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跃升第一大经济体?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经济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9 09:23
中国人均GDP不到7000美元,日本是近40000美元,相差40年
世界银行4月30日发布报告称,根据该行“国际比较计划”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2005年后首次更新的数据,中国2014年将超过美国跃升世界第一经济体。这份报告引起中外各界热议。
在多数经济学家眼中,即使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超过美国是迟早的事,那至少也得到2019年。ICP认为,作为对真实生活成本的估计,购买力平价(PPP)是比较经济体规模的最佳方式。ICP统计活动主要用PPP作为转换系数,将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转换为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从而便于比较和评价各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和结构。
PPP是怎么回事?比如剪一个同样质量的发型,在北京比在纽约便宜得多。这意味着,1元人民币在中国比1美元在美国能买到的东西多。世行2005年的数据反映,中国的经济规模尚不及美国的一半,仅为美国的43%。使用PPP这一新的方法,考虑到近年中国经济增长显著快于美国,世行得出的结论是,2011年中国GDP达到了美国的87%。IMF预计,2011年至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了24%,而美国仅增长了7.6%,所以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可能会超过美国。
有论者称:购买力平价是关键问题,所谓购买力平价,就是依据(不考虑运输等交易成本)同一商品在世界不同的地方按汇率折算的价格应该一样这样一个朴素的直觉,确定的汇率平价。问题在于,还有那些非贸易商品怎么办?由于中国劳务价格远远低于美国,而劳务一般是不可贸易商品,因此用购买力平价比较两国经济,必然会高估中国的经济实力。如用市场汇率做比较,则中国GDP只有美国的60%。问题是,有人说人民币名义汇率低估了,用市场汇率做比较,会低估中国的经济实力。不管怎样说,市场汇率肯定是一个比购买力平价好的国际比较指标。
论者称:用实际汇率计算,中国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如果用GDP比较,美国建筑寿命平均是74年,可中国,规定是50年,建筑实际使用寿命只能持续25-30年。建一次房子是GDP,拆一次是GDP,再建一次又是GDP,怎么可能不超越美国呢?但是这样的超越有什么意义?财富并没有增加。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是减少了。因为那些用来再建房子的资源,本来可以用来生产别的东西。GDP没有反映环境污染问题。发臭的河流没有从GDP中扣除,满天雾霾也没有。中国是资本净流入国,这意味着很大程度是人家外国人在我们的地盘上开工厂,我们叫做外资企业或者说合资企业;GDP是我们的,但企业的主人是人家,财富是人家的。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失去二十年了,可是人民仍然安居乐业,过得好好的。因为中国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人家日本人、美国人的。
论者称:中国有不少GDP由外资企业生产,财富是外国人的,然后你拿GDP去与美国比较,说超过美国了,意义不大。就算GNP超越美国了,还是没有什么可骄傲的。要人均收入超过美国,那才是骄傲。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人多,人均收入就低。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人多人均收入应该更高才是。亚当·斯密讲,财富来源于分工。一个人制针,一天造不出一根针来。可是很多人分工协作,专业化生产,人均来说每个人每天可以生产出很多根针来。人愈多,分工和专业化就会愈细,生产率就愈高,人均收入也愈高。
中国超过美国跃升世界第一经济体,这一结果将加剧有关世行和IMF等全球性国际机构投票权的争论。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2010年4月25日通过了世行新一阶段投票权改革方案,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但中国国家统计局表示,对ICP的研究方法持保留意见,“并不认可报告得出的结果属于官方统计数据”,因为PPP可能高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规模。由于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差异,发展中国家的价格往往比发达国家低,这样显得购买力较高。但实际上,是由于缺乏同质可比的商品和服务导致计算结果存在误差。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一国的排名绝不能仅依据经济状况来判定。近期事态已表明,军事实力仍是一个重要的力量源泉。尽管中国正对其武装部队大举投入,但美国的年度国防预算仍是中国的三倍。美国《时代》杂志则称,即使美国从“世界第一”的位置上滑下,其创新力和领导潜力仍然存在,纽约仍将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在世界舞台上,美元仍保持绝对优势地位。
3年前,中国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年前,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有评论称,经济总量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应该看中其背后的质量和效益问题。具体体现在三大方面:经济总量或者增速带动的就业如何?带动的居民收入增长怎样?经济增速背后的创新推动力如何?从居民收入来看,中国居民平均年收入只是美国居民的十分之一左右,美国居民收入占到国民收入的七成,中国居民收入仅占四成左右。这种经济结构和经济质量才应该是我们赶超美国的真正目标。从创新上看,中国制造多,中国创造少;依靠土地、能源资源大开发大挖掘累积的GDP多,自主创新严重不足。而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中国经济第一个阶段的土地、资源能源大挖掘已经不可持续,财政货币信贷大投放的第二阶段弊端已经显露出来,必须尽快转到第三个阶段的技术创新创造上。汤森路透近几年来的调查显示,全球100名最具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公司当中,美国有45个,而中国的数字是零。
在30年前的1980年,中国GDP还仅仅只是日本的27.9%。如今,中国GDP已经是日本的1.87倍(2013年数据),2014年达到日本两倍的水平不成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外贸规模的扩大,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方面,日本对中国的依存度均大幅上升,而中国对日本的依存度则大幅下降。虽然GDP规模超过了日本,但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2013年的人均GDP还不到7000美元,远不及日本的近40000美元。另外从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城市地区的恩格尔系数、人均电力消费量等显示经济发展的指标来看,中国最近的数字大致相当于日本1970年代前半期的水平,中日间的发展阶段相差40年左右。
2014年全球各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如何?美国领跑、欧洲恢复、大型新兴经济体挣扎。这是全球顶级商学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在2014年全球竞争力年鉴中给出的答案。在2014年的排行榜中,美国仍居首位,瑞士和新加坡分列二、三位,中国内地则位列23位,日本反超中国列21位。
美国排在首位是因为其经济的快速恢复能力、转好的就业数据,以及在科技和基础设施上的优势。在亚洲国家中,日本从2013年的24位上升到21位,日元弱势有助于增强其海外竞争力。由于经济增长和外国投资放缓,以及基础设施仍有所不足,大多数大型新兴经济体2014年竞争力下滑。中国内地从2013年的21位下滑到23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其商业环境的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