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处松嫩平原上的哈尔滨,素有「天鹅颈下的珍珠」之美誉,隆冬季节,皑皑白雪,玉树琼花,令人激发无限的想像力,这里是雪的天堂,踏雪、赏雪、戏雪,冰雪世界,使这座城市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飞机降落之前,空姐已悄悄地将轻便的工作秋装换下,穿上了厚厚的黑色呢制服,并配了齐膝高的皮靴。窗外,千里冰封,雪地无垠,一场大雪早已把哈尔滨染得银装素裹。室外零下25度,如此低温让每个第一次到冰城的南方人印象深刻。正因为严寒,才有了冰雕的诞生。
冰雕·雪雕
哈尔滨的冰雕不仅在冰雕园里才有,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今年哈尔滨在全市的21个广场、32条景观街设置了各种冰雕。我们是在傍晚到达哈尔滨,一路上只见很多卡车运载着冰块,路边的工人在暮色中紧张地堆着硕大的冰块。冰匠们正在用特制的铲子雕塑,有的用钢锯切割,冰硝在猛烈的锯裂中四下喷射,不一会儿,一个个造型各异的冰雕作品就成形了。圆形的拱门,高大的城楼,小型的各色动物惟妙惟肖,这些艺术品在朝霞的映照下晶莹剔透,让我们这些南方人啧啧称奇。
雪雕是用雪刻成的一种户外艺术品,如今也成为哈尔滨的一张旅游名片。太阳岛是雪雕的主阵地,是每年雪博会的承接地。今年是第27届雪博会。冬日的朝阳下,我们一行赶往太阳岛,步入岛内,就满是雪雕的世界了,2015年是羊年,江边的第一组雪雕造型就是「三羊开泰」。尽管岛上的温度在零下三十度,但丝毫挡不住游人步子,一组组精美绝伦的作品使游人流连忘返。雪博会的主色调除了白色之外,也点缀着些许暖色调,各种彩色的卡通人物穿梭其中,与游人同乐。
松花江·中央大街
松花江穿城而过,是哈尔滨流动的灵魂。在满语中,松花江是「天河」的意思,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其长度、流域面积居中国内河第三。清晨,我踏雪赶到松花江边,时值隆冬,宽阔的松花江被茫茫积雪覆盖。岸上,挂冰的松树下,人们在打拳跑步,舞剑者展姿腾跃。江面上更是一番热闹景象,取冰的工人正在忙碌地把江上的冰取出装车,游人坐在马拉扒犁上,欢快地奔跑。寻着「劈劈啪啪」的声音,原来不远处一群人在用力抽打冰陀螺。勇敢的冬泳者在江面上凿开一块正方形冰池,跳入刺骨的江水中劈波扬臂,挑战自我。
与松花江相比,与江相邻的中央大街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这条街体现了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哈尔滨毗邻俄罗斯,缘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关系,欧式的特征比较明显,总长度1,450米的中央大街上,共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设71栋,汇聚了文艺复兴、巴罗克及现代多种风格。这条街是1924年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全部铺上了方石块,每块长18厘米、宽10厘米,形如俄式小面包。更让人诧异的是,很多人边走边吃冰棒。据当地朋友介绍,他们吃的都是同一种牌子,叫马迭尔冰棒,这种冰棒是哈尔滨的品牌冷饮,1906年就有了。我们也凑热闹,在中央大街上找到马迭尔冷饮厅,只见有数十人在排人,好不容易排到柜台枱前,看清这种冰棒完全是「裸销」,没有包装纸,这种奶黄色的冰棒长长扁扁的,放到嘴里,入口即化,浓浓的奶香瞬间在舌尖在荡漾开来。
滑雪·雾凇
雪,伴随着哈尔滨的秋、冬、春三个季节。这里滑雪场众多,其中以亚布力最大。对于滑雪是门外汉,此次身临其境,选择了中小型雪场吉华滑雪场,这是离哈尔滨最近的滑雪场,距离60公里,这是一块天然的雪场,滑雪道从数百米的山峰上延伸下来,滑雪者点缀在洁白的雪地上,或缓或疾,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我们换好衣服,穿上滑雪鞋,背着雪杆就进了雪场。现场有教练提供,我们并不需要,但自学不是那么容易,尽管小心翼翼,还是摔了跟头,初步感受了滑雪。
东北炖·杀猪菜
一方水土有一方味道,哈尔滨的食文化丰富,其中地铁锅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所谓的地铁锅,就是在桌子上支着大铁锅,锅下是灶膛,里面架着干柴。食材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菜,土豆、扁豆、茄子、南瓜、鸡肉等,荤素搭配一齐炖。顷刻起锅了,炖菜终于做成了,一人一大碗,那味绝对是纯正,服务员还唱起了东北小曲,铁锅炖成为哈尔滨食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杀猪菜,是哈尔滨最知名的地方菜,观其名就知道是以猪为食材。宰猪烧肉,辅之以白菜粉条,外加血肠、血豆腐炖之,就成了美味的杀猪菜。
在哈尔滨,最著名的是「老六杀猪菜」了,开放式的厨房,食客们面对面看着厨师制作杀猪菜,大铁锅里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大盘子里的熟猪心、猪肝、猪肚、肘子等原汁原味的杀猪菜整齐地排着,供吃货们挑选。在菜肴的研制上,又有红焖系列、清蒸系列、蒜泥系列、熏酱系列,还有滋补药膳,其中「老六秘制血肠」闻名冰城。
俗语说,到了哈尔滨没吃杀猪菜,就等于到了北京没去故宫或长城。边吃饭,店里开始了二人转、魔术等表演,食客边吃边赏,其乐融融。杀猪菜成了东北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