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国相比中国再无“国民车”
- 来源:读者新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国民车,价格,大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06 14:56
在吾国,基本上谁都没有机会成为国民车了,政府也没有心思给大家搞一款国民车出来。不过,一个老百姓闲着没事儿的时候琢磨琢磨国民车,也不算瞎操心。
“国民车”概念流行的时候,一般是老百姓还普遍买不起车的时候,此时,拥有轿车的只是非富即贵的少数人,国民车就靠着便宜实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跟平民百姓打成一片。而且,国民车一旦成为国民车,那就是汽车市场的绝对主力,销量占有压倒性优势,1910、1920年代的美国,放眼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全是福特T型车(老亨利·福特说过,你可以订购任何颜色的车,只要它是黑色的);二战后的德国,则闹起了“虫灾”,大众甲壳虫遍地游走。
一般而言,国民车不是由本国政府倡导和支持(比如德国和日本),就是由本国厂商主导(比如美国和法国),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民车,应该是“自主品牌”,而不是来自国际援助。
吾国车市乱花渐欲迷人眼,大的、小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丑的、俊的……各种车型是应有尽有,不一而足;而且,汽车厂商也是多国部队,从豪门大贾到励志新晋纷至沓来分享发财机会。这种时候,说“国民车”已经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话题了。
在吾国,基本上谁都没有机会成为国民车了,政府也没有心思给大家搞一款国民车出来。不过,一个老百姓闲着没事儿的时候琢磨琢磨国民车,也不算瞎操心,至少在别人告诉你应该买这个车或那个车的时候,不至于一点主心骨都没有——老百姓买国民车,听上去就那么和谐。
假如吾国可以有一种国民车,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国民车多少钱一台?
决定国民车的第一道硬杠杠是价格,要让普通百姓能买得起。车价低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国民车的标准呢?
福特的T型车1908年投产,1913年上马流水线,1914年初宣布给工人涨工资,每天最低可以拿5美元。T型车最初的售价是850美元起,到1913年的时候降到550美元,1915年的时候又降到440美元。1914年,福特给工人涨工资的时候,当时美国的平均最低日薪是两美元多。如果一个工人一周工作6天,每个月最少可以挣到60美元左右,10个月的工资买台T型车已经不是什么问题——要是每天最少拿5美元的福特工人,三四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台T型车。
1930年代,希特勒推行“国民车计划”的时候,要求售价在1000马克以下,当时德国工人的月薪在100马克左右,也就是说,普通工人10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台国民车。
二战以后,日本政府为了启动私人轿车市场,提出了K-car(俗称微型车)的概念,几经修改,到1954年的时候,要求国民家轿的售价控制在15万日元以内。当时日本流行“三大件”:黑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平均价格是5万日元左右,日本职工两三个月的收入可以买到其中的一件,按照政府的想法,不到十个月的收入就能买到一辆“国民车”。
10个月的工钱能买到的国民车是什么样呢?T型车和甲壳虫算是比较主流的,日本的K-car就比较寒酸了,尺寸和动力只能勉强称得上是一台车。
高尔夫是甲壳虫的接班人,到今天依然可以叫做德国的国民车,一台一万三四千欧元,以德国工薪族每月三四千欧元的收入来看,不到半年的收入就可以搞一台,更加轻松拥有;K-car现在在日本依然很热门儿,一台奥拓不到100万日元,以日本工薪族每月40万上下的收入看,实在是太便宜了。
一个工薪族10个月左右的收入,这差不多就是“国民车”概念刚提出时的行情(时代在发展,现在发达国家买台车就跟咱买台好点的电视机差不多,不算个事儿)。
简单推理一下,中国的普通工薪族一个月收入三四千人民币(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很大,二三线城市差不多是这个水平吧),国民车的的价码应该在三四万人民币左右。三四万块钱,只能买到QQ这种微型车,不用废话,这显然不足以表达富裕起来的中国老百姓的豪迈心情,加码是必须的。
加到多少合适呢?现在中国工薪族买车动不动就直奔10万块以上的车,销量排行榜前十的车型里,8成在10万以上,豪迈是比较豪迈,但在车上花的钱有点多。如果只三四万人民币已经不能表达大家的激动,那就索性翻一番,6到8万人民币买台国民车——这跟国际水平比起来,已经严重超标了。
国民车多大个儿?
国民车是标准的家用轿车,那些著名的国民车都是带着任务下基层的。比如那个独裁者给甲壳虫的要求是:能坐两个大人和三个孩子(当时标准的德国一家人);雪铁龙对其国民车2CV的要求更具体,要求能坐4个大人并能装下100斤土豆,一看就是充分考虑了农民兄弟的需求(我们也专为农民设计了车,叫三马子)。
欧洲日本搞国民车是在二战后,那时候人们比较穷,没有信用卡也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所以国民车要搞得廉价又实用,尺寸也不大,只能说勉强够用。甲壳虫还算是比较大的,车长4.1米,轴距2.4米,跟现在的POLO差不多;2CV比甲壳虫还小;英国二战后开发的国民车Mini长只有3米,比新奥拓还短一截,但也可以坐4个成年人,还有行李厢可用。
即使到现在,德国的国民车高尔夫长也就是4米5左右。所以,国民车是够用就好,如果追求能翘二郎腿的空间,能装三套高尔夫球具的后备厢,那就不是国民车,而是老爷车(此老爷非彼老爷)。
以中国目前的家庭结构来说,小家庭单元一般是两个大人一个孩子,这种家庭,A0级的小车就足够了,即使偶尔孝心大爆发,要携两个老人一起出游,标准5座的A0级小车略显局促,也还基本够用;如果非要带双方老人一起出游,那就不是国民车而是旅行社的任务了。
如果把A0级小型车定为中国国民车的标准,很多人可能觉得太委屈,体现不了大国风范,也体现不了小家风采,那就升一个档次,到A级车总可以了吧。
国民车要什么样的性能?
那个独裁者对甲壳虫的要求是,时速要能达到100公里,油耗不超过百公里7升,这在1930年代,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可见,国民车即要讲究经济性,也要讲究动力性。
雪铁龙的2CV要求就更具体了,比如要能以50公里的时速拉着两个农民和他们的收成从田间地头穿越非铺装公路到达农贸市场;更过分的是,还要能穿过坑坑洼洼的乡村公路而保证车里装的鸡蛋不能颠流了汤儿——这对汽车的悬挂设计是多大的考验啊。对于汽车的动力性,2CV倒没太大追求,最高时速达到40英里(65公里)就行了,但油耗水平要求比较高,百公里不能超过5升。
国民车不是竞速机器,也不是移动别墅,它应该是实用至上的产物,正如2CV的设计思想就是保留车辆最本质的功能,满足最基本的驾驶要求,速度不快,双缸,配置精简到极点。看看最早的Mini,仪表台上只有一块仪表,仪表台下空空荡荡,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让它小小的车身内部有了不错的空间。
吾国吾民开车的时间不算长,但特别讲究性能,哪怕一款10万块钱的家轿,也要吹嘘开到时速180公里不漂。其实,以现在的造车技术,极速随随便便就能达到这种水平,区别仅在于你敢不敢玩儿命踩油门。这里毕竟不是德国,高速公路最高限速是120公里/小时,按这个标准,所有的车都轻松达标,所以跑多快对于现在的国民车已经不是问题。
至于加速性能、弯道性能就不用废话了,这里讨论的主题是国民车。
现在的车越造越复杂,油耗水平就控制得一般化了。半个世纪前,雪铁龙2CV的油耗水平就达到了百公里不到5升,现在的车,除了混合动力,能到这个水平的能有几个?作为国民车,油耗自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就现在的平均水准而言,中国国民车排量应在1.6升以下,油耗能控制在百公里7升之内为宜。
虽然性能不是国民车的重点,但看看甲壳虫的时速和2CV的悬挂就明白,这种车虽然廉价,但技术上在当时是主流的。如果你看到“国民车”三个字,就油然想到老捷达,这是有违国民车精神的,国民车虽然便宜,但并不应该是过时的淘汰车。
纵观那此经典的国民车,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抗造。对于一个国民车来说,可靠性比性能重要得多,皮实耐用、毛病少是国民车的一个基本优点。别看现在中国车市上的车多如牛毛,如果用这个指标卡一下,符合国民车要求的车并不算多。便宜、够用、皮实、耐用,而且技术和外形又不过时,这种国民车在哪里呢?
(作者:傅雪峰,摘自:汽车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