也是根据该同名书改编的,单纯做电影剧本也无法超越原小说。我们了解到这十年里面,制片方用了七年时间去养狼,那么当时怎么策划的这件事?从哪儿弄的狼?什么品种?为什么选择这种品种?这么多年怎么训练它们的?中间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又令人扼腕叫绝的故事?这些都是很好的图书题材。于是我们就选了这些点去做这部同期书。
Q:这些点还要去搜集采访吗?
A:是的。有些素材可能片方具备,但有些材料就还要去找相关当事人了解情况。所以影视同期书从内涵到外延来说涵盖面很大,它不是单一地把一个剧本做成书。
Q:像你之前说的,《狼图腾》之前是一本书,现在又拍成了电影,而中国广电影视出版社又同时在做同期书和纪录片,您觉得这些不同的产品形态之间是什么关系?
A:是一种互动关系。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做影视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这种互动关系,并不是单一的一种产品以一种形式走一种渠道就可以了,而是多种种类、形式、渠道并行,互相之间都会有影响,并且能够互补。这些产品用专业一点的词就叫“衍生产品”。专业的影视制作国家都会比较看重衍生产品的开发,特别是有些类型,比如动画片,这些国家的动画片给电视台播出时很多不要钱甚至倒贴,它们通常作为广告宣传而播出,而盈利则来自后续的服装、文具、玩具、音像、主题公园等,衍生品种类非常丰富。比如众所周知的《米老鼠和唐老鸭》,面世至今三四十年片方都是在坐吃后续的版权收益。
Q:但是中国的衍生品做得并不好,为什么?
A:有很多原因。第一,我们的市场本身起步比较晚但又比较快,在起步的过程中实际上好多事我们并没有准备好,没有弄明白人家专业的规则是怎么来的。国外的影视市场经济已经上百年了,那些规则是它们在做市场的过程当中总结、提炼、梳理出来的,是一种规律性的经营策略,没做过就不懂这些策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1992年才开始做文化市场,起步太晚,缺乏感性的认识和直接的经验,很多都是现搬现学的。
第二,国情不一样。我们是按照国情的特征和规律去做事,所以我们的影视行当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很多规则还不是纯粹的市场规则。首当其冲的是购销双方中很主要的购买方(甲方)就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它不是企业。第三,我们国家太大了,市场太大了,这是好事,但同时也限制了我们。日本和韩国是弹丸之国,不往外扩张、侵略、输出、营销就生存不了,我们不用,且不说全国营销,哪怕长江以北、以南就足够了,用不着考虑怎么经营、输出、做出多少盈利产品。这既因为从业人员本身的知识、经验结构里没有这样的概念,也因为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市场资源充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做影视同期书是我们出版社生存发展的一种需要,同时客观上,这也是通过出版这一特定专业在为影视行业做出一档衍生产品,用行动告诉制片方这块还能挣点钱,对片方而言也没有成本和风险,卖得好有钱分,卖不好也没有什么损失,出版和再版都有收益,更何况这还是一种后续的宣传方式。从另一方面来说,图书宣传比影视宣传持续的时间更长,甚至一部剧在播的时候没有播火,却因为图书的热销而被带火了,这种可能性在以前也经常发生。既然没有哪种盈利方式有足够的保障,各种可能性都存在,那不如让它的渠道方式更广泛一些。
Q:“影视同期书”和制片公司的合作方式是怎样的,如分成、风险等如何操作?
A:这要根据具体项目来谈,没有一定之规。因为图书的出版、经营情况也分多种,有自费的,有合作的,有卖版税的,也有卖断的等等。具体的合作方式要因人因事,根据题材、类型、公司实力的不同来具体洽谈。
Q:在本届影视节目展上出版社已经与6家企业(个人)签约,为什么会选择这6家,有何特点?
A:其实跟我们签约的很多,只是在影视节目展上选了6家来展示。这6家首先是从类型上考虑的,比如有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其次,它们的身份也不一样,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再次,地域上也不一样,大陆、香港、台湾都有包含。所以是从这几方面考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这6家,目的是让大家知道影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门类、各个形式的“影视同期书”都可以做。
Q:您希望“影视同期书”这个项目做成什么样?
A:我希望能把它做成社里的品牌,届时任何公司、个人想要出“影视同期书”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最专业、最有影响力、性价比最高、服务态度最好、资源最广泛,就好比想要出辞典,首先想到的是商务印书馆,出名著想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影视同期书”一旦形成品牌,对市场来说也是一大利:影视同期书的市场越好,营销就越好,和出版社合作的利润也就越大。
广电影视联盟:全产业链的影视生态集群
“联盟的性质正是抱团取暖,资源互补,遇见风险、机遇,一定是整个联盟集体一起面对、参与,这比资源自己消化、自己势单力薄地去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风险要有益得多。”
8月24日,中国广播影视音像出版中心理事会(简称“广电影视联盟”)宣布成立,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社长王卫平当选首任理事长。广电影视联盟首批83名正式会员,既有中影股份、华谊兄弟、阿里影业、小马奔腾、大唐辉煌、海润影视、慈文传媒等电影、电视剧企业代表,还有CCTV-8、湖南广播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江西广播电视台等电视机构代表……涵盖影视投资、制作、宣传、播出、衍生开发等全产业链企业。
据了解,“广电影视联盟联盟”完全是服务性质的,是影视行业及其产业链各方从业者自愿组成的战略合作同盟体,属非法人、非营利性机构。而它成立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寻找好的项目、好的剧,然后为制片公司、制片方把这些好项目消化出去,它为所有的会员提供项目筛选、投资融资、宣传发行、广告植入、政策保障等全产业链的服务,甚至不光是电影、电视剧,还涉及纪录片、电视栏目、图书出版、音像制品等多种产品门类。
在王卫平社长看来,只有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应对各种变化和风险,而联盟的性质正是抱团取暖,资源互补,遇见风险、机遇,一定是整个联盟集体一起面对、参与,这比资源自己消化、自己势单力薄地去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风险要有益得多。
而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牵头做广电影视联盟最大的优势,同样在于资源优势。此外,也有赖于王卫平社长在这个行业内的人脉资源、工作能力、人格魅力,以及对政策的把握(目前实行的很多影视政策都由王社长亲自参与制定)。
Q: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成立“广电影视联盟”的初衷是什么?
A:这和整个影视产业的发展阶段有关系。发展到今天,整个影视行业正处于提升和转型阶段,这几年一个特别突出的、大家都能够看到的现象就是大量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到影视行业,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的借壳、并购、重组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科学有效地提升影视产业、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最需要的就是抱团取暖,改变以往小作坊各地为战的模式。
特别启发我的是今年有一批中小影视公司的人找到我,都在说生存困难——因为上市公司越来越多,无法与之竞争。严格地说,影视文艺作品不是投的钱越多就做得越好,但没钱也确实做不出精品,你用的材料、设备、演员、包装、宣传等等都是需要钱的,所以影视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烧钱的。这些中小公司没有上市,也没被并购,多年来靠自己一滴滴血汗挣出今天的资产,如果不砸钱做大项目就拼不过那些大公司,但都砸进去又会担极大风险,一旦失误上半辈子就白干了。中小公司在这个转型期里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风险、压力加大了。我们不能放任这些中小公司自生自灭,就算是美国的八大影视公司,也是由无数中小公司提供各种产品服务,才得以发展到现在,它们的每一个单项作品都是由其他中小公司承制的。也就是说,需要有很多小公司才能养活一家大公司。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鼓舞下,包括基金、银行在内的一批金主有投资文化产业的意愿,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投,中小公司和金主双方都有需求,这才促动我去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对接起来,在这个平台上完成各自诉求。经过深思熟虑,现在成立的广电影视联盟是一个全产业链的影视生态集群,影视产业没有一个环节在这个联盟里空缺,做什么的都有,又都对别人有需求。抱团取暖是一个民间的词,广电影视联盟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优势资源的互补,解决各方需求。
Q: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为这个联盟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与服务?
A:我们做的就是搭建这个平台,设立好组织机构,提供信息共享、项目筛选、投资融资、宣传发行、广告植入、政策保障等全产业链的服务,同时也会参与项目合作。
Q: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为联盟做这么多服务,又能获得什么?
A:联盟本身是大家的,出版社也和联盟其他会员一样,权利是均等的,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寻求自己的资源和项目。我们所做的只是搭建了这么一个平台,并不是要通过这个联盟来挣钱,而是跟所有会员一样,在各种合作项目中寻找自己的需要。
Q:除了享受权利,会员还有什么样的义务?
A:哪些事是会员必须去做的,哪些事是提倡会员去做的,哪些事是不允许会员做的,这些在联盟的章程里都有规定。
Q:靠什么去约束会员履行义务?
A:这在章程里也有规定,体现在具体的罚则上,有通报、约谈、免除相关权益、除名等处罚方式。
Q:加入联盟有哪些门槛?
A:首先必须是影视从业人员,第一批加入联盟的是整建制,因为彼此知根知底,合作多年,这些成员不用逐一考察,既有单位,也有个人,所交费用也不一样——单位会员每年一万元,个人会员每年一千元,可以说这个费用很低。会员可以选择担任理事或常务理事,但具体结果还是需要大家投票来决定。整建制进来的第一批会员连单位带个人共有90多个,其中有10个是荣誉会员或顾问,所以目前第一批正式的会员和会员单位有80多个。现在还不断有单位和个人申请加入联盟,比如上海的行业协会24家成员整体报名,这说明行业内有需求,我们这个联盟的成立不是一厢情愿或长官意志,而是根据市场自觉自愿发生的某种需求而出现的一种形式,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的。
不过,这之后加入的会员将有6个月的考察期。
Q:广电影视联盟和中广协等协会有什么联系?
A:那些协会都是行业社会组织,我们不一样,我们是内部的一个单位,是出版社影视中心的理事会,是一个战略合作体;他们的功能主要是维权,我们则是为了内部合作,抱团取暖,那些行业协会内部成员之前没有太多关联,基本都是对外。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提前学会游泳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所有文化企业里的人都面临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生存能力。改制后,终有一天会把你推进河里游泳,这时就要靠每家机构自己的敏感,假如你知道三五年后必须游过这条河,你是坐等三五年后不得已被推下水,生死未卜,还是在这之前就把自己历练出来?提前学会游泳,还没等被推下水就自己游走了,我们现在练就的正是这种生存能力和造血机能。”
Q:出版社现在的主要业务有哪些?
A:图书出版、报刊杂志、影视制作、音像出版这几大块。出版社本身也有制作影视剧的资质,不管是“影视同期书”还是影视剧,我们的优势就在于在影视行业的资源比较丰厚。
Q:刚进来见你在忙秋推会的相关事宜,出版社在秋推会上将有什么动作?
A:我们去秋推会不是卖剧,主要还是为了洽谈“影视同期书”的事宜,寻找好的项目,再与片方对接、洽谈。
Q:出版社属于传统媒体,如今在新媒体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转型。您也是在这个转型期来到出版社的,面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的转型,您的规划是怎样的?
A:新媒体的业务也是我们现在非常重视的一块。出版社从文资委申请到的几笔资金都是在开办、推动相关的新媒体业务。我认为传统媒体也不会一天两天就消亡了,并没有舆论那么危言耸听。就拿广播来说吧,广播在早几年就不被大家看好,但至今仍然存在得好好的,甚至某些局部地区,广播台比电视台经营得更好。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也是事在人为,这么说并不是在排斥新媒体,我们也会去了解、适应新媒体,甚至也会进入到新媒体——我们出版社现在也有新媒体业务,但如果要说让谁完全取代谁,把自然而然出现的新事物变成唯一的,非此即彼,就有些儿童思维了。在现阶段,怎么适合出版社我们就怎么做,不会刻意侧重传统媒体或新媒体,不从概念、理论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Q:您来出版社做了不少事,包括换牌、全员培训等,这些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A:我们也是影视行业里的一分子,我们也要提升、转型,无论是从中央精神,还是产业需求来看,这都是大势所趋,不能老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的市场需求,面对新的产业发展需要,面对出版社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都要去做出改变。这就首先要求知道中央的精神是什么,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产业的面貌是什么,出版社自己的实际情况是什么,这些不同情况都调研、论证清楚了,再策划主打什么、各阶段方略是什么。目前所做的这些事都跟我们要在出版业内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把出版社做强做大有关系。
下一步整个影视、图书市场都会面临变化,无论是行政、政策方面的,还是市场方面的。春江水暖得鸭先知,需有这份敏锐,不能等别人把羹都分完了才明白过来。而且国企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事,发展文化产业也提了很多年了,民营公司的动作至少也能提醒我们。现在的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既然已经是一家企业,就应该改变观念、解放思想,按照现在企业的治理方式、经营模式去做相应的调整、改造,才有可能有出路。
Q:您希望若干年后出版社给外界一个什么样的定位?
A:我来任职的时候告诉大家,希望自己能在任职期间提高出版社在业内的影响力。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合并后,我感觉出版社大难临头,分分钟都有可能被并购,这是出版社成立30多年来最危急的关头。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所有文化企业里的人都面临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生存能力。改制后,终有一天会把你推进河里游泳,这时就要靠每家机构自己的敏感,假如你知道三五年后必须游过这条河,你是坐等三五年后不得已被推下水,生死未卜,还是在这之前就把自己历练出来?提前学会游泳,还没等被推下水就自己游走了,我们现在练就的正是这种生存能力和造血机能。
Q:为什么您在体制内这么久还能有这么强烈的市场意识?
A:因为我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和市场紧密接触,在市场中学习市场,又在市场中服务、推动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