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论:“师生同考”,校领导最不该缺席

  要让普通教师更能理解其教育理念与管理方法,领导就应该努力多与普通教师沟通并率先垂范。

  “师生同考”,本身只是一个中性的事务,利弊取向关键取决于操作环节,而不是这一形式本身。对一所学校来说,最应该坐到“师生同考”考场里的,正是那些业务荒废已久的校领导们。

  据《现代快报》报道,江苏邳州某中学日前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高三年级组第一场模拟考试。特别之处在于,40岁以下的高三年级教师和学生们同场考试,意外的是校方的这一举措引起教师的反感。据知情人介绍,在第一场语文考试中,多数教师交了空白的答题卡。在第二场数学考试中,一位教师甩笔而去。

  “师生同考”并非一个新鲜话题,争议已存在多年。赞成者认为,教师要敢于换位思考,“师生同考”更能促进教学相长;反对者认为,“师生同考”无法体现教师的价值感、尊严感,是对应试教育错误导向的进一步强化,还可能影响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尽管质疑声、反对声更大,但实践证明却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故而被一些学校长期坚持。

  学生的成人成才,才是教师最好的答卷。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为什么不能要求教师呢?只要“师生同考”的初衷不是“应试主义”,而是为了提高专业水平,又何必杞人忧天?对教师来说,“师生同考”最尴尬的就是教师的考试成绩不如学生。其实,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考不过又能怎样?重要的是不能丢掉自信。如果老师在专业上没有自信做学生的引领者,又怎会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呢?

  然而,稍稍熟悉教师工作的人都知道,一线教师比学生更关注试卷内容。大多数老师是有高度责任心的,每次大型考试时,试卷拆封以后,老师都会第一时间看考试的内容,并在同事之间进行讨论;阅卷之后还会进行科学分析、讲解试卷。“师生同考”当然会进一步加深教师的感受,也会对预判情况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把握得更准确。但是,如果“师生同考”针对的只是一线的年轻老师,认为只有“师生同考”才能了解情况,那本身就是对一线年轻教师的不信任,就是领导不懂教学。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所以才要提倡教育家办学。什么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那就是要在各个方面都成为普通教师学习的榜样。教师要经常换位思考,校长更要敢于换位体验。“师生同考”究竟要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实现什么样的初衷,校长就必须俯下身子回归到一线教师的队伍里,率先垂范,而不是高高在上,只充当一个看似威严的“瞎指挥者”,让“师生同考”成为只针对某些教师群体的折腾。而这恰恰是反对“师生同考”的根源所在。“师生同考”,本身只是一个中性的事务,利弊取向关键取决于操作环节,而不是这一形式本身。但对一所学校来说,校领导必须明白,要让普通教师更了解学生,领导就应该努力比普通老师更了解学生;要让普通教师更能理解其教育理念与管理方法,领导就应该努力多与普通教师沟通并率先垂范,己不正,何以正人?因此,最应该坐到“师生同考”考场里的,正是那些业务荒废已久的校领导们。

  文/叶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