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辗转难眠 或病在心理

  老年人失眠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医院门诊经常可以见到因失眠而就诊的老年人。但是,老年人失眠的问题必须要引起重视,不能误认为这是正常现象而置之不理。因为,长期失眠不仅可能昭示着身患某种疾病,还可能是心理疾病的信号,而后者的心理辅导和药物调节,和一般的睡眠治疗是不同的。长期失眠会导致老年人整日忧心忡忡、精神压抑,甚至会引发精神疾病。下面的个案,能有助您了解失眠背后的因素,及时求助心理医生对症下药。

  你属于哪种心理失眠症?

  病例1:张老伯,刚退休

  张老伯最近刚退休,感觉比工作时更有压力。因为上班时工作繁忙很少做家务,也没有什么业余兴趣,现在闲在家里觉得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觉得自己在家就是个多余人,看不到生活前景在哪里。近两个星期,他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睡着。他劝自己看开点,但自我调节似乎并不起作用。

  病例2:李婆婆,老伴过世

  今年初,李婆婆的老伴过世了,她经常躺在床上一遍遍回想过去。慢慢的她开始通宵失眠,即使睡着了也很早就醒来。

  病例3:关阿姨,照顾孙子

  关阿姨今年添了个小孙子,因为晚上老是要起夜照顾孩子,就靠喝茶提起精神。时间长了,她想睡也睡不着,于是又开始吃安眠药。现在,没有安眠药,她没法睡觉。

  如何判断心理性失眠病?

  如何判断失眠是不是其他心理病症引起的呢?一个简易的观察方法是,在压力较小的时候,看看焦虑和悲观的情绪,是不是仍然影响自己。如果有这种迹象,最好向医生咨询,说明更详细的情况。因为像抑郁和焦虑这样的心理疾病,药物和心理咨询都需要。像李婆婆一类的情况,已经不是单纯的失眠,还有强迫回忆和抑郁的倾向。

  轻度失眠:先排解情绪困扰

  分析:实际上,老年人失眠多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容易产生悲观情绪,遇到不满意的事容易伤感;过于操心子孙的事,又力不从心,也会波及情绪;有的人身体出现某些异样的感觉,便猜疑是不是患了什么疾病,或听到别人患了什么病,自己也怀疑有了什么病,等等。老年人的这些思想波动都带有忧虑的色彩,致使晚上心情不得平静,难以人睡。同样,遇到高兴的事,情绪过于兴奋,也会影响睡眠。

  对患心理性失眠的老年人,医生和家属要注意做好心理安慰工作,尽量让他们生活得愉快、舒心,减少不良的心理因素干扰。老年人自身也要学会自我调理情绪,发挥内因的作用。主要是:对事要保持平淡的心态,防止过忧过喜,避免情绪异常波动;平时多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和体育锻炼;睡前不要谈论、回想会引起心情不快的事,也要避免过于喜悦;不要为自己的失眠担心,顺其自然;为了使心情平静,睡前还可以在室内外漫步或静坐。

  重度失眠:心理疾病尽早求医

  如果针对失眠在生活上做了调节,感觉却仍然不好,那就要注意,是不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如最常见的是由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引起的,在这些病症的影响下,单纯调节睡眠,作用并不大。

  抑郁症的睡眠表现有:1.总的睡眠时间缩短了。2.很少或没有熟睡状态。3.在夜里频繁醒来,而且醒来的时间长。

  安眠类药物一定要谨慎用:很多人会在睡不好的时候吃点药,当睡眠好转了,再停用或者减少用药。但是,医生提醒,安眠类药物和其他成瘾药物不同,服用剂量不会随时间增加,睡不着多吃一点,睡好了少吃一点,这样的做法都是不适合的。像关阿姨这样的情况,就是属于用药不慎。

  安眠类药物,除了能帮助睡眠,还经常用于焦虑症的治疗。如果失眠是由于焦虑症引起的,吃安眠药实际上对缓解心理疾病有帮助。但是,安眠类药物会成瘾,所以老人应该在正规医院的专业医生指导下服药,控制剂量和服用时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