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股贵不贵?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宏源证券,国海证券,中信证券,广发证券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9 09:46
与2007年高峰时相比,现在的券商股还在“山谷”,但如果同美国同行比较,则中国的券商股估值远远超过前辈们。以成长性溢价来衡量券商股估值,是一种投资思路,但海通证券H股折价增发,或许是一个估值已高企的信号。
2014年以来,券商股投资人可谓扬眉吐气,截至12月19日,券商板块涨幅最大的宏源证券(000562.SZ)涨幅已达276%,涨幅最小的国海证券(000750.SZ)也有50%的涨幅,除国海证券外,其他券商股股价年线均已翻倍,连券商巨无霸中信证券(600030.SH,06030.HK)也上涨156%,股价从10月27日的最低12.25元,短期暴涨至32.23元,一时风头无两。
券商股的暴涨不仅吸引了全市场的目光,引发了牛市憧憬,也引来券商股到底贵不贵的争论。
为了探讨券商股估值和未来业务发展趋势,笔者对中美券商龙头中信证券、高盛集团业务结构和估值进行对比,以此角度来衡量中国的券商股到底价值几何?
业务模式靠天吃饭?
高盛集团于1869年创立,现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雇员3万余人的跨国投行,也是美国第一大投行。在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设有代表处,业务模块主要包括投资银行、贸易及自营投资、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各项业务在全球市场均居于前列,尤其是在并购和自营领域享有卓越的声誉和行业地位。
中信证券则于1995年10月成立,业务模块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资产管理;直接投资等。公司各项主营业务排名均位居中国证券行业前列,为中国最大的券商。经纪、投行、资产管理业务市场份额均为国内同行第一。
从上述简介来看,中美两大行业龙头均是实力强劲。但进一步比较其业务结构则大有不同。
以2014年前三季度高盛集团和中信证券披露的财务报表为据,对两家企业经纪业务、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和证券承销方面的业务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高盛集团业务占比最大的板块为自营、直投等证券投资收入,占比51%,而中信证券最仰赖的收入模块为经纪业务,占比45%,高盛集团对应的经纪业务占比仅为10%。由此可见,由于通道业务的激烈竞争,佣金、分仓收入难以成为盈利的主力,国际一流投行已经脱离了靠天吃饭的以佣金为主的生意模式,投行、资管、自营等业务更均衡、更稳定、更重要。
这也说明,类似新业务对中信证券而言既是差距,也是未来的增长空间,投资能力、资管规模、投行业务实力将决定中信证券的未来。就2014年而言,中信证券经纪业务规模随着四季度交易量的增大,全年占比应会更大,但相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券商牌照的放开,佣金为主的模式亟待转型和升级。
从两家公司各模块的营收规模对比来看,中信证券各模块营收全面落后于高盛集团,经纪业务约为高盛集团的43%,资产管理、证券投资、证券承销收入均仅为高盛的6%多。
以中国经济将来的地位和规模,假设中信证券顺利发展到高盛集团的规模,理论上经纪业务有1倍的增长空间,其他业务模块有15倍的增长空间。看起来增长空间巨大,但问题在于,在规模差距巨大的今天,中信证券的市值已经高达高盛的68%。何况谁能成为中国的高盛,也绝非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2008年贝尔斯登消失了,雷曼兄弟倒下了,美林被收购,高盛集团自己也深陷金融危机的泥潭,靠美国政府提供债券担保,并向其注资约200亿美元才渡过难关,直到今天,市值也没能恢复到2007年的高点。
中信证券估值高于高盛
以2014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和利润除以3,再乘以4,简单估测两家公司的年度营收和利润规模,为反映中国股市四季度成交量的环比增长影响,将中信证券的营收和利润乘以1.2的扩大系数,简单估算全年营收和利润。
从两家公司的主要财务数据和估值对比可见,无论以何种估值指标来看,中信证券估值均高于高盛集团,以券商适用的PB估值为例,尽管中信证券ROE比高盛集团还低,但估值是高盛集团的3.7倍;高盛的“低估值”并非特例,美股中另一投行龙头大摩的估值也同高盛相仿。对比而言,国内券商股贵不贵无须赘述。
也许投资人可以将脑袋埋到沙子里,安慰自己中信证券可以享受成长性溢价,但别忘记2007年时中国股市整体成长性溢价的故事及其结局。对整个券商板块而言,绝大部分券商股估值比中信证券更高,以现有估值买入券商股,要取得好的收益只能期待“疯牛溢价”。
券商股权融资急
鉴于市场火热,券商已经又一次展开融资布局。中信证券连续三天涨停,于12月17日公告,“不排除未来三个月筹划发行股份补充资本的可能性”。之后,海通证券(600837.SH,06837.HK)捷足先登,于12月19日率先发布H股配股方案,拟向7名承配人配发19.17亿股H股,配股价15.62港元/股,较19日H股收盘价(18.6港元/股)折让约16%,较同日A股收盘价(22.51元/股)折让约45%,发行定价相当于2014年1.7倍动态PB,18.5倍动态PE,预估摊薄每股收益约9%,降低净资产收益率约1.3个百分点,融资总额约300亿港元。依据公告,募资额的60%用于发展融资融券业务,15%用于发展约定购回以及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10%用于发展结构化产品销售交易业务;5%用于增资海通开元投资有限公司,发展直投业务;10%用作补充公司的营运资金。此次融资后,海通证券净资产将一跃赶上中信证券。
在此之前的11月25日,华泰证券(601688.SH)发布公告称,基于海外发展、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自营投资及补充营运资金等需要,拟发行不超过发行后公司总股本20%的H股,并授予簿记管理人不超过发行H股股数15%的超额配售权。估算发行数量介于14亿-16亿股,参照海通证券H股定价,融资约200亿-250亿港元。
11月21日,广发证券(000776.SZ)也公告,拟发行不超过发行后公司总股本20%的H股,并授予簿记管理人不超过发行H股股数15%的超额配售权。估算发行数量15亿-17亿股,参照海通证券H股定价,估算融资约240亿-270亿港元,全部用于增加公司资本金、补充公司营运资金、推动境内外证券相关业务发展。
抓住市场时机完成融资对券商而言属于理性行为,也侧面印证了券商股估值高企,其实鉴于A股估值普遍高于H股,发行A股对券商而言更为有利。既然市场给了机会,预期发行上市、增发、配股各显神通,大小券商争先恐后,或许一个都不会少。2015年必将成为券商股权融资年。
本刊特约作者 叶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