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食材版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一代宗师,舌尖,味道中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05 12:49
之前热播的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中国,上个月还有部类似的大电影《味道中国》跑上大银幕,说是为观众提供一桌电影年夜饭。去看专场,在大银幕上看食物的工艺,几个人一样大的鱼、挤满了全幕的烤鸭,确是“Larger than life”,也把食材的神圣地位放到最大。
的确,现中国最流行的一样宗教,可能叫「拜食教」,这可以说是唯一贯通所有国民的话题。除了爱好相同,大家的仪式也一样:上菜前,手机先吃!延伸而来,是对地道食材来源或民间原材料传统加工制作的关注。无论是一条火腿,又或是一粒手打牛丸,以至一瓶酱油,其古法炮制的方式,来自大江南北,地域特色明显,既有故事,又让人好奇,原食材如何获得,更可能是惊险或感人情节――以至这种种食物背后的故事,基本上都成了饮食以外的旅游话题了。
兴起对原生态食材追求
是不是流行起「美食旅游」呢?
为了食去旅游,当然来历已久,可这里说的,可能是一种更深度的饮食文化旅游方向。这些最地道最鲜最古法炮制的食材,部分有上几百年历史,现在称原生态。至于「原生态」这词,现亦可套用到各种不同场合,包括原生态广告、原生态食材,以及原生态旅游等等。
兴起了这样一股对原生态食材和制作工艺的追求,确是现中国的独特社会形态反映,除了耳熟能详的中产阶级生活的兴起(对健康食材更为关注),说到底,重要的还有对生活的质素讲求。说实在,健康食材验证不易,不良食品后果也得长远才觉察得到,但唯有当下的享受、感官、味觉、分享是最真切的。你可能分不清楚一件牛丸、螃蟹、醋油之所以好是好在哪,可是当你说得出制造过程之艰巨,探访过各种师傅,甚至跟着船出海,跟着农家上山挖掘,洞悉万物自有其源头的道理,饮食生活的享受就又跨进一大步了。毕竟,健康是长远的,美食是眼前的。
上路旅游又食又玩
于是,近来我听到的旅游故事,很多是寻找食物真谛的故事。中国菜就这样吸引,就是说,其实没有中国菜这回事,有的,是各地区、省份、乡村的特产和做法,是故,按食材、季节、地道名菜名店老号的主题来旅游,就真是综合了旅游体验的各种立体跨界元素,又可上路旅游,见识文化,又食又玩。去到云南,寻觅各种时令菇类(松茸)的采集,走进地道小店喝个鲜汤,那种鲜法,成了我最难忘的云南记忆。去清远,对着农家饲养的鸡说句对不起,因今晚晚饭就选了你,可那种鸡味真是大城市中难找啊(清远还出名吃鹿锅饮鹿血!)。当然还有各种河鲜、时令菜。
寻美食根源成文化新潮
这吃鲜是一种农家式玩法,另一种,是去到中江南北闻名的民间地道食材名店或老字号,看制作过程。这其实蛮像当年收集民间食材作贡品的官员,就是巡访各乡,打探民间好美食,将民间小品牌视为私藏珍品,有机会向重要人物奉上。大有踏破天涯为舌头的架势。譬如说,之前去金华,探访正宗的中国火腿之乡,上蒋村看看堆积如山的「腿山」,听老师傅细说一支火腿的诞生,也是极尽旅游之外的深入民间的雅兴。从这些民间传统美食,看到的除了是食材,风俗,还见识到习俗,礼仪,以及最重要的人情世故,那些在大城市中ORDER这些食物时已几近遗忘了的情怀。
此追求原生态美食潮兴起,这种对民间美食根源的探访,简直成了文化新潮,另一种民艺复兴。不仅电视台、电影公司要拍,民间也确实有不少有心人把这视为正事,现在流行起家宴食材,过年年货,都包括了各位美食达人如梁子庚、沈宏非等,跑遍各地找出心头好,或得悉熟门路中人的推介,再把民间食材包装市场化,推出一些年货食材。另外,搞得更大的还有一本以推广人与食物之关系的美食文化杂志《悦食中国》(有出杂志也拍摄记录),就更是编辑队当采购队来运作,真像古代宫廷大厨特派专员,作美食文化旅游报道之余,也真找到材料来推上市场。看他们的名字「十八贡」,说来也是来自宋元年代的官场。看看那些选品名称:上蒋火腿、歙县皇菊、富平柿饼、林芝松茸、正山小种、兰州百合、中宁枸杞、常熟鸭血糯、太谷贡枣、汕尾蚝豉、新会陈皮、汕头药桔、汉源贡椒、郫县豆瓣、福鼎白茶、长海海参、建宁莲子、绍兴乌乾菜――食材与来源地结合,更似一幅旅游美食地图的目录。我却记得每次采访这些老师傅,每每都谈及难以找传人的问题。
感觉上,像《一代宗师》,各个美食门派,也有其亲切的地道来源,可能普通但坚持已久的历史。就这样,整个追寻饮食根源的画面,一下子就立体起来了。可以想像一个又一个梁朝伟,亲手授徒,束一腰带,点一盏灯,薪火相传。不同的只是,今次师傅在厨房。
往往正是这些去到围村、弄堂、祠堂、仓库、工房、厨房、晒晾空地所闻所吃的经历与故事,才是许多年后最难以忘怀的味道与记忆。
李照兴
香港作家、媒体人。现于北京、上海从事杂志创作,常穿梭中国各城,发现中国最新发展。近作《潮爆中国》、《燃后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