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同住可减税 “孝”与“利”真的可以两全?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父母,同住,政策,减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25 10:30
如今的80后是独立的一代。很多人毕业后就离开家自己生活,或者从上大学开始就远走他乡,到异地求学。这样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80后独立自主的个性。调查也显示,有六成年轻人毕业、结婚后宁愿租房,也不再愿意和父母同居一室,造成空巢家庭比例迅速上升,带来养老、家庭服务、情感关怀等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深圳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日前提出:“将对与老人居住在一起的子女给予优惠政策,适度增加与老人居住在一起的子女的工薪所得税费用扣除额,实现赡养费用的税前扣除。”,不与父母同住也可以尽孝。这句正确的废话看似客观理性,但也难言建设性。这一看上去还很“远”的减税设想,立马遭到了不少人的阻击。有反对者说,和父母同住不一定就是尽孝,不与父母同住也可以尽孝。那么,对于“婚后与父母同住”这件事情,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事例直击】
与父母同一屋檐下的他们
与父母和谐共处
35岁的张先生,是家里的独生子,结婚了理所当然要和父母住在一起。张先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结婚前裤头都没洗过。张先生的老婆也是家里的老小,没干过多少活,因此张先生心里盘算着:两个都不干活的人搬出去住一定过得很乱,不如和父母住在一起,也让老婆跟妈妈学两手。
张太太还算聪明人,嘴很甜,不干活婆婆照样喜欢她,把她当自己的女儿看待。而张太太也能记得张先生父母的生日,不忘给他们买生日礼物,就这一点,张妈妈逢人便说:儿子娶了一个好媳妇。“对我们家来说,只不过多了一个人,日子还像过去一样。我有时爱请单位的同事来家里吃饭,老婆就和母亲准备饭菜,我和父母都还不老,和我的同事谈得来。父亲还喜欢坐在一边看我们打麻将。结婚了干什么要搬出去住,我这样不是挺好吗?”
真想有个自己的家
30岁的马先生是家里惟一的儿子,上面有三个姐姐。因此,父母希望马先生留在他们身边。说实话,住在父母身边的好处实在多。马先生家雇了保姆,吃饭不用自己做,衣服不用自己洗,孩子不用自己带,伙食掺到一起,父母也不会和儿子计较钱的事,可以说回家就有温暖,生病时还多了母亲的问候,很有安全感。但马先生也有烦恼,就是他的几个姐姐的家离马先生家都不远,她们三两天就回来蹭饭,也不动手,吃了就走。家里老是闹哄哄的,马先生和老婆的私人空间被她们打扰了。老婆实在忍不住就冲马先生发脾气:“你的姐姐她们都有自己的家,为什么老回来!”
但是马先生也很无奈,他想:姐姐们也是来看父母的,我们有什么权利不让她们来?为这个事马先生和父母认真地谈过,可是没有用,马先生甚至想搬出去住,想买商品房。可姐姐们总认为,马先生在父母的身边沾了不少光。马先生是老小,大事不用操心,姐姐们老认为马先生没长大。马先生常常感到自己处在尴尬的境地。“我真想有个自己的家啊,这样就独立了。”马先生坦言和父母住好处真的很多,但心里还是不舒服。
与父母同住,周末回新家
两年前,赵小姐和刘先生共结连理,在双方父母赞助下,他们购置了属于自己的家。婚后不久,他们便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胖乎乎的儿子。孩子出生以后,赵小姐从医院搬回了娘家,让自己的父母来照顾她和婴儿,过了一段时间,赵小姐的身体渐渐好转,开始上班了,由于孩子还小,上班后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继续住在娘家这边。每个周末,刘先生携妻抱子回他们的二人世界,虽百般不愿意,但考虑到两人都很忙,分身乏术,照顾孩子的事也只能交给父母了。如今,孩子已经两岁多了,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夫妻俩、公公婆婆和娘家人聚在了一起召开家庭会议商量孩子入园问题。赵小姐的意思是继续维持原样,平时和孩子一起住娘家,周末和刘先生回小家。刘先生也完全赞成她的想法,一来,娘家这边靠近幼儿园,加入这家幼儿园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有很大的好处,二来,妻子工作比较忙,有时很晚才能回家,难以顾及照顾孩子。就这样,刘先生和妻子继续过着周末夫妻生活,儿子也由外公外婆“呵护”着入了园。
【社会调查】
六成人不打算婚后与父母住
观念习惯不同成最大困扰
针对“结婚后你会否跟父母同住”这一问题,记者在街头对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约有60%的人选择“不会”;25%的人回答“没想好,看情况”;只有15%的人选择“会,很愿意和他们一起住”。
调查显示,大多数市民不愿婚后与父母同住的原因都提到了观念与习惯问题,王女士说:“现在的年轻人跟长辈之间的观念、思想都存在代沟,如果长期生活在一起,难免有摩擦,造成双方不愉快。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家我想怎么装饰就怎么装饰,想不打扫就偷懒,想不回家就不回家,多自由啊!如果和父母同住,是不可能实现的。”市民陈女士则注重二人空间的私密性,她认为:“小夫妻需要有自己的二人世界,有长辈在往往会比较尴尬,放不开。”结婚2年的颜女士也称:“即使婆婆再好,也不要一起住,总会有矛盾,很多婆媳矛盾就是因为媳妇和婆婆一起住引发的。因为大家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等都不一样,自然而然出现意见不同,从而产生矛盾,这些矛盾不是忍忍或让让就好的,毕竟这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而避免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和婆婆同住。”
与父母同住难有二人世界
“多代同堂当然会影响家庭关系”。周女士认为,家里住的人多了,夫妻的私密空间自然会受到侵占。她说,自己和丈夫都很讲求生活质量,“我们经常有各种小节目,享受两个人的空间,如果与父母住在一起,很多东西就要改变。”她还提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和父母同住容易让人缺少主人翁意识,很难把自己当成家的主人,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会因为两代人的观念不同而产生很多矛盾。和父母可以就近居住,方便沟通感情,但一起住就免了。”
与父母同住反而让父母更累
左先生表示,自己一定不会和父母同住,他说,“我认识很多广州的两夫妻都不会做饭,和父母一起住,父母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在我看来,虽然父母得到了子女的陪伴,但是更累了,儿女也难以成长。于我而言,也许需要父母偶尔帮忙照顾一下孩子,但我不会和父母同住,会以其他方式反哺父母。”受访群众中也有中立的,胡女士就表示:“是否和父母同住应该遵循父母意愿,尽子女该尽的义务,对双方父母都要好。”
老人承认与子女有代沟
很多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希望有子女陪在身边,并希望不在家中住的子女经常回来陪陪他们。大多数老人也都承认与子女存在代沟问题,但他们表示,子女对他们是尊重和关心的,约有六成的老人表示,女儿对他们的关系更细致一些。
【观点碰撞】
“与父母同住减税”可行吗?
■正方
“与父母同住”利于居家养老模式发展
广州某高校王老师认为,通过减税等形式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不仅能够切实部分减轻年轻人的经济负担,也是对家庭养老模式、传统孝悌之道的一种肯定。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子女与父母同住。比如在德国,与父母同住的子女可享受贷款买房的利息折扣;韩国和日本也都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在购房和纳税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等等。
事实上,当前我国全面实现社会化养老还并不现实,尤其是许多城市的公立养老院供不应求,“老人预约床位需排队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新闻不时可以看见,可见居家养老就目前而言还是最适合我国的社会现状的一种模式。再者,即便社会化养老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这种养老方式也不免存在“老人对子女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遗憾。因此,有条件的子女与父母同住,无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养老方式。
“与老人同住减税”具有积极意义
广州某重点高校张副教授也认为,赡养父母是家庭伦理道德的责任与义务,并且对于父母的养老来说,子女的直接关心与照顾,最能满足老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尤其是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子女与父母生活空间分割,倡导亲情养老显得尤其重要。正因为如此,任何鼓励子女关心父母,给予亲情抚慰的养老建议,不管是否可行,都富于人性温度,具有积极意义,承载了社会正面导向。
不仅如此,政府通过“减税”的方式给子女减轻经济压力,就相当于给了一定的“赡养补贴”,不仅可以减轻赡养老人的经济负担,让更多年轻人有能力赡养好父母,也在某种程度上间接提高了社会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
■反方
与父母同住也不一定就是尽孝
广州某律师事务所李律师则表示,许多公民觉得“与父母同住减税”十分值得提倡,因为这样不仅减轻了年轻人的负担,还能引导良性的社会风气,鼓励年轻人尽孝。但他对这种看法颇有微词。“如果说与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可以减免个人税收就是鼓励尽孝,那这个观点也未免太过于简单和片面了。同住一个屋檐下不一定就真的能做到孝顺老人,分开住的年轻人也不一定不孝顺自己的父母。事实上,需要缴税的人再年轻也成年了,不比少年时期的依赖,生活习惯、价值观与老人都多有不同,况且现在不喜欢和年轻人同住的老人并不算少,在思想开放走在改革前沿的深圳更是如此,都说相处容易同住难,如果人家为了这税收优惠本来不想同住的同住了,结果激化家庭矛盾,到底是孝还是不孝呢?不仅如此,从法律专业的角度来解读这件事也十分勉强。我国一再强调‘税收法定’,除了立法、修法,任何行政机构都无权通过行政文件的方式来决定税怎么收,而民政局也不是立法机构,即便现在确实存在授权立法普遍的现象,但‘税收法定’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则。”
【幸福妙招】
不能同住?不如做邻居
向父母尽孝道、守护一个家族的平和安宁,其实需要用心地经营和智慧地选择。“一碗汤”的距离,是许多人推崇的子女与父母住处间隔的最佳距离。同区不同室,就近居住,天天见面,这是最佳的家庭相处模式。
老家在外地的雷小姐对记者说,她和丈夫在番禺区的某一大型小区购买了一套90平方米两室一厅的住房。今年年初,小夫妻回家过年,雷小姐突然发现自己的爸妈老了许多,身体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再加妹妹在外上大学,她实在不放心把爸妈留在老家了。于是,在征求了老公的同意之后,她决定接爸妈回广州一同生活。“老人万一身体不适,我也好照顾他们。”
不过,雷小姐也有些担心,“两代人的思想观念不一样,住在一起难免磕碰。我自己的父母还好,但是如果让老公生活的不自在也是我不愿意看到的。”雷小姐还说,自己住的楼层比较高,父母年纪大了,爬楼不方便。于是,雷小姐和老公商量后决定:在同一小区购买一套低楼层住房,把爸爸妈妈接过来做“邻居”。对于雷小姐这一方案,雷小姐的爸妈表示十分赞同,他们觉得这样既能和女儿女婿保持距离,再说住得近了,走动和接触的机会也多,他们也不感到寂寞。
“同区不同室”也是郑小姐与父母在同城生活的家居模式。她在天河区某小区买了两套房,前后隔着一个单元。面积稍大一点三房自住,环境安静一点的两房小户型给父母住。上班日,郑小姐一家三口固定会回父母家共聚晚餐,聊天交流,其乐融融;周末时间也总是分出一天的时间陪伴老人,搞一下家庭聚会。
“跟父母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好处很多,自己忙的时候随时回家有口热饭,出差了孩子没人管,老人也马上就可以帮忙照看。”郑小姐说,“父母亲年纪慢慢大了,他们身体有什么不适,我们每天见面也能够及时发现,及时照顾。如果天天住在同一屋檐下,因为代沟和生活习惯的问题,可能还容易出现矛盾。”
【权威声音】
“亲情”不应与“减税”放在一起
(税务从业人员 谢先生)
据我所知,目前税法还没有“和父母同住可以减税”这样的规定。即使这一政策得以实施,其所达到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把对父母的“亲情”与“减税”这种利益性行为放在一起,有点不可思议。如果本来就不愿意与父母同住的,如果是受到了减税的诱惑而选择同住,那么这种功利性的“亲情”结果也只会“貌合神离”,反而可能带来双方的不便。总的来说,这一思考确实表现了善意与人文关怀,但是这个善意需要有合理的现实基础。我倒是建议政府可以拿出一些资金来奖励孝顺的儿女,而减税则不适合作为一种鼓励儿女陪伴父母的好方法。
不鼓励同住,建议邻近居住
(广东时事评论员 一鸣)
首先,这种做法是值得鼓励的,这是一种尽孝的方式,但具体到社会现实,这种规划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没有很多现实意义。很多年轻人不会因为减税而和父母同住,毕竟减税的幅度不高,没有太大吸引力。
其次,是否和父母同住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婆媳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据我所知,真正和谐的婆媳关系只有很小一部分。在婚后是否和父母同住这个问题上,我主张年轻人不和父母同住,但可邻近居住,方便互相照应。这样年轻人既能保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又方便照顾父母,两全其美。
最后,政府的想法很一厢情愿,从古至今,古今中外,想用法律手段促成道德主张的做法都无一成功。因为法律是底线,道德则是更高要求,想用法律底线来促成道德这个更高目标,往往是行不通的,因此对这条提案不要报太大期望。
【小结】
又一股政策暖意扑面来
承欢膝下、享受天伦之乐,本就不是过分的要求,只是最为朴素的期待。而“与父母同住可减税”不一定能带来这样的结果,但对“与父母同住”的行为进行了激励。对政府部门而言,只能帮到这了,接下来就是考验人心的时候了。眼下,“与父母同住可减税”一般的政策暖意,不可能只辐射深圳,这是远远不够的。希望“与父母同住可减税”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每个人都有父母,每个人也都有变老的时候,国家对居家养老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亲人的陪伴下渐渐老去,才会让我们的生命拥有更多的尊严与幸福。
文/钟紫燕 莫莲萍 张孟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