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数钓友在刚刚接触船矶和排矶时都会听说一个经典的调钓方法:调整钓棚离底10厘米,让钓组随着流水搜索鱼口,直到看不见时再收回来,如此循环。这类似于淡水钓的调4钓2,经典调钓,屡试不爽。不过水流在动,鱼情在变,钓法一成不变未免太死板,为此我们有必要随机应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通过操竿控线来提高中鱼率。
犹记厦门的一位垂钓高手曾说过:“流动,我动;流不动,我亦动。”讲的就是操竿控线的道理,即想办法使钓组始终呈现动态,以吸引鱼的注意力,从而起到诱钓的作用,具体方法有三种:开竿拖底、定点控线、钓点控线。
1.开竿拖底
为什么要开竿拖底呢?首先,大多数时候,我们排矶、船矶的对象鱼是鲷科鱼类,它们多属于底栖鱼。其次,开竿拖底是通过控线来实现的,钓饵在水底呈现的状态是蜻蜓点水式的跳动,并非全程在水流的推动下由钓组拖着走。第三,使用面饵施钓时,面饵在水流的作用下会不断散落,使用拖底钓法能够开辟一条特别的诱饵带。
有钓友会问:“矶钓最理想的开竿方式不是45°斜入水,钓饵在前,浮标在后吗?拖底岂不是浮标在前,钓饵在后了?”没错。不过大家须知,浮游矶钓是一种综合钓法,针对实际钓点、鱼种的不同,相应的操控手法也略有不同,尤其是针对黑鲷的钓法,更不必拘泥于常规,况且拖底钓法的鱼讯一般出现在放开控线的一瞬间,此时依然是钓饵在前,浮标在后。
操作方法是:将浮标调灵,测过水深后调整钓棚至超过水深10~50厘米,流速快就深拖底,反之就浅拖底。需要注意的是,钓者切忌一味将浮标作为鱼讯的参考,在我看来,浮标在可调范围内能灵则灵。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首先,残余浮力小,可有效降低鱼的警觉性;其次,受水面风浪等因素影响较小,钓组在水下更自然;第三,可降低钓者对浮标的依赖程度,使钓者进一步掌握操竿控线的技巧,学会过滤假信号,通过观察鱼线和竿梢来判断鱼讯。
钓组到达钓棚后,钓者应确保钓饵拖底,浮标先行,之后用食指或中指按住线杯,感觉钓饵已顺流漂到前方并停留10秒左右时再放开控线手指,小幅度抽竿让线杯出线(此时钓组自然下落),待钓饵落底时再拖底,如此重复。在此过程中,钓饵会在操控和水流的作用下在水底呈“落底——拖底行走——跳跃——拖底行走”的状态。海鱼大多习惯逆流觅食,这种钓法的中鱼率很高,尤其是在鱼儿密度不大或活性不高的时候。
鱼讯一般出现在放开控线的一瞬间,偶尔也出现在控线的过程中。具体表现是:
①浮标没入水中;
②出线速度加快或减慢,并能看到鱼线有异动;
③鱼儿吃口凶猛时可拉动竿梢;
④浮标因拖底没入水中,什么动静都没有。
由于鲷科鱼警觉性较强,习惯叼着东西试探几秒钟再调头吞食,所以鱼讯出现后,钓者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轻挑竿梢,在不拉动鱼的情况下出一手线,让鱼吃一会儿再扬竿刺鱼,而不是一出现动静就马上扬竿,这样往往会扑空。
2.定点控线
到达钓位时,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周边环境,选择一处定点,有针对性地施钓。比如在鱼排上,通常水流不会沿直线通过鱼排间隙,此时如果我们在鱼排间隙施钓,当浮标即将行进至鱼排尽头时,应在距离尽头50~100厘米处控线,数秒钟后再放行,此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鱼喜欢躲在鱼排底下或在鱼排尽头水底的桩位附近觅食。
作为一个聪明的钓鱼人,我们应该心中有数,主动发现一些有可能藏鱼的地方,比如水底平地的乱石、沉船位、桩头等(如图2所示的黑点位置即是常见的藏鱼点,第一种为水面障碍物底下,在鱼排和螺排钓场较常见;第二种为水底障碍物侧面或背后,在蚝桩、沉船位、缆绳固定桩等钓场较常见)。
定点控线的目的是针对这些最有可能藏鱼的点施钓,通过控线使钓饵呈现动态,诱使鱼儿主动出击,进而将其钓获。
3.钓点控线
开竿拖底和定点控线是为了找到中鱼率高的钓点,之后就应该围绕钓点施钓。操作方法是:钓者调整钓棚至贴底或者离底,让钓组自然前进,钓饵在前,浮标在后;在钓组到达钓点前1米左右开始扣线,不放行,此时鱼饵会在水流的作用下缓慢升高,数秒钟后再放线,让鱼饵自由下落。
钓点发窝后,用此法可大幅提高钓组在经过钓点时的中鱼率,十有八九不会空竿,而且钓点会逐渐向钓者靠近,钓组在水下的行程将越来越短,效率越来越高。
上述三种控线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使钓组在行程中呈现相对的动态,进而有针对性地将鱼引诱至可钓范围,并最大程度地使鱼群靠近窝饵刚好到底的钓点,形成下竿即中鱼之势。除此之外,该控线手法在鱼情冷淡时能最大程度地激发鱼儿的摄食欲望,从而提高中鱼率。
最后,笔者呼吁各位钓友在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的同时,重视海洋资源的保护,放生小鱼,保持钓场环境的干净和清洁,做健康、文明的钓鱼人。
文/图 广东·罗一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