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拍喀纳斯双湖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喀纳斯,双湖
  • 发布时间:2015-05-08 15:17

  编者按:有这么一位摄影发烧友,因在一本外文杂志看见一张湖泊初雪照片,被其优美意境吸引,觉得新疆喀纳斯风景区也应有这样的美景,于是几年间在深秋初冬及盛夏时节,不畏艰辛,三访隐藏在喀纳斯深处的双湖,务要把她最美的景色拍下来,也就有了这组漂亮的图片,以饕读者眼福。

  2009年8月,一本外文摄影画册里有幅湖泊初雪的图片吸引着我的目光,在光线的映照下,未被封冻的湖水显得深邃黝黑,与环湖的雪松纷呈着静谧素雅之美。不难看出,画面中的地理环境,与新疆阿尔泰山脉中的喀纳斯双湖有点类似,这使我萌发拍摄双湖初雪的念头。

  但是,在夏季拍摄双湖是一件极为不易的旅行,不论从那仁草原或喀纳斯湖三道湾出发,想走近双湖的理想拍摄位置,所需的摄影器材和生活物资必须依靠马队运输才能完成。这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拍摄计划。因为每届十月初,喀纳斯湖周边护林站的工作人员为避免大雪封山,便牵马回撤,所有的游船也要卸掉发动机,上岸过冬。

  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这个异想天开的拍摄计划呈送给喀纳斯景区管委会,没想到得到管委会康剑主任的大力支持,为了这项计划的顺利实施,从游船运输到马匹的调配,从行走路线到安全保障,管委会都做了周密的安排。

  根据历年气象资料表明,喀纳斯景区深秋初雪大概在10月6日前后。

  喀纳斯双湖在哪儿?

  喀纳斯双湖,亦称姊妹湖,位于新疆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隶属喀纳斯景区的缓冲区域。她毗邻东西走向的喀纳斯湖与那仁草原,深藏于冰川「U」型谷地带的密林深处,是冰川运动形成的堰塞湖。两个湖的总长度为1,200米,湖面积约1.4平方公里,从双湖护林站起算,距喀纳斯湖三道湾码头1公里,距那仁草原12公里。

  第一拍(14天)

  2009年9月30日,我与影友李学亮备好各种画幅的摄影器材,帐篷卧具、锅碗瓢勺和一周内所需的食品和蔬菜,塞了满满一车。早晨8时,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13个小时的奔波,于当日傍晚抵达喀纳斯景区。翌日,我们把所有的物资器材换装在管委会的皮卡车上,急速驶向喀纳斯湖一道湾码头装船,同行的还有双湖护林站站长哈萨克族的库尔曼别克。顷刻间,游船在浪花地簇拥下,径直驶向湖的西岸,不到半小时,游船已靠近三道湾码头。岸上一处相对平缓的草丛里,几位哈萨克族护林员和备好的6匹骏马早已等候在那里。在库尔曼别克站长的召唤下,我们的器材和物资很快被护林员捆绑在马背上,随后弃船,上马扬鞭,钻进茂密的原始森林,跌跌撞撞在草泽泥泞的牧道上行走大约2公里就钻出这片森林,随之而来的是山前坡地上一片开阔的草原进入我的视野,大面积枯黄的草丛在秋风中飘曳,隐隐约约也能见到几棵躲在小溪旁的草本植物还残留着绿色的生机。杂草里零星分布着十几间用圆木搭建的木屋,环顾四周,不见村民踪影,倒觉得已步入寒秋的凄凉。紧随我身后的木拉提汗告诉我:这个地方叫土别克村,共有9户蒙古族,绕过去就是双湖的湖头了。

  接下来,近12公里的路程几乎都是穿梭在密林深处,林中溪流纵横,举步维艰。前方一棵直径足有1.5米粗的西伯利亚红松横卧在泥道上,挡住马队的去路,整个马队驻足在这棵大树前寸步难行,迫使木拉提汗下马,抽出一把斧头,在横卧大树右侧杂乱的荆棘中,硬是砍出一条马队可以通过的空隙。我们沿着湖岸向西又行走了3个小时,西下的太阳已经跌落山谷。渡过一条湍急的河流,在潺潺流水声中,渐渐走近双湖护林站。

  双湖护林站,坐落在湖头西岸开阔的草原上,同样也是用圆木搭建供护林员就寝。天色临近傍晚,库尔曼别克站长邀请我俩进屋吃汤饭,两碗热乎乎的汤饭下肚后,驱走一路骑在马上秋风瑟瑟、留在体内的寒气。护林员又专门为我俩腾出两张空床,今夜要宿营在护林站,明天一早骑马上山。

  10月2日早晨10时,吃过早饭,护林员绑好驮袋,我们沿着羊肠小径盘旋而上,经过2小时的行走,终于登上靠近双湖一侧的山顶上,我们选择一处林木环抱的平台驻足扎营。从这里俯瞰,山下的双湖和喀纳斯湖一览无遗,拍摄角度也非常理想,护林员为我们卸下摄影器材和生活物资,协助我们扎好帐篷,不一会儿,一个集拍摄、宿营的幽雅环境就建成了,护林员抱来干柴点火烧水,大家围坐在石头桌旁喝着奶茶。喝过奶茶,库尔曼别克站长要率领护林员们骑马下山回到护林站去,临行前,给我俩交代,每天早晨他们在山下喊一嗓子,我们听到后也喊一嗓子,他们就放心了。我明白他们此举的意图。

  护林员走后,我和李学亮不约而同抬头仰视湛蓝的天空,无一丝白云,短时间内没有变天的意思,就等10月6日前后的初雪了。

  下午6时过后,残阳渲染着近景中的秋叶和远景的雪岭云杉,我屏住呼吸,在取景器里撷取一帧帧美不胜收的秋景画面,我俩一句话都不说,只有交替不断的快门声打破着寂静的营地。

  翌日清晨,支好相机,在晨曦中等待拍摄时机,忽听山下有人拖着长音连续吼叫,我站在相机旁,双手捂嘴也发出两声长吼,山下的叫声戛然而止。看来,护林员们已听到我的回音。

  一周过后,依然晴空万里

  一周的时光悄然过去,天色依然停顿在晴空万里中,湛蓝的天空丝毫没有变天的徵兆,只是凉意的秋风过后,大部分的秋叶飘零林间,和一周前的景色截然不同,我俩除了按两下快门外,就是重复着吃饭、说话、睡觉,在机械般的生活模式中煎熬着每一天。由于临行匆忙,连本能读的刊物都没带来。几天里,我们把该讲的话似乎都已说尽,带来的咖啡也喝光了,每天只能分两包板蓝根冲剂调整味蕾。继续这样下去,人会呆傻的,我开始有意识的找事干。每日早饭过后,把被褥搭在枯树枝上晾晒;一天两次下山去挑水,顺便也可以梳洗一下及洗涤衣服。又过了3天,觉得老天爷真是在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喀纳斯湖景区的气候在历年同期至少已迎来两场雪,今年格外反常,令我们在多日的等待中焦躁不安,带来的食品所剩无几,木拉提汗从山下护林站徒步走来看望我俩,还带了几个馒头,让我吃得好开心。木拉提汗说:「你们不回去,我们也不能走。」

  10月10日中午,库尔曼别克站长骑着一匹马,手里还牵着两匹马来到我们宿营地笑着对我们说:「康剑主任来看你们了,在护林站做好饭等你们呢。」听到这个消息,我俩非常激动,颇感救命恩人的到来,快速上马紧随站长走进护林站的木屋,与康主任见面,感觉说话迟钝,可能是十几天来说话少的缘故。

  在护林站木屋里,我们狼吞虎咽,各自一大盘拌面下肚后,才打开话匣子述说近10天来一幕幕叫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带上康主任为我们备好的新鲜羊肉、蔬菜等食品,我们骑上马又回到宿营地,决心死等这场雪的到来。

  终于等到久违的初雪

  又迎来新的一天。下午7时,两顶帐篷被西北风吹得「哗啦」「哗啦」作响,天空接二连三飘移着云朵,西下的太阳还未落进山谷,就觉冷风飕飕,我感觉即将变天。果然,天色转黑,乌云密布,终于迎来淅淅沥沥的小雨。

  深夜,雨点变成雪粒,掉在帐篷上发出「沙沙」的响声,只是不到2小时就已停止。钻出帐篷借助手电筒光源,地面上积存雪粒最多只有两指厚,看到眼前的场景,只有唉声叹气,太阳刚钻出山巅,仅有的一点残雪也须臾即逝。好在受温度的变化,湖面云雾飘渺,总算按了几下快门,安慰一下失落的心情。

  14日傍晚,气温骤降,天空出现了月晕现象,不一会儿,狂风四起,根据经验,连日来期盼的雪天就要显灵了。晚上10点,雨越下越大,雨水中夹杂着雪粒倾泻而下。凌晨3点,地面上的积雪足有10公分厚,这一夜我俩兴奋得谁都没有合眼,两顶帐篷交替响起拉链开启的声音,帐篷都已被厚厚的积雪压得变形。天还未亮,我俩离开帐篷,在瑟瑟的寒风中快速备好了所有的摄影器材,准备「开战」。最终,老天爷还是眷顾着两位虔诚的摄影人,双湖披上银装,山岚随风飘移,完全是我们预想的效果展示在眼前。太阳还未露面,我们的快门声就「咔嚓、咔嚓」连续不断地响起,一直拍到木拉提汗和另外两位护林员牵着马队走来还未收场。「拍得好吧,我们该回家了,一个夏天,都没见到妻子和女儿了,我们在这里等你们半个月了。」

  傍晚,回到喀纳斯管委会办公室门口,在那里迎候我们的康剑主任和几位中层干部齐声说:「你们不回来,搞得我们都不能回家。」在一片喧笑中,我们圆满结束了这第一次拍摄双湖之旅。

  第二拍(三天)

  2013年7月2日,在几位影友的相邀下,经过5小时艰难跋涉,我又一次来到密林深处的双湖护林站。护林站木屋被簇拥的金莲花环抱其中,金莲花周边又被红、紫、蓝的鲜花包围,构成一个个姹紫嫣红的花环。在护林站木屋里,每人就着油泼辣子面咽下两个馒头后,便急匆匆上马,朝着山巅攀行。沿途漫山遍野的鲜花争奇斗艳,不同高度绽放着五颜六色的野生花卉,让每位骑在骏马身上的影友体验着「马过蹄香」的神来之笔。放远眺望,群山葱翠,近处芳草萋萋,这和2009年10月拍摄双湖初雪完全有不同的感受。马队依旧驻足在上次宿营地同样的位置上,大家忙着搭建锅灶,撑起帐篷,整理摄影器材。

  突见彩虹影友手忙脚乱

  下午7时,大家刚吃完汤挂面,天色被乌云笼罩,宿营地在暮色中过早显得漆黑,绵绵细雨淅沥,随之落在地上,有着野外丰富经验的孙吉舟仰头看看天空说:「这种雨一会儿就停了。」大家钻进各自的帐篷躲雨,不到十分钟,掉在帐篷上的雨点果然停止。紧接着,孙吉舟在帐篷外大喊一声:「彩虹出来了!」所有的帐篷拉链在同一时间发出拉开的响声,只见有穿短裤的,有穿睡衣的,同时涌向拍摄点。这突如其来的景观,让毫无准备的影友们乱作一团。两道彩虹横一头直插湖里,另一头横跨山中葱郁的森林中,彩虹景观只延续了不到10分钟,便即消失,真没想到,刚驻脚,大家就捕捉到了意想不到的壮美景色,影友们相互观赏屏幕中拍摄的成果。

  清晨,层林叠翠,湖面如镜,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岭倒映湖中,灿烂的侧逆光把近景的林木透射的葱郁剔透。随之而来的朵朵白云也叠印在湖面,好像排好队伍的莲花在湖面上由西向东游弋。

  影友们情不自禁赞叹着双湖不断变化、赏心悦目的景色,3日来捕捉不计其数的盛夏美景,并一再要求,十月初还要来拍摄双湖初雪。

  拍摄结束,我们没有按原路返回,径直朝那仁草原方向奔走,路面情况比三道湾至双湖的路要好的多,马队也比从三道湾来时的步伐明显加快,4个小时后,回到鲜花盛开的那仁草原。

  第三拍(三天)

  10月1日,利用国庆大假,我们一行六人从那仁草原骑马出发,又一次奔向双湖山巅那块熟悉的宿营地,再次拍摄双湖初雪的景色。

  这趟旅行算是三进双湖准备最充分的一次,带足了食品,从羊肉到鸡蛋;从大米到面粉,还有青椒、蕃茄、土豆各种蔬菜及油、盐、酱、醋等调味料,就连煤气罐也用马驮到宿营地。我们打算「常驻」,就等待双湖下雪。

  我的任务是为影友们做好后勤服务,当然,野外烹饪饭菜是我的拿手好戏。到了营地,把宰好的新鲜羊肉分块挂在铁丝上,用刀把肉划开,涂抹点盐,这样做可以风吹防腐。

  白天,大家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孙吉舟徒步下山采摘了足有2公斤水葱,这是一种生长在沼泽地里的野葱,是包饺子难得的食材,只是天气寒冷,和好面团难以擀成饺子皮,孙吉舟把面团放进塑胶袋中,然后揣在衣服里,利用体内温度醒面,这种办法果真有效,在双湖山巅能吃上一顿饺子算是奢侈的佳肴。

  第二天,晚饭还没吃到嘴里,天气就变了脸,带着寒意的秋风过后,淅沥的雨点扑面而来,大家分头忙于整理锅灶和洒落在地上的蔬菜和个人的摄影器材。为了庆贺双湖初雪的到来,有人提议,在雨中树荫下畅饮,落叶松下,把面板搭在石头上当饭桌,撕开两包四川开胃泡菜,酒水还没斟满,穿过树叶的雨点就掉落在盛酒的纸杯里,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喝着雨水酒,谈论着摄影的技法、拍摄理念,好像在召开摄影研讨会。直到晚上12点意犹未尽,雨越下越大,大家只好各自钻进帐篷。

  半夜下雪影友赶紧起来半夜3点,不知谁钻出帐篷大喊一声:「下雪了!」天还没亮,穿衣的响声四起,看来都想抢占有利地形。

  我没有选择地形忙于去拍摄,而是拍掉落在炊具上厚厚的积雪,点着燃气灶,把带来的鸡蛋煮成茶叶蛋,随后开始为大家做早餐。

  太阳渐渐钻出山峦,温度稍有回升,湖面上的雾霭蠢蠢而动,一时间,云海苍茫,湖面升腾的晨雾就像沸点达到极致的一锅开水,弥漫在山谷森林。所有的摄影人,所有支好的每台相机,彷佛悬浮在腾云驾雾中,大家尽情地拍着、说着、笑着……直到耀眼地太阳快爬上头顶,快门声才算停止。大家一边吃早饭,一边风趣地对我说:「你俩在这里等了半个月,我们两天就拍到了初雪,还是老天爷照顾我们。」

  即兴之余,有人要求喝壶茶再走,可带来的几包金骏眉茶叶怎么都找不见,我笑着说:「都煮茶叶蛋了。」气温开始回升,树上融化的积雪掺杂着水滴落在地上,护林员们牵着马匹来到宿营地,大家在恋恋不舍中开始返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