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
- 来源:卫生部公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流行性出血热,护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4 15:22
摘要: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疾病的临床护理方法,积累更多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40例于我院接受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资料,对其临床护理措施及成效回顾性分析。本次对40例患者从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等不同阶段执行护理措施,并且详细对比护理前后症状的差异性(P<0.01)。结果:经过30d临床护理,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下病症得到有效抑制。结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症状较重,临床护理有助于病症的恢复。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症状;护理;效果评估
现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流行性病毒感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流行性出血热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可以在短时间内扩散至人体内部组织,并且把病情感染给其他正常人。临床对于流行性出血热采取了综合性的检查与诊断方法,对确诊者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方法。为了保证流行性出血热症状的有效处理,必须优化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现结合我院收录的40例资料,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了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护理的4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资料。40例年龄范围18-65岁,平均年龄36±2.6岁,病程时间1-14d,平均病程5±2.2d;其中,男30例,平均年龄37±1.8岁,平均病程6±2.4d;女10例,平均年龄30±3.2岁,平均病程5±2.9d。根据临床观察结果,40例主要症状集中于:急性发热37例、全身高度衰竭15例、头痛20例、眼眶痛12例、腰痛20例,面、颈、上胸部潮红16例。
1.2 方法
1.2.1 诊断:由于流行性出血热有可划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等两种类别,护理前必须对病人做好详细的分类,弄清病人具体疾病类属以保证后期护理的针对性。本次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主要参照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进行诊断,即急性发热,全身衰竭,头痛,眼眶痛,腰痛,面、颈、上胸部潮红者,低血压,少尿等,初步判断为流行性出血热。
1.2.2 评估:本次对40例临床症状、诊断、护理等工作回顾性分析,探讨流行性出血热护理方案应用的成效,统一根据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等阶段的症状表现,对流行性出血热症状实施综合护理。于护理后2个月进行回访调查,统计40例护理前后症状情况,鉴定不同阶段护理方法的综合疗效。
2 结果
经过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等不同阶段的针对性护理,本次40例取得了显著的护理效果,症状对比前后差异性显著(P<0.01)。综合对比护理前后的症状差异,护理前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45例、上腹部烧灼感28例、餐后饱胀39例,护理后急性发热2例、全身高度衰竭1例、头痛1例、眼眶痛2例、腰痛2例,面、颈、上胸部潮红1例。根据护理前后的综合对比,得出分阶段临床护理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情控制的效果显著(P<0.01),总有效率95%以上。
3 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临床对病人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可为患者病况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抑制了各种异常症状的发生率。医院护士要根据每一位流行性出血者的具体症状,拟定科学可行的护理方案,确保对病人病情产生促进作用。
3.1 发热期的护理
3.1.1 积极降温:病人可持续发热3~7天,体温在39℃以上,给物理降温,如头置冰帽,大血管处放冰袋,也可选用温水擦洗,但不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对毛细血管的损害。降温对于一些突发性症状也有抑制效果,同时避免患者出现一些其它异常症状。如高热伴中毒症状重者,遵医嘱应用地塞米松,热退即停,忌用大剂量退热药,以免出汗过多而导致低血压休克。
3.1.2 合理饮食:由于发热出汗,呕吐腹泻,血管透性增加及血浆外渗,病人可有脱水,低钠低钾血症。故此期应给清淡可口,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糖水,米汤,菜汤,鱼,肉汤或含钾食物,少量多餐。对呕吐进食困难者,给止吐药,同时静脉补充所需营养。饮食是调理病人体内营养元素的主要方式,要合理搭配不同的食物,定期补充病人体内的营养元素。
3.2 低血压期的护理
3.2.1 密切监测血压:每10~30min测量血压1次,或用监护仪随时监测。使收缩压维持在100~110mmHg,待血压稳定后,可每1~2h监测血压1次。测血压时袖带绑扎不可过紧,时间不可过长,防止加重皮下出血。若有四肢冰冷,脉搏细弱,冷汗,口唇和指(趾)苍白或紫绀,呼吸急促,尿量减少,收缩压低于80mmHg,说明进入低血压休克状态,应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3.2.2 输液注意:此期由于大剂量血浆外渗,血容量明显减低,造成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因此,本期应迅速补充足量的液体,以迅速提升血压。输液时,选择较粗的针头,行快速点滴或静脉推注,必要时可两条静脉同时输注,以6~7ml/min的速度输液。应用血管活性药应防止药液外溢,注意调节滴速,争取血压1h后回升,24h血压稳定。严防输液反应的发生,以免输液反应加重组织缺氧及加重休克。
结论
流行性出血是临床比较危险的疾病之一,其可以引起肾脏功能损伤而威胁到生命健康,给病人身体健康水平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护理是除了治疗以外,对流行性出血进行处理的最佳方式,护士要根据病人实况拟定可靠的护理方案。本次对40例患者从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等不同阶段执行护理措施,并且详细对比护理前后症状的差异性(P<0.01)。经过30d临床护理,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下病症得到有效抑制。
参考文献:
[1]张淑芳.流行性出血热的观察与护理[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996(04)
[2]李学兰,王洪川.流行性出血热62例患者护理体会[J].泰山医学院学报.1999(02)
[3]周俊卿.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特点及护理研究进展[J].医学动物防制.2003(04)
张树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