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谈“死亡”

  • 来源:时尚育儿
  • 关键字:死亡,哈姆雷特,哲学
  • 发布时间:2014-11-05 15:24

  在中国,死亡是一个较为忌讳的话题,但又是一个避无可避的话题。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当年幼的孩子对死亡感到好奇或害怕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对于这样的两难问题,年轻的父母似乎就和莎士比亚小说中的哈姆雷特王子回答to be or not to be一样纠结。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会在孩子面前打破禁忌,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

  要不要与孩子谈死亡?

  死亡,几乎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尚且三缄其口,往往避而不谈,还有必要和懵懂的孩子谈吗?于是,家长对于和孩子谈死亡这件事有着种种的顾虑。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死亡对于成长的意义,再决定如何打消这层层的顾虑。

  顾虑一 “与这么小的孩子谈死亡,他真的能理解吗?”

  家长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大抵是源于人类本身对死亡知之甚少,在某种程度上,死亡仍然是一个神秘和禁忌的话题,所以我们的内心深处并不指望年幼的孩子能理解死亡。

  然而,来自于科学研究的结果指出,可别小看孩子对死亡的好奇心和理解力。研究发现,孩子在1岁以前就知道物体消失会后再出现,即所谓的“客体永久性”,但是此时他理解的消失是暂时的,他还不能完全区分“存在与消失”,也就是他并不能真正理解死亡。直到3岁之后,他才慢慢知道,有时候离开的东西永远不会再回来,也就是知道了“死亡”的存在,直到近十岁,孩子才能像成人一样去理解死亡。

  但是即使孩子还不能真正理解死亡,他也会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很多时候会问起死亡。对死亡的兴趣是儿童好奇心的一种表达,这是他们对生命现象的好奇,是一种可贵的科学探索热情。孩子是天然的科学家,他们用自己朴素的生物学理论理解着死亡。当你遇到宝宝问起死亡这个话题时,一点都不要惊讶,那是我们的小小科学家在探知世界的奥秘。所以,对于死亡的好奇,可以成就一位小小的科学家。

  顾虑二 “与孩子谈死亡,他感到害怕或伤心怎么办?”

  确实,死亡是一个沉重的事件,因为它带给我们太多的恐惧、忧伤、不舍。家长不和孩子谈死亡,多少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之情。可是这些在家长眼里的“坏情绪”——比如死亡,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会面对的。死亡其实是教给孩子如何自由地表达害怕、悲伤这些负性情绪的机会。在他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面对什么情况,他都可以用学到的这些经验更好地调节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另一个担心是,他人(特别是亲朋好友)在经历死亡时的种种情绪会不会影响到孩子?当家长自己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总是希望不要把自己的悲伤传染给年幼的孩子。研究表明,孩子在大约1岁左右就具有了“察言观色”的能力;到了2岁以后,宝宝开始发展出一种同情心,他能够与他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并作出恰当的反应,这种能力被称作“移情”。具有良好的“移情”能力的孩子比较富有同情心,也更能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所以,当面对死亡时要学会处理情绪,成为更富有同情心的小小心理学家。

  顾虑三 “面对死亡时,孩子担心亲人或者自己会死,怎么办?”

  当孩子目睹死亡,但却不了解死亡的时候,他确实会特别害怕死亡突然降临自己或身边的亲人身上。此时,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面临这个难题。

  孩子担心爸爸妈妈或亲近的人会死,这其实是孩子对分离焦虑的一种表现。我们都知道,一两岁的孩子特别黏爸爸妈妈,这是孩子依恋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亲子依恋是孩子健康的自我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健康的自我感,可以给孩子面对死亡时所必需的勇气。所以,良好的亲子依恋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区分暂时离开和永久离开,是孩子应对死亡的力量源泉。

  孩子对自己会死的担心,源自于儿童的“自我中心”。大约18个月的孩子已经知道自我的概念,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区分他人和自己是不同的个体,直到大约四五岁之后,孩子才渐渐明白其他人和自己是不同的,环境中的客体是独立于自身以外的稳定存在。所以,当孩子目睹了死亡的悲惨现实,感到害怕,甚至担心自己会死掉时,其实是孩子还不能很好地建立对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认知。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也不用过分忧虑,因为这是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学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契机,也是认识死亡、理解生命的时机。面对这个思考生命,悲悯死亡的小小哲学家,我们还能有什么顾虑呢?

  如何与孩子谈死亡?

  以上种种关于死亡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让我们准备好愿意和孩子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了。当然,我们可能有了下一个疑问:“我该拿什么回答你,我的孩子?”在这里,我们一起来回答您和孩子聊死亡时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考虑一 以什么样的心态和孩子聊?

  乍看之下,这个问题和怎么与孩子交流死亡没有太大的联系,但却是非常重要。因为你对待死亡的态度和看法必然会影响孩子对死亡的看法。所以在和孩子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想想:自己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又如何理解“死亡”在孩子成长中的意义呢?

  哲学家说,人生是通往死亡的一次旅行。死亡是神秘又寻常的。和新生一样,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自然现象。所以在和孩子聊死亡话题的时候,家长自己首先需要具有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以科学的角度看待死亡。

  除了要尊重死亡的现实性和生命的有限性之外,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对于死亡的好奇心,尊重孩子对死亡的理解程度,尊重孩子在面对死亡时候的种种反应。“尊重”是和孩子谈死亡的重要前提,当死亡在你这里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遮遮掩掩的话题时,孩子也就慢慢地学会用正确的、科学的方式理解死亡了。

  考虑二 什么时候和孩子聊?

  在这里的“什么时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什么情境下聊比较合适;二是指孩子多大的时候聊比较合适。

  家长很少会主动和孩子聊死亡的话题,因为这多少有点自找麻烦。但孩子是如此好奇,常常会主动提起,若无准备,就让我们措手不及。当孩子自己提起死亡的时候,表明他正在关心和思考这个问题,这恰恰是和他讨论这个话题的最好时机。另外,我们如果想有意识地与孩子聊聊这个话题,在生活中也是不乏这样的机会的。比如,孩子心爱的小动物死去,或者是家中亲人的离世,又或是电视新闻中出现的自然灾害,甚至是身边花草树木的凋谢……这一切都可以是我们和孩子探讨死亡的时机。

  对于多大的孩子比较适合聊这个话题,其实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家长需要根据孩子对死亡的理解程度和好奇程度来采用适合你家孩子的方式。一般而言,孩子到3岁以后才开始有死亡意识。所以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可以简单地说“不见了”;而3~6岁则可以让孩子理解“不见了,再也回不来了”,让孩子开始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小学之后可以让孩子理解具体的死亡概念,让他对死亡有全面的认识,从而理解生命的意义。如此,死亡教育自然就转变为了生命教育。

  考虑三 和孩子聊些什么?

  家长之所以觉得这个话题棘手,有一部分原因是不知道应该告诉孩子什么。这里常常存在误区:比如,有些家长会告诉孩子死亡就是“睡着了”,或者“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等等各种答案。这样的回答看似温馨,却常常会让孩子误以为死亡的生命还会再回来,有些孩子甚至会从此害怕睡觉。所以,如实地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是和孩子聊死亡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他死了,身体不能动了”“他死了,不会再回来了”“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了”等等,让孩子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

  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习惯性地压抑悲伤情绪,也会叫孩子不要哭泣。而压抑可能是孩子在面对死亡时局促不安的真正原因。此时,家长一方面可以告诉孩子,在面对死亡时,自己也会有悲伤、痛苦或害怕,一起分享这些情绪。同时,当孩子感到伤心难过时,你要给出拥抱和安慰,让他能体会到这份悲伤,不要压抑它。此时此刻,分享、陪伴和安慰,可以让孩子明白,这些令他不舒服的情绪都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在电影《阳光小美女》中,小女孩因为外公的去世而悲伤,她的妈妈抱住她,对她说:“外公去世了,我们以后都不会再见到他,但你知道吗,他很爱你。”这样的陪伴和安慰很好地安抚了孩子,让她有勇气去面对死亡。

  当然,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要和孩子聊到生命的意义,让孩子意识到珍惜生命的重要性。比如,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小学时因为外婆的去世而非常难受,他爸爸告诉他,外婆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他于是问:“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他爸爸说:“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再回来了。”爸爸的这些话,让小林清玄懂得了时间的宝贵和生命的价值。

  所以,当与孩子谈死亡时,我们可以和他谈对死亡的认识,可以和他谈面对死亡时的感受,甚至是谈及死亡之于生命的意义。不过,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对于孩子能理解到什么程度请不要苛求,总有一天,我们的这些话会让他受益。

  考虑四 怎么和孩子聊?

  毕竟,孩子是如此幼小,对死亡的理解有限,而死亡却又如此抽象晦涩,如何与孩子聊死亡成了极具挑战的事情。在这里,建议家长除了要如实地告诉孩子死亡的含义,如实地接纳孩子面对死亡的情绪之外,最好是要有比较适合孩子理解力的呈现方式。

  带孩子出去认识自然中的花开花谢,一岁一枯荣的景象;让孩子观察各种生命形态的变化;对动植物饲养感兴趣的孩子,可以让他自己动手,观察动植物整个生命过程——这些都是孩子自己学习生命、学习面对死亡的过程。

  鼓励孩子通过游戏的方式缅怀逝者,处理自己的悲伤。这种做法在国外比较常见,比如班级里饲养的小动物死了,老师会专门组织哀悼仪式,让小朋友一起回忆和动物生活的日子,照顾动物的过程,与动物说自己想说的话;也可以让孩子用图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死者的怀念。

  与孩子一起阅读绘本,这是孩子们喜欢且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比如说《汤姆的外公去世了》、《再见,艾玛奶奶》、《一片叶子落下来》、《獾的礼物》、《我的爸爸会魔法》等等。在这些故事里,绘本那优美的画面给死亡这一残酷的现实带来一丝温暖,让这一话题不再变得晦涩或深奥;在这些故事里,“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我们要怎么样去面对生命和死亡”……这些让我们不知如何向孩子解释的观点,在栩栩如生的故事中变得通俗易懂。所以,这是非常适合孩子的方式。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死亡可以很残酷,却也可以很美。因为,在生与死之间有一座桥梁,那是爱。来自父母的无条件的爱,是你和孩子可以畅谈死亡的前提,是孩子理解死亡、面对死亡的勇气,也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珍惜生命、创造生命的动力。所以,当您怀有爱心地和孩子谈这个话题,当孩子在面对死亡时能感受到来自你的爱,那么他的生命一定可以开出绚烂的花朵。

  文|夏丁玲(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在职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焦点解决短程治疗培训师)、王钰燕(浙江大学发展心理学硕士) 编辑|姜静璐 美编|钱丽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