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放开 二次“啃老”会否来袭?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 关键字:二孩,啃老,老年人
  • 发布时间:2015-12-08 11:14

  日前,吉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吉林省以立法形式赋予老人拒绝成年子女“啃老”的权利,并决定明年5月1日正式实施。

  让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吉林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在此之前,江苏、山东、杭州、湖南等地已相继出台类似规定。那么问题来了,此举果真好使?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厢情愿,并不能根除“啃老”现象。尽管人们对此项新规的操作性不无担忧,但其对唤起年轻人人格自尊、倒逼啃老族生活独立的警示与引领意义当是不言而喻。此外,“二孩”已经放开,如果“啃老”不能收紧,老人将会承受更严重的负担。

  【案例直击】

  病态“啃老”成顽症

  案例一:工作怕累赖在家里

  今年已经29岁的廖某,小学辍学后学过木工、理发,当过酒店上菜员,但皆以“受不了气”、“工作太累”等理由作罢。现在除了在美术培训班当人像模特之外,廖某整天无所事事赖在家中,其父母忍无可忍将其赶出家门。

  案例二:眼高手低发老板梦

  小林本来有一份工作干得很不错,颇得老板赏识,但小林始终不甘心给别人打工,没干一年就辞职,开始了异乡飘荡的日子,但他认为自己是在找机会。无奈房租要付,饭要吃,车要乘,只好向父母张嘴,开始是说“借”,后来连这个“借”也免了,实在不知道已经“借”过多少次,但老板的梦还是遥遥无期。后来,小林带着有志难施的落寞回到家乡,打算继续寻找当老板的机会。平时的多半日子里,小林还是在给别人打工,只是依然随心所欲地辞职,在外面租了房子,有时候小林会回家改善改善伙食,顺便向妈妈要几百元钱,说是急用,妈妈也不多问,只希望有一天他能脚踏实地工作,但妈妈不知道还要继续支付多少个“急用”才能让儿子真的不再眼高手低。

  案例三:海归、“富二代”也靠家里接济

  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小庄在家中已经待了4个年头,“我也不想这样,但美国竞争很激烈,国内条件又不好,现实让我感觉很失望。”2010年回国后,小庄也花了精力找工作,但薪资和工作条件都不让他满意,于是就放弃了。小庄的父亲说:“当年我们也是花了一大笔钱让他在美国读书的,没想到现在发展得这么不理想,这当中有我们做父母的责任,也令我们很失望。”

  案例四:当了爹妈还在“啃老”

  来自湛江的曹女士,从孙子出生便包办了儿子家里所有家务,还要拿自己的退休工资来接济家用,愣是累得生病住院。一怒之下,她只好带着孙子回老家,硬逼着小两口“断奶”。曹女士叹息:“唉,哪有他们这样当爹妈的,有空时逗逗孩子就算完成任务了。吃完晚饭,一人一台电脑玩到半夜,家务活一个手指都不肯伸。我原来身体好时还能撑住,现在真有点儿干不动了!”

  【社会调查】

  三成年轻人靠“啃老”过活

  典型性“啃老族”六类人群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还发生过“啃老”的子女将父母砍成重伤的情况。出现“啃老”,一方面是由于现实生活的艰难,许多年轻人陷入物价畸高,房价不断攀升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则是子女不愿意工作,是懒性造成的。

  记者采访了广州某医科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张老师,他归纳出“啃老族”有以下六类人群:第一类: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一类约占20%。

  第二类 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占10%左右。

  第三类 “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这一类约占20%。

  第四类 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这一类占10%。

  第五类 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习惯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这一类占10%左右。

  最后一类 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这一类占30%。

  三成青年育儿靠“啃老”

  广州某研究机构社会学者张博士认为,在大多数人眼中,所谓的“啃老”其实就是逃避就业压力,将父母作为经济来源,而另外一个被大家忽略的事实是:即使你拥有令人眼热的职业,享受着不菲的收入,但如果让常回家看看变了味,让父母成为自己的食堂、保育员,也依然是在“啃老”,只不过你未能意识到罢了。

  记者在调查中还意外发现,育儿青年中也存在不少“啃老族”:31.1%的受访年轻夫妇坦诚,自己养育孩子的大部分费用是由双方父母承担。这表明“啃老”已突破个人生活消费的层面。

  祖辈在时间精力方面的付出亦有所上升。调查显示,四成以上育儿年轻夫妇选择隔代教养,“工作日放在父母家,周末自己带”或“一直住在父母家,时而抽空看望”。在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超过50%。而受访者中的37.1%与一方父母同住,32.6%独立居住但与一方父母距离较近,这两类家庭中的祖辈对子女育儿方面的帮助更多。

  【观点碰撞】

  “二孩”放开

  老人更需有权拒绝“啃老”

  质疑

  维护的不过是皮毛

  “我认为这有些重复立法之嫌,在法律明文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的前提下,‘啃老’本就有违法律精神,专门增加防止‘啃老’的法规,是不是多此一举呢?”广州某中医院的刘教授说。他认为老人可“拒绝啃老”是此立法的最大亮点,然而,能否真正落实和落地还有很大疑问。譬如近年来让公众热议的“常回家看看”的地方性立法,本意是好的,但有多少此类立法执行到位的?有多少子女又是“有心”而无力的?再者,法律难道真的能“管好”和“拴住”不孝顺子女的“心”吗?

  刘教授进一步分析:“现在大部分‘啃老家庭’可以说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方面是子女自己不作为,一方面父母也对子女从小太溺爱,以致他们从小养成好逸恶劳的品行,长大后依然如故,而一些父母也不见得有多大怨言,因此通过法律规定来介入和干预此类‘啃老’与否的家务事实际上是没有很大必要。法律只要管好原则性的事务即可,如保障好未成年子女被抚养权、成年子女赡养年老父母的法定义务以及其他的重大家庭财产分割或纠纷即可,至于这些说不清理还乱的‘啃老’关系,不如交给家庭内部成员自行调整解决。”

  赞成

  必须从法律上抑制“啃老”风气

  广州大学陈教授则表示:“在老龄人口越来越多的现在,此法规的出台很及时,且有广泛意义。因为很多老人并不懂太复杂的法律条文,而这条法规则简单、明确地让老人知道自己有权拒绝啃老,可谓重申了常识,强调了权利。”

  陈教授对记者说:“其实我知道的就有不少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几年都没有工作,不是找不到,而是对工作眼高手低挑挑拣拣的多,或者吃不起苦,于是毕业后还是靠父母养,甚至结婚后小夫妻指望老人养孩子的年青人真不少,正是因为这种年青人越来越多,所以似乎‘啃老’就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当孩子长大成人,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时,父母已经没有再抚养他们的义务,这在法律上是一个常识。即便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难题,承受了压力,父母也可以拒绝被啃,年轻人的生活成本不能转嫁到父母头上。因此,‘啃老’这种风气必须从法律上加以抑制,这就是权利的意义所在——当子孙不肖‘啃老’不止时,老人家就可以拿出这个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提醒

  需防止二次“啃老”袭来

  白云区居委会黄女士认为,“二孩”已经放开,如果“啃老”不能收紧,老人将会承受更严重的负担。“那些为了生二孩变成啃老族的独一代,在父母的大包大揽下把养儿育女的重担再一次压在父母的头上,这种做法未免欠妥。虽然眼下老人可以帮你照看孩子,可是以后呢?孩子的各种教育经费还有你的精力到底能不能够承担起再养一个孩子的责任呢?”

  因此黄女士提醒广大老人,面对儿女的“啃老”,应该适时地行使起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如果子女是因为健康的原因需要父母帮助还情有可原,但是对于那些打着‘啃老’算盘的子孙们,老人必须硬起心肠来,绝对不能溺爱不能迁就。说到底,生活是您自己的,与其寄希望于‘啃老’的不肖子孙,还不如认真为自己打算,留住积蓄和房子,给自己一个养老的经济保障,才能让自己有个安静舒适的晚年。不然一生奔波劳碌,到老也不能休憩,弄得伤病减寿,又是何必呢!”

  【百姓心声】

  想一点都不啃老很难

  子女

  “啃老”这个词挺刺耳

  定居深圳的张小姐今年29岁,她对记者说:“我今年刚刚结婚,年初装修完新房。从买房到装修完成,一共花费了近三百万。我老公比我大几岁,我们的收入在深圳也都算中高层收入人群,但即便是这样,我们花费了这些年工作的所有积蓄,也还是在双方父母赞助了不少积蓄的前提下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家。”张小姐表示,自己从毕业开始就没问家里拿过钱了,也很骄傲自己的独立自主,但在结婚买房这件事情上张小姐妥协了,她坦言在如今的社会,想要完全不靠父母的帮助做到完全“独立”其实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80后真的太不容易了。工作压力大,房价高升,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想一点都不靠父母,真的是天方夜谭!就算有些年轻人可以做到靠自己买房,那以后养了孩子呢?现在的高强度工作哪来的时间照顾家和孩子?多少还是得靠父母帮把手的。所以,不能把在某件事情上依靠父母的帮助,全部统称为‘啃老’。”不仅如此,张小姐还表示,“啃老”这个词,对于有自尊心、上进心和责任感的年轻人而言,其实也挺刺耳。

  老人

  当年不“啃老”因为没房贷

  据悉,社会中占较大比例的“啃老一族”更多的是有正常工作、按时领薪水的年轻一族。为何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反倒需求家中老人的经济资助?记者在采访老人过程中了解到,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追求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成为主要原因。

  一位退休公务员马大爷对记者说:“广州的房价太高了,儿子和儿媳妇尽管一年也挣不少钱,但工作时间有限,积蓄不够,买房这种大事始终要老人支援。但照顾孙子我就挺有压力的,养孩子的成本高,耗费精力大,简直比工作还累,但是我不帮忙,小两口又怎么能顾得上工作呢?”

  李女士也对记者说:“现在不只是大城市的孩子们‘啃老’,连一些中小城市的也这样。甚至不少外省的50多岁的女性到广东做保洁阿姨,就是因为儿子‘啃老’。比如我家的保姆张阿姨,每月照顾我爸爸和另外一个老人,工资加起来是五千多,大半都寄回老家湖南给儿子供楼了。据她说类似这种情况还不少,虽然不少孩子们都上班有工资,在老家生活的话还可以,但在中小城市买个好房子还是难。所以趁着现在还有能力,像她这种中年妇女就来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打工,挣了钱基本都是寄回家帮补儿孙的。所以你可以想象‘啃老’现象在全国各省有多普遍了。”

  【权威声音】

  赞成通过法律途径阻止“啃老”

  (广东天旗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刘开正)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老人对于父母有工作能力、有照顾抚养能力的孙子女和外孙子女,没有法定的抚养义务。

  据我了解,不少地方也都针对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制定了一些条例,例如山东省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条例》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索取老年人的财物。”随着新条例出台,或许会对完善相关法规,改善当下社会的“啃老”风气有所助益。“啃老”现象反映了典型的传统道德观念与当下公民个人的权利意识的碰撞。

  如今,我们甚至会见到子女与父母对簿公堂的现象,有愤而将“啃老”的孩子赶出家门的父母,或是子女将不尽抚养义务的父母告上法庭,这样的案例或许会越来越多。所以,作为父母,在与儿女多次沟通未果时,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阻止儿女的“啃老”行为。

  建议把防啃老法规上升到国家层面

  (广东时事评论员 一鸣)

  我觉得这个法规的出台是一种进步。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有法规也不能杜绝年青人“啃老”,但是起码给了广大老年人一个法律保障,一个有力的防止不肖子孙“啃老”的强力支持。

  首先,这个法规对“啃老族”是一个提醒和约束。现在有些人有“父母养儿天经地义”的想法,不但想自己“啃老”,甚至再放开二孩之后,还打了自己生下孩子后给父母照顾继续“啃老”的主意,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其实父母在养育子女成人之后,已经尽到义务了,别说对孙辈更没有全力抚养的义务。所以这个法规的出台也是让子女们明确了这一点。

  其次,这个法规对老年人保护自己的权益提供了更有利的法律依据。今天我们提倡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是比道德有力的“武器”,如果老年人被子女“啃老”,就可以拿出这个法规给子女看,严重的直接走法律途径解决。

  因此,我建议把这个地方性的法规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上来,因为现在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将来“啃老”一族或会更多,受影响的老人群体将更大,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广大老年人的利益。

  【小结】

  立法禁止“啃老”不是终点

  生活,永远比法律预设的场景要复杂得多。我们必须看到,当下的啃老,大多不是子女强行要求,而是父母主动给予。一些父母看到子女艰难打拼,为减小其生活压力甘愿被啃,子女想拒绝都不行。这一现象背后,既饱含了舐犊情深的爱,也是一种无奈。房价高企,不啃老何时凑得齐首付;双职工家庭没人带孩子,请保姆又太贵,父母不搭把手,难道眼睁睁看着孙子孙女没人管?横贯在子女面前的这些现实难题,同样给老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焦虑。

  所以,立法禁止“啃老”当然值得点赞,但绝对不是终点,要想真正杜绝“啃老”现象,还需要提高年轻人的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对年轻人的社会保障水平。如是,年轻人们不仅不“啃老”,反而会主动帮扶收入水平并不高的父母。

  文/钟紫燕 谢恩恩 莫莲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