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教育” 不能在青少年成长中缺失
- 来源:青春期健康医学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底线教育,青少年,百荣商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05 13:35
过去,家长教育孩子出去要守规矩,不要讨便宜,不要去欺负老实人。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讲得多的,是如何找工作、多挣钱,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中熏陶过来,只知道拿金钱、地位与别人相比。这样的孩子迟早会犯错误。
2015年1月29日9时49分,北京东城区永外大街101号的百荣世贸商城冒烟、报警;2月1日8时30分,大火才被彻底扑灭,是北京历史上耗时最久的商市场类火灾。经公安、消防部门全力调查,此次北京百荣商城火灾系一起人为纵火案件,而纵火嫌疑人竟是只有16岁的青少年,为了追求刺激而放火,引发了火情。
无独有偶,2015年2月5日13时51分,广东惠东县平山街道办惠东大道义乌商品城四楼仓库发生火灾。此次火灾共造成17人死亡,5名消防官兵在救人和灭火过程中受伤,其中1人重伤、4人轻伤。经过连夜侦查,查明此次火灾是一名9岁男孩在商场玩打火机引发的。
这些调查报告公布以后,引起社会各界一片哗然,谁能想到原本纯真、弱小的青少年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就像电影《小孩子》中表达的一样,孩子中的一些个体,一旦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比成年人想象中的样子更邪恶。
让青少年从小接受“底线教育”
生活中会见到不少“熊孩子”,他们仗着自己年少无知,仗着爹妈拼命护短,常常会很傻很天真却又很开心地制造各种恶作剧,然后总会有人来帮他们擦屁股,为他们的无知无畏埋单,这样的“熊孩子”很多,而且总在不知不觉中长大,年岁已增,“熊性”未改,小恶作剧化作大罪恶,等到父母再想护短也已经来不及了。
据荷兰莱顿大学人类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对他人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的少年,往往都具有反社会人格,这具有先天的因素。研究表明,这些青少年大脑中,负责处理社会信息和冲动控制的区域存在缺陷。但更多的研究表明,这还是和后天的教养有关。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姚建龙认为,反社会人格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在成年之后才会形成。“9岁很难说有这种倾向,即使有这种倾向,在早期阶段也都是可以引导和干预的,所以对这样的孩子,主要是引导和教育,让他知道自己行为的危害在什么地方。”姚建龙说。
著名作家二月河说,过去,家长教育孩子出去要守规矩,不要讨便宜,不要去欺负老实人。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讲得多的,是如何找工作、多挣钱,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中熏陶过来,只知道拿金钱、地位与别人相比。这样的孩子迟早会犯错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让青少年从小接受“底线教育”,避免青少年在以后的成长中触碰法网。
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认为,“以往我们更注重‘高大全’的典型引路,缺乏一般人所需要的心理教育与底线教育;我们注重英雄主义教育,这当然重要,但是更应该重视公民教育、平民教育。什么叫底线教育?就是我可能成不了英雄,成不了榜样,但我可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我可能成不了名,但不能堕落为罪犯。”
“底线”在哪里
什么是底线呢?一是从属性上看,作为道德要求的底线,指人最基本的自然和道德义务,如不伤害生命等。作为社会规则的底线,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能顺利运转的最基本规则,如要诚信交往、要遵守法律等。二是从不同层面上看,底线可以抽象为真善美的最低边界;也可以具体化,体现为不同情境下、对不同群体的不同要求,如教师不能售卖分数、父母不能伤害孩子等。
在现实中,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处于困境中,并作出多种选择,但无论怎样选择,都不能伤及无辜,都需要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这就是底线。做为一个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做人的准则,人对于自己的言行,应该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坚守的,越过了这条线,一个人便很难再称做一个纯粹的人了。底线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不同的人所面对的困境千变万化,教育的使命之一是让人作出适应自己实际情况又符合社会基本要求的底线选择。
底线不是模糊的。当下强调的底线,不能只是笼统地讲底线很重要,而应该将其引向具体:一是不能泛泛地讲,而要放在具体情境中讲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二是不能只在道理上讲底线很重要,还必须强调践行。
家长都应重视孩子底线教育
对于中国家庭来说,望子成龙是父母的最大追求。问题是,孩子不成器或者成不了龙,又该怎么办?这就是底线教育的缺失。可以成不了龙,只要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在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境遇中,自由快乐的生活,就是成功,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的成功。
以纵火少年为例,就在纵火的一刹那,他越过了最后的底线。如果那时他能够想起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或老师除了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好事之外,还告诉他,不慎或由于各种原因做了坏事甚至触犯了法律该怎么办。如果多点这方面的教育,即使如他所言是“激情犯罪”,也可能最终避免悲剧的进一步发生。
每一个家长都应重视孩子底线教育,这对孩子,对他人都很重要!
1.坚守个人底线
有人认为,“熊孩子”频繁惹祸,更多地折射出社会对孩子生命教育的缺失。“熊孩子”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带来的后果相当惨重。有学者在“中西方生死观比较”的讲座中,谈到过我们的传统教育畏谈生死,觉得对年幼的孩子讲述生死的概念过于残忍。但事实证明,让未成年的孩子早早树立生命至上观念,不是什么坏事。
一个人的底线,就是一个人的高度,每个人都应坚守的底线包括珍爱生命、重视健康、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保护弱者、保护环境、敬畏规则和法律;以及远离毒品,赌博,酗酒,伤害生命等……
有育儿专家建议,在孩子6岁之前,要给他养成一些基本的行为规矩。需要让他知道,做了错事,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是要让他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一定代价,比如适当剥夺或者延迟满足一次他最在乎的东西,或者最想做的事情。而且,家长一定要说到做到,不可以因为孩子哭闹,就轻易妥协。
有些规则必须打小就要划定,有些教养必须从小抓起,有些底线不能因孩子年幼而妥协,别觉得熊孩子是在夸你的孩子很活泼,实际就是缺乏管教已干扰到别人的生活。又因屡屡得手不用担责,才会干出为求刺激引火烧楼的荒唐事。
2.坚守交往其他人的底线,一旦对方突破底线,及时止损
教育孩子坚守自己的底线,很多父母可能都会做到,但是很多父母都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底线教育,那就是当生命中的其他角色触及了底线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保护自己。
那么我们要教给孩子去守护其他人对待自己的底线,对方一旦突破了这个底线,应当毫不犹豫的向家人请求帮助和支持,勇敢的与其断绝关系。
坚持他人关系的底线包括:对你的生命、身体、健康进行伤害的人;对你的精神和自由进行控制和伤害的人;远离没有自己底线的人,也就是连自己底线都不能坚守的人。
文/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