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老人对孩子说:“你再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要听话,要不爷爷奶奶生气了!”等等。老人似乎认为,只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生气了就会乖乖地听话。其实从心理角度,老人总是对孩子说“我生气了”,就是企图在用自己的情绪操控孩子,并下达“命令”,取得的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其实遇到孩子不听管教的情况,老人不妨“以柔克刚”,根据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提高教育技巧。
遇到问题老人先保持冷静
亲子教育家指出,隔代教育毕竟是有代沟的,所以对待孩子的言行,老人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溺爱,也不能用生气来管教孩子。如果孩子出现反常举动,比如突然不听话、大哭大闹,老人首先要保持冷静,即使很生气也要先压住火气,仔细想想孩子哭闹是不是有他的原因,用轻柔的语气询问:是病了累了,还是在幼儿园受欺负了。了解情况后再抚慰孩子,在平复孩子心情的同时,自己的火气也慢慢消退了。
如果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比如乱扔东西、说粗话等,可以试着先耐心地引导他,告诉他“要将东西放回原位”、“小孩要讲文明”,看到孩子认真改正了,要及时夸奖,让他感觉到自己改正错误的行为能受到表扬,他自然会高兴起来,也更愿意知错就改。
别用老经验分析孩子的行为
小孩都有自己玩乐的世界,有他喜欢的游戏方法,这些或许都是老人不懂或不了解的,所以老人认为孩子不应该做的事,孩子可能觉得没什么不对的,可以做。这样一来,如果爷爷奶奶生气了,他就会疑惑甚至怀疑自己。
比如说,孩子在墙上乱画,他把这当游戏,可奶奶却不懂他的想法,马上命令他:“快停手!要不奶奶就生气了!”这时孩子会觉得奶奶连游戏都不让他玩,很伤心。
其实,奶奶不妨试着先问问他:“告诉奶奶,你在干什么呢?”问过之后再跟孩子解释墙壁是不能乱画的,再带着孩子一起去把墙壁的绘画擦拭干净,并告诉他:“如果要画画,就在墙上挂画板,或者在画纸上画。不然过后就要宝宝自己清洁墙壁了,知道吗?”这样孩子自然就听得进道理。
用“生气”制服孩子是下策
许多老人总会时刻盯紧孩子,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就马上制止,想从根源上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但是这样做反而更不容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消失。如果家长一直管制着孩子,他一犯错就用生气来制服他,可能会形成副作用:使性情较弱的孩子变得内向自闭,开朗外向的孩子则会变本加厉故意使坏捣蛋。
亲子教育家指出,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家长们完全可以装作不知道,让孩子尝到事情的后果,以后自然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了。
隔代教育学学“以柔克刚”
天下的老人都一样,对着孩子往往避免不了一件事:权威式的命令,甚至是随时随地,不管事情大小都要下命令。“记得多喝水”,“热了就脱衣服,冷了别忘记穿上”,这是呵护型命令;“该做作业了。”“太晚了,快上床睡觉去”,这是直接型命令;“又做错了,以后不能这样粗心!”“见人就是不打招呼,下次不能没礼貌!”,这是批评型命令;“你看你,考这么差,真是太笨了,下次必须得到80分!”,这是发泄型命令。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由于能力有限,可能将听从长辈的命令看作是一种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反感这种命令,并产生逆反行为。在此给各位老人支几招“以柔克刚”的教育技巧,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1.说话“二八开”。长辈对孩子所说的话,10句当中,2句是分析、评价和批评,8句应是激励和鼓励,学会把“食指”改成“大拇指”,传递正能量为主,渐进式培养好习惯,提高孩子接受长辈言语信息的主动性,建立有效的隔代沟通模式。
2.有理有据。老人与孩子的交流中,不管是鼓励、表扬,还是批评的时候都应该实事求是,有理有据。不能是情绪主导,随意指责、下命令。老人得先控制好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再与孩子沟通。
3.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也是人,也有高兴和烦恼的时候。当他高兴的时候,他容易接受您的“大道理”,不高兴的时候,哪怕您说得再有理,也听不进去,因此跟孩子说话,要充分了解他的情绪状况,等他平静下来,择其“善”而说之。另外,也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知道孩子真实的想法。尊重他,他才能理解互相尊重的可贵,才能开始体谅您的苦心,这比什么大道理和下命令都重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