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产业园遇上“互联网+”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文化产业园,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15-07-24 09:11

  近期,北京某文化产业园的张总参加了一个会议,会议聚集了诸如经济学家厉以宁、导演徐克等各路大咖。他们讨论的内容之一就是“互联网+”以及加什么?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今,很多行业都在探讨“互联网+”,这个话题也不断被张总的同行所提及。这些文化产业园运营者在“互联网+”下跃跃欲试,但是这一风口却没那么容易借力。

  园区的困惑

  赵泓博近期的日子很不好过,作为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简称“兰州产业园”)运营部的工作人员,他在园区进一步融合互联网的过程中犯了难。此前,兰州产业园自上而下一直忙着门面出租。如今,园区门店都已经出租,但是很少有客户走进园区和门店,门店的经营并不是很好。

  2015年,园区准备加大借助互联网进行推广的力度,但是什么样的方式比较立竿见影和有效,可难住了赵泓博。

  此前,兰州产业园主要通过新媒体如微信和微博进行传播,推广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赵泓博还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园区和互联网融合的方式比较单一,新媒体推广的内容没有明确方向和主题,推广的方式不具有创意。在诸多问题下,赵泓博还没有找到出路。山西平遥九韵文化产业园市场部的王宝欣近来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互联网,他同样也没有找到解决之道。

  很多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者意识到了“互联网+”对于园区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传统文化产业园融合互联网并非那么容易。

  我国各地分布着数千乃至上万个文化产业园。很多园区是自上而下由领导拍板建立的。这些由同类企业集聚或者上下游企业集聚的园区,其集聚效应并没有形成。它们只有“硬件”,没有“软件”,即便给予入驻企业免租金、税收返还等扶持和优惠政策,真正扶持出有广阔前景的项目和企业的目的却没有达到。此外,文化产业园还面临着招商的恶性竞争,房地产化严重(七成以上的园区靠房租挣钱),难以为继而导致歇业、亏损、空心化和同质化等诸多问题。

  文化产业园数量多,不同园区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所以它们在借助互联网的时候也有很大难度和很多困惑。“甚至有些卖场式的园区并不适合拥抱互联网。”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说道。尽管有难度,尽管大多数园区还在困惑,但是借助互联网促进发展却是势在必行。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到这一阶段,需要从‘互联网+’的高度进行前瞻性思考。‘互联网+’对于园区品牌传播、入驻企业产品销售以及全产业链运营等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说道。道理人尽皆知,却并无一条人尽皆知的明路。

  互联网的整合平台

  北京文化创新工场园区在一栋楼里,每一层都有一名管家。这个管家可不是影视剧中常出现的为主人准备早餐,送孩子上学,总说“MayIhelpyousir”的英国绅士,而是一群懂企业经营、了解企业管理的年轻人。他们的工作是为各楼层企业提供“贴身”的管家式服务,每天都把本楼层的所有公司走访一遍,了解这些企业的需求和发展动向,比如新产品上线、人力需求、融资需求等。这些管家成为北京文化创新工场及时了解企业需求的敏感“触角”。基于对入驻企业日复一日的深入了解,北京文化创新工场逐步在“互联网+”的模式上另辟蹊径。

  北京文化创新工场自2013年夏天成立以来,就一直在借助互联网运营。北京文化创新工场企划部主管齐婉透露,公司目前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如何研发互联网产品为园区企业做好服务。

  “管家收集到的各种用户需求以及我们对于企业的了解推动了‘管家式服务’。”齐婉说道。北京文化创新工场对自己的定位是专业的文化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运营商,公司官网则是这个平台的线上体现。官网左侧是企业贴身管家式服务平台,服务内容包括生活服务、资本对接服务、管理全要素服务、政策法律服务、网络营销服务。比如,哪家企业有融资需求,可以在官网“资本对接服务”中点击“融资”,通过表单递交详细的融资需求,工场的管家第一时间收到申请后,会立刻与金融事业部联络进行上门服务。

  北京文化创新工场官网目前只是实现了简单的服务对接,比如企业订饮用水、预约会议室这类日常需求。未来,北京文化创新工场将对官网进行升级,打造互联网平台,把线下实体产业园空间租赁、文化金融超市资本对接以及各项管家式服务都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在我们的设计和构想中,这个平台将增加电子商务板块,开通直接线上交易功能;园区招商时,企业看中某办公空间,可在网上先支付预付金;增加社区和论坛板块,提升园内沟通效率;等等。”齐婉兴奋地描绘着这一互联网平台。

  在园区融合互联网的工作中,齐婉积攒了一定经验。她这样理解互联网与文化园区的关系:互联网产品是砖块,互联网思维是水泥,实体产业园则是钢筋。只有这三种事物融洽地融合为一体时,大厦才真正地出现,互联网才能真正助力产业园。“目前,我们还是处于搬砖头、砌水泥、铸钢筋的阶段,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深圳市创意投资集团(简称“深创投集团”)也正在搬砖、和水泥,他们希望能建成一个国际化的“房子”。深创投集团投资和运营了深圳F518时尚创意园,创意园的100多家企业多数为小微企业。深创投集团在运营园区的8年中摸清了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需求。

  深创投集团项目总监付杰贝说:“我们发现小微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帮助和扶持,比如资金、管理和市场等,因此我们打算打造创意101创业平台(简称“101平台”)线上孵化器以帮助更多的初创者。那么,我们在线上和线下都拥有了孵化器。”

  这一线上孵化器将在5月18日全面上线,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空间、人才招聘、投融资、政策申报、品牌宣传、资源整合等服务。园区的入驻企业可以申请线上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小微企业都可以申请。以人才服务为例,101平台与国内多家招聘网站达成合作意向,购买招聘网站的简历发布套餐。小微企业只要花101元就可以获得101份以上的简历。同时,101平台还将与文创垂直的培训企业合作,帮助101平台进行人才评测,并对人才进行推荐入职。

  “这将大大提高企业招聘到合适人才的几率。此外,这一平台还是国际孵化器。”付杰贝说道。借助互联网,它能把国外优秀的文创企业及创意项目引进创意101国际孵化中心,协助其在深圳的市场化运作;把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创业者引进深圳;把深圳的文创企业和项目输出到国外,协助其开拓海外市场,同时通过孵化器渠道,将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输出到国外。

  “互联网+”的三个版本

  李翔从浙江嘉兴来到北京的某大型产业地产集团才短短几个月。对于北京,他还没那么熟悉,而提到文化产业园却滔滔不绝。在文化产业园的运营和发展上,他有多年的经验,同时又非常务实。2010年,他在推动文化产业园互联网大联盟想法的时候就和付杰贝相识。当时,他还是浙江嘉兴江南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常务副总。他在推动这一想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这个大联盟其实是一个由全国各地园区为股东,园区企业为会员组成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平台。对于园区来说,这个平台意味着在全国有更多的展示窗口。比如,园区A成为股东之后,那么其他股东园区可以为园区A提供展示窗口。每一个窗口都成为园区A业务的拓展点和发散点,提高了园区A在其他地方找到业务合作的几率。对于会员企业来说,这一平台为会员提供信息交互服务,这些信息包含公益信息、项目信息、招标信息和需求信息。比如,上海会员企业A需要策划和宣传服务,费用为数百万元。那么,它将这一信息发布到这个平台上,会员都会看到这一信息。当会员企业B和C等希望接下这个业务时,需要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网上竞标。竞标成功后,这个平台会适当收取佣金等。

  李翔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寻找愿意合作的园区。这种模式被很多园区认可,他和6个园区达成了相关合作意向。但是,这一模式由于诸多原因并没有成型。“平台需要基础研发投入和平台框架投入等,这是一笔巨大的费用。由于没有人挑头来做这个平台,也没有政府机构主导,更没有大量投资人加入,所以这个平台很难顺利开展进行。”李翔说道。

  在推动文化产业园融合互联网的实践中,李翔也越来越明晰了文化产业园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所以他将“文化产业园+互联网”分为三个版本。1.0版本为文化产业园对互联网进行基础的功能应用,比如借助互联网的手段进行宣传、招聘等;2.0版本为园区应该和其他园区打造更大的信息交互平台,把招商的需求、企业落地需求、政府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通过这一平台进行转化,每一方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3.0版本为园区是以主导方向为核心,又借助互联网理念实现跨界融合的开放性产业社区。

  观念和版权保护成难点

  在实践中,李翔发现园区在借助互联网运营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和难题。“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让企业信任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借助互联网发展的目的是给入驻企业带来实惠,带来更多的业务和收入来源。”但是,园区里面的一些企业并不认为互联网可以给他们带来便利,更多带来的可能是伤害。比如,园区设计师担心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互联网上之后,其版权就不能得到保护;企业担心把需求信息放到互联网上之后,如果被竞争对手得知,那么很可能就没有市场空间了。

  “即便版权和关键信息的保护可以通过技术得到解决,但还会存在一个难题,就是观念。文化产业园会以开放的态度拥抱互联网,但是园区里面的企业是否也愿意这样做呢?”李翔说。

  陈少峰补充道:“对于一些传统产业园来说,在借助互联网时也要谨慎,避免既没有产生实际效果,又导致产生双重成本的情况发生。”

  无论是虚拟文化创新工场、创意101创业平台,还是文化产业园的互联网大联盟,尽管其立足点不一样,但是都不约而同地借助互联网搭建一个资源整合平台。这个平台具有信息交互服务,让需求和供给双方在这一平台进行对接。而对于一些目前还在探讨和设计,还未找到融合模式的文化产业园来说,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资源整合平台或许值得借鉴甚至参与。每一个文化产业园和互联网的结合方式都是独特的,都是在不断摸索中产生的。二者在对接的过程中应不断创新,不断创造新的模式,这才有可能促进文化产业园的发展。

  毕竟,“互联网+”的时代刚刚开启,很多园区或许可以借助这一风口平稳起飞,从文化产业园的2.0版本飞向3.0版本。

  采访、文/本刊记者 黄楠 编辑/永焱 图片提供/北京文化创新工场、F518时尚创意园、江南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