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茶马古道 溯源普洱茶(上)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品味,茶马古道,洱茶
  • 发布时间:2015-05-08 13:57

  茶圣陆羽在其着作的《茶经》,开宗第一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指出了茶树起源于南方。但这里的南方指的是哪个地方?是岭南?海南?还是云南?究竟这片神奇的树叶起源于哪里?

  这趟小编带你深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叙述的不毛之地——彩云之南,顺着古老茶马古道一路探究、溯源这片令大千茶迷为之疯狂的叶子前世今生。

  长路漫漫贩茶路 茶马古道滇藏线

  很多人都听说过茶马古道,但真正了解茶马古道的走向的人非常少。整个茶马古道路线非常复杂,涉及到国内云南、四川、西藏等地,也涉及到东南亚各国。这些贩卖普洱茶的道路多如牛毛,如毛丝血孔一样渗透到各个少数民族村寨。经过的村寨不计其数,参与到种茶、贩茶和喝茶的少数民族也有十几个。可以这么说,茶马古道是西南边民的经济要道,而茶叶就是他们共同的精神食粮。

  茶马古道有滇藏线(云南到西藏)、有川藏线(四川到西藏)和青藏线(青海到西藏)三条主要的贩茶路线,只有普洱茶的发源地云南西双版纳州易武古镇到西藏首府拉萨这条路,才是最艰辛的茶马古道,也代表了普洱茶和茶马古道的精神所在。

  马帮从这茶马古道滇藏线最南端西双版纳出发,经大理下关、丽江、中甸香格里拉、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跨过边境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中途要经过原始森林、高山峡谷、雪山冰川和接近八千里漫漫贩茶路。普洱茶在颠簸的马背上翻越横断山脉,接近半年的继续发酵,到了藏区才成为藏民口中香醇的酥油茶。

  这杯茶承载的不在是普通的茶叶味道,而是浓浓的人情味道。

  普洱茶源地

  新六大荼山

  1.布朗

  位置:勐海县,原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

  特色:口感刺激性稍强,舌面上颚中后段稍苦,上颚香浓味重,区别于班章茶。

  2.南糯

  位置:景洪到勐海的公路旁,距猛海县城24公里

  特色:条索较长紧结,茶汤色金黄明亮。香扬清甜、口感刺激性较高的代表性茶品。汤质滑口较饱满,涩度稍高,山野气韵较好。

  3.景迈

  位置: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乡

  特色:茶青颜色青绿,条索较短,以轻发酵甜香着称之茶区。香气突显、山野之气强烈,由于与森林混生,具有强烈的山野气韵,还具有特别的、浓郁的、持久的花香,兰花香是景迈独有的香味。

  4.南峤

  位置:勐海县勐遮镇

  特色:万亩新式茶园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一般,茶叶等级较低。

  5.勐宋

  位置:勐海县东部,东与景洪市交界得名:勐宋是傣语,意高山间平坝。

  特色: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

  6.巴达

  位置:勐海县南端,包括巴达、西定两个乡。

  特色: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橘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

  古六大荼山

  1.革登

  位置:勐腊县,靠近象明乡孔明山

  得名:为布朗语,意为很高的地方特色:以特殊香型着称,茶菁颜色较淡,甜香特征明显。

  2.蛮砖

  位置:勐腊曼庄、曼林、曼迁三寨

  得名:传说是诸葛孔明埋铁(砖)之地,因此取名埋砖,后演绎为蛮砖特色:茶菁色泽较深,汤色橙黄。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

  3.倚邦

  位置:勐腊县

  得名:傣语称倚邦为磨腊,即茶井之意特色:小叶种香甜柔和,又有云南茶区的山野气韵。芽头较小,条索黑亮较短细,以特殊香型着称,香高馥郁,苦涩味轻。

  4.攸乐

  位置: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

  特色:毛茶为棕红色,叶质较硬,条索分明。香型口感与易武接近,香扬水柔,苦涩味轻,回味甘甜而悠长。

  5.莽枝

  位置:勐腊县象明乡

  得名:传说是诸葛孔明埋铜(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

  特色:汤色呈深橙黄色,入口较苦,回甘猛烈、生津快,香气清新怡人。

  6.曼撒(易武)

  位置:勐腊县曼腊乡境内

  得名:曼腊系傣语「曼」为村庄,「腊」指茶,即盛产茶叶的村庄

  特色: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的茶品,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芽叶宽大、结实,被认为是普洱茶中的雄性之美的代表。

  普洱前世今生

  是茶叶?

  很多人因为普洱茶而知道普洱这个地方,亦有很多人一直认为只有普洱才出产普洱茶。其实在云南很多地市都种普洱茶,根据云南省标准计量局在2003年公布的普洱茶定义: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都可以称之为普洱茶。要是按照这个定义来算的话,整个云南省一定区域内包括了勐海、勐腊、普洱市、耿马、沧源、双江、临沧、元江、景东、大理、屏边、河口、马关、麻栗坡、文山、西畴、广南等地,可以说云南省半壁江山皆有普洱茶。

  而云南大叶种茶叶生长于海拔1,200~1,400米亚热带、热带山地森林中。除了在云南有分布外在贵州省盘县、榕江,广西省扶绥、昭平,福建省南靖,广东省乳源、连山、茂名及海南省昌江、琼中、乐东、保亭、陵水等地都有。甚至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和印度等国亦有分布。

  是地名?

  大部分人认为一个地方把当地最着名的特产做为城市最正常不过了,就好像宜宾市就把该城机场改名为五粮液机场,贵州仁怀市申请改名茅台市一样。但是普洱市市府所在地——思茅,好像并不是真正的普洱茶发源地,而是因为是普洱茶加工和集散中心而得名。明朝万历年间以普洱府为中心向外辐射五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各省、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可以说普洱茶是因为集散地而出名。如今在思茅区附近的卡房高酒房、三塚村、那柯里和茶庵塘等地都有茶马古道遗迹。当年马帮把这些来自普洱周边西双版纳、临沧等地的茶叶运出去,买茶人问这些茶来自何方?马帮说来自普洱府,久而久之这些茶就变成了普洱茶。

  在历史上云南出产的大叶种茶叶,之所以叫普洱茶最主要的原因是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设置了普洱府,并在思茅开设了总茶店,由政府垄断经营。从那时开始,从思茅(普洱府)运出来的茶叶都叫做普洱茶。

  是民族?

  远在唐代,南诏国已于今思(茅)普(洱)地区设银生节度于银生城(今景东县),普洱设治,名「步日赕」。宋代大理国时期,为威楚府步日部。这个步字到元初时就变成「普」字,当时元朝在等地设置普日思摩甸长官司,属元江路。到了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称「普耳」,至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设「普洱府」。据此考证「普洱」应该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也就是说普洱这两个字是由少数民族部落名称演变而来。普洱的「普」字应该是是「扑」、「蒲」、「濮」的等民族称谓的同音异写。「濮人」是云南布朗族的先民,是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曾有学者考据过:「步日」或「普洱」是佤语,是佤族(布饶人)和布朗族称呼「兄弟」的意思。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前面走的是佤族人,所以布朗族称他们为「布嘎」(朝前走的同伴),后面跟来的是布朗族,故佤族称他们为「步日」。至今在佤族(布饶人)和布朗族中,仍然广泛流传着其祖先居住在普洱(今宁洱)、思茅、墨江一带的说法。

  一树知茶

  第一次接触普洱茶的人一定会被普洱茶的茶树品种搞到头晕脑胀,虽说都是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后裔,但叫法都不一样。假如按照植物学上的精密分法可以分成23属380余种。要按茶叶发展进程来分的话可以分成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要按茶树的大小株型来分,可以分成乔木、半乔木和灌木三种类型。按照生长环境和品种来分的话,又可以分成野生茶、茶园野放茶和台地茶。

  古树茶(乔木)

  树姿高挺,有明显、粗大的主干,分枝部位高。多为野生古茶树,生存于杂树丛林中,密度不大,散生。通常树高在3~5米或以上。它们在澜沧江中下游流域随处可见,分布在思茅北部、临沧中部、西双版纳的南部等地。

  大树茶(半乔木)

  树高和分枝上都介于栽培型古树茶与灌木型茶树之间。茶树较为密集、较有规律种植。有明显的主干,主干与分枝容易分辨,树高1.5米左右。人工栽种之后,有意粗放式管理,不施人工化肥和农药,只是稍做锄草和翻土整理,让茶树在自然环境中自生自长。香气口感介于栽培型野放茶与台地茶之间。嫩叶多银毫,叶缘较野生型细而锐齿,亦无锯齿状况。成叶长达6-15厘米。主要在民国以后或是20世纪60年代前种植的茶树,茶龄在50年到一百年左右。

  小树茶(灌木型)

  山茶科植物均为乔木(有主根系),经过人工阡插无性生殖的茶树方为灌木型。多指密植栽培的台地茶树,由于受人为种植、采摘、修剪刺激的影响,这类茶树没有明显主干,分枝稠密不易分清。控制树高(1米以下),扩大树冠的采摘面。一般指1985年计划经济结束后,大量种植的良种茶,茶龄大概30年左右。茶青芽叶细小,成叶达5-10毫米。叶缘齿细锐而密,叶身薄、叶脉不明显。茶多呈浅绿色、黄绿色。茶性烈,茶质较薄,香气最扬,口感刺激性也最强,回甘快却留存较短。

  茶山老百姓分法

  直接按照茶树大小来称呼:古树、大树、小树、小小树,更有直接的以茶树的直径来分,例如直径30公分,就叫30公分树,直径1米的就叫100公分树。例如一饼来自古茶山上的古树茶,茶商卖茶时描述茶菁原料来源时,可以把它称之为:野生茶、乔木茶、大树茶,完全没有任何标准。茶山上的茶农教了我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分法:看采茶人采茶时的动作来分:站着双手采是灌木茶;垫高脚双手采的一定是半乔木茶,爬上树双手采的一定是乔木茶,要是爬上树单手采或需要长木梯帮忙采的一定是野生乔木茶。

  好茶是怎么种出来?

  俗语说好山好水出好茶,高山云雾出名茶。茶叶好不好还是要看天、看地、看人,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归纳起来就是7个好:好气候、好多雾、好土壤、好茶树、好品种、好传承和好技术。

  好气候

  版纳州拥有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勐海县属亚热带高原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8.7℃,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为喜散光的茶树等耐阴作物提供了优越的气候生态环境。

  好多雾

  高山云雾出名茶,雾多是勐海县的特点,年平均雾日107-160天。浓雾的滋润,使普洱茶的原料大叶茶得以枝繁叶茂,茶味独特、富含多种营养素。

  好土壤

  版纳州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极宜茶树生长,茶叶原料兼备良好的生态环保、品质醇厚、营养富集诸多特色。

  好技术

  拥有世界上最早成立和最专业的普洱茶研究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勐海茶厂普洱茶加工工程研究室、勐海茶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世界上最大的茶树基因保存圃——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普洱茶厂——勐海茶厂落户在版纳州勐海县。其「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商标「大益牌」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好传承

  汉书中称「濮人、扑子蛮、浦蛮」的布朗族是云南种茶的祖先。他们集中居住在勐海,有悠久的种茶、制茶、贸茶和用茶的历史;世居的傣族、僾尼族、拉祜族、基诺族等民族,也有悠久的种茶、制茶和饮茶历史。

  好品种

  著名茶区勐海是茶树良种的种质基因库。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许多具有独特的植物学特征的地方品种。勐海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3个品种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长叶白毫、云选9号等11个茶树优良品种。

  好茶树

  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达1,8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王;有世界上最古老的900多年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王;有世界上最大型的4.6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有世界上最大的连片百年以上的1.6万多亩的贺开古茶园。

  茶源地各民族制茶

  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就传授西双版纳等地的土着民族种茶、吃茶。世居境内13个少数民族,都有吃茶、饮茶、用茶习俗。其中以傣、哈尼(僾尼人)、布朗、基诺、拉祜这五个民族长期栽培和使用茶树历史最长,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

  布朗族

  族源:是最早种植茶、饮用茶的「濮人」的后裔。

  居住地:分布在勐海县和景洪市山区,其中布朗山乡是最大的聚居地。

  代表山寨:景迈山芒景寨、巴达山章朗寨、布朗山老曼峨寨

  茶俗:吃「酸茶」、「喃咪茶」和饮「青竹茶」

  宗教:跟傣族大致相似,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节庆:重傣历新年、开门节和关门节。其中以傣历六月中旬举行的祭祀茶祖山康节最有特色。

  哈尼族(僾尼人)

  族源:哈尼族先民为羌族,在版纳的分支叫僾尼人。自称阿卡,意思是「我是远方来的人」。在老挝叫佧族,有「山上的民族」的意思。

  居住地:西双版纳州各个山区,以勐海县格朗和乡最多

  代表茶山:布朗山老班章寨、格朗和乡帕沙寨、南糯山半坡寨

  茶俗:饮土锅茶和烤茶

  宗教: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原始宗教

  节庆:每年的1月2—4日嘎汤帕节,是僾尼人纪念祖先,家人团圆的节日。

  拉祜族

  族源:源于甘肃、青海一带古羌人

  居住地:分布在勐海县的猛阿、勐满、勐宋及景洪市的嘎栋、嘎洒等乡镇,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半山区。

  代表茶山:贺开茶山邦盆老寨、勐宋茶山那卡寨

  茶俗:炭火烤茶、竹筒茶

  宗教: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

  节庆:扩塔节(即拉祜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

  基诺族

  族源:1979年才认定为单一民族,是西双版纳独有小民族。汉语音译为「攸乐」,意为「尊崇舅舅的民族」。

  居住地:散居于景洪市基诺山基诺乡四邻山区

  代表茶山:攸乐茶山司土寨

  茶俗:凉拌茶、包烧茶和炒老茶

  宗教:盛行祖先崇拜,相信万物有灵

  节庆:特懋克节、火把节、新米节。

  傣族

  族源:源于云贵高原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

  居住地:主要居住在海拔较低的坝子以及澜沧江及其支流的两岸。

  代表茶山:景迈山大寨

  茶俗:竹筒烤茶和茶水泡饭

  宗教: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节庆:傣历新年、开门节和关门节。在产茶叶的景迈山大寨生活的傣族会把春天采摘的新茶拿到寺庙里诵经赕佛。

  布朗族——世界上最早的种茶民族

  曾经看过一本描写茶叶的书,书上这样写道:一口茶,喝的可是一方水土一方人。这趟到云南茶山溯源普洱茶,给我的感觉却是:一口茶,喝的可是一个山头、一个味道、一个民族。

  每一座山头生活着不一样的民族,每一座山头种出来的茶叶味道都不一样。虽然这些茶叶都来自同一个源头——云南大叶种茶树。由于自然环境、土壤气候的不同,跟龙生九子那样,演变出高耸入云的乔木,矮小多姿的灌木;有壮枝大叶,有短梢小叶;有叶脉厚实,有叶脉薄透;有墨绿泛黑,有鹅黄嫩绿……

  这些茶山上种茶的少数民族,他们都来至相同的地方——遥远青藏高原。跟茶树传播途径一样,有着相同的经历——都是翻山越岭沿着东方母亲河澜沧江迁徙。他们如茶叶家族那样在澜沧江沿岸安家落户,繁衍出百般种茶面孔:布朗、僾尼、拉祜、基诺、傣族……

  章朗——寻找千年茶树王

  我要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遭灾害死光;

  我要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你们也会吃光用完。

  就给你们留下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一定要像爱护眼睛那样爱护茶树。——帕哎冷

  这是布朗族的先祖帕哎冷写在经书上的遗训,帕哎冷除了是布朗族的先祖更是布朗史诗中记载的传奇茶祖。是他带领部族栽种茶树,将这片莽莽原始森林变成了望不到边的大茶园。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据《华阳国志》记载,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古濮人早在商周时即已种茶,便开始在澜沧江流域种植茶叶,是迄今最早的种茶民族。

  近几年流行山头普洱茶,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等都是以出产古茶树的寨子来命名。无独有偶这些普洱茶的新贵们都源于西双版纳的布朗山脉,这趟我们寻茶溯源之旅,就从世居这片深山老林中种茶的布朗人开始。西双版纳猛海县西南部的西定乡有一个古老的布朗寨——章朗,据村民讲他们祖先迁徙定居在这里大约有两千多年历史,称这里为「景桑」——祖先曾居住过的地方。在寨子附近的大黑山原始森林中,还生长着一棵1,800多年的野生大茶树,跟村子的历史差不多长远。

  虽然章朗寨距离猛海县城40公里不到,我们一路穿山越岭花了差不多3个小时才到。不是路不好走,而是这段路的风景太好看了。这里终年云雾缭绕,碰巧前晚又下了一场大雨,云海一路伴随左右。沿途是万亩连片的台地茶园,而章朗村就隐身在这片茶园深处。

  到了章朗村,想找个向导去看巴达茶树王。在国内有困难找警察,但在这荒郊野外当然是找村长。章朗村村支书(村长)岩应动家就在布朗族生态博物馆旁边,对!这座靠近缅甸边境的山咔啦小村庄有自己民族博物馆,可见章朗村在布朗族人心目分量。可惜的是村长不在家,更沮丧的是收到消息说那棵巴达山野生茶树王也在2年前仙逝了。原来茶树也是有生命的,不能够长生不老的。不过老话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听说过有3千年不倒的老树,除了西天瑶池那棵三千年才开花结果的蟠桃。这个野生茶树活了1,800年也算得上是半个树仙了。

  千年种茶人

  不知道布朗族所种的茶的源头是不是来源于巴达山那棵野生茶树,但章朗寨的种茶吃茶用茶的习俗也流传过千年。岩支书的儿子告诉我们,「章朗」意为大象冻僵的地方。相传1,400多年以前,佛祖释迦牟尼的两个弟子用大象驮着经书从斯里兰卡来到恩巩跺多山(现章朗佛寺所在地)时,突降冻雨,大象竟被冻僵跪卧不起。俩弟子认为是佛祖的旨意,于是卸下大象托运的佛经,帮村民建盖佛寺。取名「章朗」,以纪念大象驮经书之功。至于甚么时候开始种茶,岩支书的儿子也说不清楚,只听见村里老人说,在他很小很小时候,茶树就比他高了。他们很好奇我为甚么这么执着茶叶的来源?这个东西在布朗人日常生活的在普通不过了,就像汉族人平常吃的稻米一样。

  在这里茶叶不仅是款待宾客的饮料,还是解决温饱的菜肴(可以当成野菜那样放在开水中稍烫片刻,蘸喃咪酱吃;也可以腌制成像泡菜一样的酸茶,拿来做开胃菜)。在日常生活中,布朗族不论是打猎、打仗、耕种、远行或是访亲问友,都要带上晒干了的「腊」(茶)。或者寨子里有甚么活动,比如送小孩当和尚、升佛爷,或娶媳妇、嫁姑娘,寨民就到寨子后面的茶山上采几把茶叶,初制一下然后用芭蕉叶包着和两枝蜡条给人送去,当做一种「请柬」。以前寨子附近漫山遍野都是茶树,公路没修通的时候茶叶运出去的成本太高,村民都懒得去采茶。茶价低的时候,村民把茶树拔了种稻谷。这几年茶叶价格涨得快,村民也从种稻谷、种甘蔗,重新改种茶了。

  想去章朗村

  地址:西双版纳勐海县西定乡,距离县城44公里。

  从昆明驱车前往章朗,一路沿昆明到景洪的高速路先抵达景洪,再转西向勐海方向,再转西定。

  西定离章朗仅4公里。由于路况不一,全程约需8-9个小时。

  沿途景点:景真八角亭、猛海六大古茶山、布朗山、打洛边境风情、西定云海、南糯山等。

  布朗族服饰

  头

  布朗族妇女均挽髻于顶,挽髻处插有「三尾螺」簪,逢喜事盛会,发髻上还别有多角形银牌,髻下系有银链等装饰品。头缠黑色、青色包头巾。

  上身

  为左右两衽的无领窄袖短衫,或黑或白或蓝,紧腰宽摆,双襟在胸前交叉迭合,衣角两边各有一条飘带,以布带代纽系于左侧。下摆、袖口等边沿饰以各色滚条和花边。上衣里面还穿有一件对襟圆领无袖贴身小背心,领口及胸襟处饰以各种彩色花边,胸襟上钉有一排小纽扣,背心多由色彩艳丽的净色布缝制而成。

  下身

  穿双层筒裙,外裙为黑色,膝部以上织有红、黄、黑等彩色横条花纹。膝部以下拼接黑色、蓝色或绿色布,用银腰带系裙。裙脚边镶饰有彩布滚边和花边,可谓五色俱全。

  芒景——寻找布朗族茶祖

  在章朗只是找到布朗族种茶用茶的历史,没有搞清楚他们祖先究竟是甚么时候开始种茶。从岩支书的儿子口中知道章朗寨只是布朗族迁徙途中其中一个驿站,他们先祖帕哎冷最后的定居点是在景迈山芒景寨。据芒景缅寺木塔石碑文记载,景迈茶布朗族茶树种植最早可追溯到公元696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当年景洪傣王曾想用武力驱逐迁徙到芒景山的布朗族,又用南传佛教僧侣来感化布朗族。收效都不大。傣王又与哎冷山巴朗部落「和亲」,把自己的第七个公主南发来嫁给哎冷,并封哎冷为「帕」。「帕」是一种职位,部落长的意思。如今在芒景上寨还有七公主坟、七公主泉、哎冷山巴朗部落等相关遗址,这几年还重修了帕哎冷寺、布朗族风情园等景点。由于这几年景迈山的普洱茶价格高了,在芒景一下子出现了不少以布朗王子或布朗公主注册的茶叶品牌。其实整个布朗族都是帕哎冷的后裔,每一个布朗族人都可以说自己是王子或公主(只是跟直系头人血缘亲疏而已)。至于媒体上炒得很热乎的布朗族最后一位王子苏国文,他的父亲苏里亚是布朗族其中一个部落(巴朗)的末代头人,在民国时的职位是保长。1950年苏里亚参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到北京,受到毛泽东接见就变成代表布朗族代言人了,正确来说苏国文应该是布朗族巴朗部落的最后一位头人儿子。

  布朗族山康节

  每年四月居住在普洱市澜沧县岩冷山附近的布朗族都要举办山康节,该节日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祭茶祖,全寨的村民们敲锣打鼓带着祭祀品来到岩冷山,举行祭茶祖呼茶魂仪式。向千年古茶树顶礼膜拜,祈求茶祖保佑人们幸福吉祥。

  竹木搭建的茶香居

  在云南版纳州几个种茶的少数民族如布朗、傣、僾尼、拉祜和基诺族,无独有偶都仍喜欢住在竹木搭建成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形式的建筑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新唐书.南平僚传》说:「其地多瘴疣,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干栏式建筑主要为防潮而建,西双版纳州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21℃,没有四季的区分。整个地区地形高差变化较大,有山地、高原和平原,由于该地区盛产竹子和木材,许多干栏式住宅都是采用这两种材料建造而成。可以说是版纳州各个种茶少数民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的一种民居。

  由于地处湿热多雨的亚热带地区,每座干栏式建筑都设计为两层空间。上层住人,下层用木、竹柱架空,竹篱笆分成若干小间,用来关牲畜、堆放柴禾、农具等杂物。架空后的房子不仅可以防潮,还可免除野兽侵扰,即使到雨季洪泛期也能安居如常。上层是人们居住的空间,可分为前廊、堂屋、卧室和晒台四部分。

  屋顶

  傣族的竹楼屋顶用竹篾夹住茅草编织的草排覆盖,因此整体重量很轻。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而布朗族或僾尼族的屋顶是用瓦片覆顶。在屋檐的位置还会种上几盆从森林挖到金兰花(一种在热带雨林中生长的兰花)。整个房子的坡度既陡又宽大,从远处看很像古人戴的冠冕,当地的少数民族称之为孔明帽。(孔明是这边少数民族供奉的茶祖)

  卧室

  是全家老小的卧室,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卧室内仅铺厚垫,不用牀架,牀与牀之间略有距离,以黑布帐子相隔。做茶季节来临,就会加牀提供给采茶帮工或各地来茶山收茶的茶商暂住。

  院墙

  以整齐美观的竹、木栅作为院墙。庭院以内可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天然「围墙」,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骨架

  干栏式建筑的构架非常简单,不需要挖地基和砌墙体。把砍好的木头立起来做柱子,架上横梁就基本完成了主体结构。工艺虽简单,但布朗族对建筑材料的选材非常严格。凡供过神的、雷击过的、断了梢的、有藤条缠身的、树上有蜂窝、树脚有蚂蚁堆的树木皆不能做建筑材料。

  顶梁大柱

  整栋建筑最神圣的柱子,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徵,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弄来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这样做会更加坚固。竹楼里的其他柱子还有性别之分,中间较粗大的柱子代表男性,侧面的矮柱子代表着女性。

  堂屋

  二楼内部布局,一般中间设隔墙,将楼室分为内外两间。外间称为堂屋,中央设有火塘,主要用来生火做饭、取暖照明和接待来客之用,有如现代住房的客厅。堂屋设有小窗但作用不大,小窗户主要应付版纳雨季时连续不断的暴雨。

  晒台

  与前廊相接,平时用来晾晒衣物。在茶季是就用来做普洱茶晒青地方。有时候茶菁太多,屋内的火塘应接不暇的时候,茶农就会在晒台另起炉灶炒茶菁。

  木质楼梯

  干栏式建筑的底层一般都不会住人,所以木质的楼梯必不可少。傣族的楼梯一般在前廊附近,而布朗族有后会把楼梯设在房子的中间。

  前廊

  楼室门外的空间有一前(走)廊,一侧搭着登楼木梯供人上下,一侧搭着露天晒台。地板用龙竹剖开压成宽竹板铺垫而成,有空隙通风效果良好。茶季来临的时候要是晒台不够空间晾晒茶叶的话,这个前廊也充当晒台的之用。

  傣族——茶水交融的民族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傣族人是逐水而居的民族,水是傣家人最有代表性符号:热情奔放的泼水少女、身穿筒裙的婀娜女子。她们喝着是澜沧江的水,吃的是自己种出来水稻,就连说出来的话也是柔声细语,有着云南其他少数民族所不具备的温柔。

  水与傣族人的关系就好像茶叶与水。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但一混合彼此都离不开对方,幻化出迷人的味道。长在蛮荒丛林中普洱茶好像跟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傣族也种茶,傣族人也有他们民族茶祖先——召笼法,傣族人也做茶、卖茶,他们种出来的景迈山普洱茶,味道跟傣族姑娘一样似水柔情。

  傣族服饰

  头

  将长发盘结于头顶梳成髻,插上一把月牙梳。特别是出去采茶的时候都要戴上斗笠或帽子,一般都会把头发扎起来或戴上一块花头巾。姑娘们常在头上插上精巧的小梳子,戴上色彩鲜艳的包头巾,有时候采茶时候顺道采上几朵鲜花戴在头上。

  颈

  傣族女孩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造,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上身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妇女一般上身穿鲜艳明亮的衣服,如红色、天蓝色或绯红色紧身内衣,外面套以大襟或对襟的圆领窄袖短衫。这种短衫独具特色,一般没有袖管,紧贴胳膊方便采茶。衣服的腰身又细又短,腰背处有一小部分外露,下摆较宽而大。

  下身

  穿颜色艳丽的筒裙,长及脚面。过去,筒裙上有花条数道,花条的多少,表明所属阶层,规定极其严格,任何人不能违反。要是在节庆时候,她们都会在腰上系一根精致的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

  在傣语里茶叶叫「腊」,据史书记载有傣族开始的时候就有茶叶。在傣族世居之地西双版纳就有不少以「腊」为名的地方,例如版纳州管辖的两个县勐海和勐腊都是跟茶叶有关。勐海县如今有茶城之美誉,而猛腊县名本身就带有茶的意思。

  勐腊县境内有一条河,传说释迦牟尼巡游到此地时,百姓敬献很多茶水。喝不完的茶水倒到河里,这条河从此就叫「南腊」——茶水河。而这条河所在地也改称为「勐腊」。在傣语中勐意为平坝或地区,「腊」意为「茶或茶水」加在一起就是「献茶水之地」。

  这趟寻找普洱茶祖之旅,我们从茶马古道起点易武出发一路沿着南腊河往西走到景迈山。据《澜沧县志》记载,景迈山的千年万亩古茶园是布朗族和傣族先民所种,在景迈山山上除了有布朗族种茶,傣族村寨——景迈大寨的傣族也种茶。西双版纳州的傣族共有30多万,主要居住在海拔较低的坝子以及澜沧江及其支流的两岸。像住在景迈山山上种茶的傣族非常少,也许当年茶只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而不是必需品。当年这一地区势力庞大的傣族自然是盘踞在产米的坝子,而那些荒山野岭自然留给其它少数民族。一路过来验证了我这一推论,我们从景洪出发向西南走,是一片河流纵横的开阔平坝与澜沧江东岸的茂密雨林景观不同。过了勐海县城,就不时可以看到傣族妇女集体在连片的水田上耕作的场景。这一片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坝子勐遮,过了勐遮镇再往前走往普洱市方向就开始上山进入莽莽的原始深林。

  一山两茶祖

  景迈山的千年古茶园除了孕育出布朗族的茶祖帕哎冷外,在景迈山傣族也有他们自己民族的茶祖——召笼法。根据景迈糯干村的傣文资料记载,很久以前在德宏一带居住的一支傣族部落,因为人口增加,部落王子召笼法(傣名)于佛历四三九年(公元前106年)带着一部分人去寻找新的家园。他们沿着澜沧江顺流南下,不久便来到澜沧江以西,便是现在的澜沧县境内。传说当年召笼法当年是在捕猎一只金色的马鹿时候,误打误撞发现了景迈山。他带着大家在此建村立寨安顿了下来了。「景迈」是傣语,「景」的汉语意为城,「迈」汉语意为新,对应了召笼法建立新部落的历史。至于后来召笼法为甚么变成傣族的茶祖?传说这位王子的妻子南应腊生了一场疾病,召笼法到山上寻找药时,发现了茶叶,采摘下来煮给妻子喝。不到几日,妻子的病痊愈了。当时,召笼法不知道这种植物叫甚么名字,但认为有药到病除的效用,就把它称为「腊」。「腊」在傣语中就是除掉或弃掉的意思。后来,傣族就把茶称做「腊」。至于发现「腊」的召笼法,就被在景迈山上的傣族茶农奉为茶祖。

  用茶叶「赕佛」

  在景迈山傣族与普洱茶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情结,在傣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生养婚娶、饮食起居、占卜禁忌、丧葬祭祀、信仰崇拜,都离不开普洱茶。据傣族贝叶经《游世绿叶经》记述,佛祖传授当地的傣族人民吃「烤茶」和「茶水泡饭」。茶水泡饭在傣语叫「毫梭腊」,它是傣语「跟妹谈心」的谐音。在景洪市有个景讷乡,那里傣族少女要是喜欢一个小伙子后,就送一碗茶水泡饭给他吃。小伙子如果愿意,就吃她所送的茶水泡饭,然后就可以直接「泡」她了。不知道汉族人口中经常提到的「泡妞」是不是也是源于这个古老传说。

  西双版纳傣族、布朗族普遍都信奉小乘佛教,每年所采收的第一批春茶,都要拿到村寨里缅寺进行「赕佛」活动。笔者到景迈山大寨的时候刚好是第一波春茶开采的时间,村民们把昨天晒好的毛茶用竹篮装着带到缅寺赕佛。那天清晨很早,我因为要拍大寨村的云海和日出,起个大早。沿着村中小路走已经看见不少茶农在炒茶,看他全身湿透的架势应该是通宵加工。只见各家各户的都有人提着竹篮走向缅寺,同行的卓老师提醒我今天是今年第一波春茶赕佛的好日子。茶农会把新采的茶叶送到寺庙,敬奉给佛爷。让佛爷为他们家的茶树、茶叶祈福颂经,并祈求今年的茶叶丰收、风调雨顺。春茶赕佛后,就代表着今年茶季开锣。茶农吃香喝辣都要看今年茶叶收成,以前景迈山的茶叶不值钱的时候,村民也是用茶叶来赕佛,如今茶叶占了差不多大半收入,村民茶树和老天爷更加敬畏了。从春茶赕佛中凝重的仪式感就可以看出来。

  看完茶农的赕佛仪式,卓老师带我前往景迈山上的传说中千年古茶园。还以为要爬很远才到,原来就集中在景迈大寨的后山上。以前到茶山是没有路,茶农在茶山斜坡上行走如履平地。到后来有拉着马来收茶的人,就用石头铺了山道,也就是后期人们口中的茶马古道。接着来旅游者和普洱茶发烧友来了,山上开辟出更大的弹石路,让普通的轿车都可以开到古茶园的核心区——大坪掌。大部分来景迈山参观古茶园,一般会在大坪掌的景观给震撼住。古老的茶树与原始森林交错丛生,虽历尽沧桑,却生机犹盛。每棵树都长着两层楼那么高,要是碰巧有茶农在采茶的那视觉冲击力更大。这里采茶都是要像猴子那样爬上树上采,完全颠覆你对茶树、茶叶盒采茶人的认知。在我们的感知中茶园应该是一整片连着一整片,采茶姑娘很温柔尔雅的站在茶树边,轻轻摘采。哪里像这样完全像猴子一样钻进蛮荒野林,还要手脚并用爬上树采茶。再加上大坪掌这一片古茶园,生长着有很多很粗壮的大树,衬托出整个古茶园古意黯然。还有不少大树横躺在茶林里面,朽木身上长满了菌类和苔藓。卓老师告诉我,这些倒伏的古树,是历史上一次大的霜冻造成的,也有好几十年了。

  古茶树在这片原始森林里恣意地生长,景迈山独特的地理山貌,造就了景迈古树茶拥有蜂蜜香和兰花香的普洱茶。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景迈山茶都具备这种特质,茶山上每一棵树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就像人的性格一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茶跟人一样,不同的山头种出来的茶的滋味都不一样。例如傣族景迈大寨和布朗族芒景寨两个产区,虽然隔得不是太远,因为受到的日照不同,大寨茶的香味会更浓一些,而芒景的茶相对苦涩味比较重一些。

  附文

  当红茶跟普洱古树相遇

  从香港飞西双版纳机场,开车绕山近三个小时,终于到了景迈山。朦胧的烟雾弥漫在茶马古道的山脉间,分不清哪里是山,哪里是树。只闻到混和着泥土的青草香味。我们住在景迈山上的布朗公主山庄里,恍若世外桃园与世隔绝。山庄内住着一户金氏布朗家族,那里有一位温文莞尔的金公主,人们都叫她作公主。他们是云南少数民族布朗族的后人,金公主的爷爷是布朗族最后一位土司头人,她的奶奶年轻时曾经是景迈村里最美的一位傣族美女,至今近90高龄,依然耳聪目明,和蔼可亲。

  布朗公主家族传奇

  金公主应我们的要求,换上布朗公主的服装,泡上一壶布朗公主茶,和我们娓娓道起她家族传故事。「在我们的眼里,茶叶是有生命的。即使茶叶不好卖,我们也不会把茶树砍掉。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它。」生长于云南景迈芒景的布朗族金公主,对茶叶有种近乎宗教似的执着与热爱。金爸爸在景迈山无电无车的年代,注册了七公主的商标和名称。后来,又在同族人排挤压迫的艰难情形下,金氏公主两姊妹创办了布朗公主茶厂,姐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主理内务。妹妹性格活泼可爱,主要对外。她们双剑合璧,使得他们的七公主茶享誉茶界。他们家的大黄狗趴在边上,也忠实地倾听着,犹如置身在神圣又神秘的茶魂国度里。

  古树红茶忆往事

  泡着我们委托金公主他们用景迈山百年古茶树做的红茶,那方块形肥厚重实的古树红茶,叶片在沸水中渐渐舒展开来。嫋嫋的茶烟散发着千年古茶的气韵,彷佛听到高山流水下的淙淙音律。看到了葱郁的千年古茶园里,布朗族、拉祜族、彝族、傣族等多民族的茶娘们一起穿梭在茶丛中,唱着山歌,采着古茶的万种风情。闻到了那里淳朴自然的味道,没有汽车污染的阳光、空气和泥土的清香。当甜醇的茶香穿越千百年时光的隧道,来到我们的舌尖,向我们诉说着人茶合一的眷恋之情。一杯茶,一个人,茶在口中,人在草木中,所有的听觉、嗅觉和味觉都为之折服,好像置身于那一片人间净土,那里群山环抱,草木迭翠,屋树相邻。

  夜晚的大雨哗哗地冲刷在瓦片上,敲打出和谐静谧的夜曲,这声音听起来好温暖,好舒服,让我一下又回到了童年住在城墙巷的老房子,雨水敲打在高高低低的瓦片上,外面下着大雨,我们忙着在屋内用各种水桶和脸盆来接着屋顶漏下的小雨。还有,景迈山里夜半嘹亮的鸡鸣声和狗吠狗的声音,都把我们各自带回慢生活的回忆,在他乡茶马古道的梦里寻寻觅觅。

  陈安妮·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