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打劫为什么有效?
- 来源:新楼市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商业,营销,跨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1 12:21
前短时间,和几个地产老江湖聊某商业项目,这是一个在重庆开业还不到半年,但人气已经相当不错的地方。这样说吧,到了晚上,新修的停车库已经基本找不到合适的位置。
究其原因,大家得出了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结论,比如口岸的确不错,比如这个区域的消费力的确强……
这时,也有一个朋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这个项目之所以能够快速引爆市场,关键是这里的商家都是些外行。
比如,他自己开了一家咖啡店,之前,他根本就没做过,也不懂咖啡;比如,这里有一家生意不错的料理店,这里的老板,也不过是家里曾经做过黄腊丁餐馆生意;比如,这里有一家酒馆,弄得全城皆知,老板以前是做广告的,根本没有商业经营的经验;比如……
“他们是一群疯子,希望玩到自己爽,而且与众不同。当然,最根本的,他们也会充分考虑到客户体验。”说这话的,是一家现象级原创咖啡店的老板。
我和旁边的兄弟相视一笑,基本上同时蹦出四个字“跨界打劫”,因为跨界,所以陌生,所以没有常识,也就没有了局限,也就可能会产生更深刻的差异化。
这个商业项目招商方面,传统老字号的商家还真是不多,基本都是些新生力量。居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把同样的东西做到更好是管理,但选择另外的赛道就是战略。
想起了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所说,做好一个设计,先要对你想设计的东西陌生化,陌生化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想来,意同。
原来“跨界打劫”,还真有这样的事,就在你我身边,而且相当厉害!
周末有个创客小镇活动,本来想分享一下这个话题,因为其他城市的合作伙伴来了,没能成行。写了一个小条子,希望老吴传达,内容如下:1.战略思维依然有效;2.“跨界打劫”让差异化更深刻;3.非社群不营销。
要把观点写得太深,好象能力有限。“跨界打劫”,就如微信VS电信,就如特斯拉VS传统汽车,应该算最容易懂的案例吧。
周末,也看了一个服务项目的样板房。老板以前是做园林的,喜欢文化,追求创新,做的方式也和我们一般人理解的不同。
我笑谈“样板房也开始‘跨界打劫’了!”其实这样做,还真的就差异化了。
作为一个老爱研究营销战略的人,把“跨界打劫”的新思维装到旧瓶里面,也是很容易理解的。那就是“跨界打劫”是更加深刻的差异化,而这种差异化推动着新品类的形成,领导者就是那个开创品类并主导品类的人。
用一句最近火到爆的李善友教授语录来结个尾:“原有体系之内的是知识,体系边界之外的是见识。”很多时候见识比知识更重要。
文/沈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