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经济,机遇,挑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2-06 12:57
身边的很多同学每周都很期待《计算机世界》报的出版,人手一册。本届“IT两会”也是计算机世界30年的庆祝大会,让我想起了3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轰轰烈烈的美好时光。
30年的辉煌后,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借此机会来展望一下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和大家分享我对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测。
全球化道路的转变
两年多前爆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金融、政治、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冲击,在我看来这场金融危机是上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东欧体系崩溃之后对世界格局造成影响最大的事件。这场危机爆发于发达国家,短期来看它的负面影响已经遏制了。但是,发达国家在这场危机中伤了元气,需要很长时间来医治创伤,所以这场危机带来的影响将是一点一点释放的,而不像上个世纪90年代前苏联东欧体系垮台后一夜之间体现。
那么危机对中国的发展,有哪些格局性、制约性的影响呢?有三件大事必须牢记在心。
第一件大事就是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两个多星期前,美联储要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我认为这只是冰山一角,是全球性流通过剩的具体表现。
为什么是全球性流动性过剩呢?因为这场金融危机并不是由于产能过剩引发,而是由金融资产的泡沫引发。泡沫之下很多公司融资后投资于价格不断上涨的金融产品,形成了短期资产上升、公司负债比较有利的局面。但是,由于资产价格只是泡沫,而信用扩张的局面不可以长时间维持,在2008年下半年资产价格突然下跌,带来大量金融公司,包括一些实体公司的资产缩水,而负债却没有变。
针对危机,发达国家利用手中控制的国际货币发行权,发行大量货币,同时增发了国债。通过这种方式让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迅速得以恢复,避免了二次金融海啸发生,抑制了金融危机蔓延。
而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全球性流动性高涨。时至今日美联储乃至整个美国政府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基本共识。
另外必须要补充一点,中国政府在过去两年采取了及时、正确的应对措施,保证了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没有出现增长大幅度的下滑,去年仍实现了9.1%的增长。但我们也采取了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应对性政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货币存量不断上升——已经高达70万亿元人民币,按今天汇率折算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已经是全球第一。货币存量包括存款和现金已经超过美国,也就是中国成为全球流动性第一大国。因此,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流动性宽松的格局,在这样的情形下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进行一系列调整。
第二个格局性的变化体现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反思过去20年高歌猛进的全球化进程后,一定会出台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说过,回顾过去20年的进程,全球化并没有给美国人带来当初想象的那么多好处,因为全球化虽然让美国的微软、英特尔等公司获得更多利润,增加了市场份额,但同时也让美国大量生产鞋帽的工厂倒闭关门,产生大量的下岗工人,而问题的关键是美国政府、美国企业不可能把这些从生产鞋帽工厂下岗的工人经过再培训而转移到生产波音飞机、微软软件、英特尔芯片的工厂中去,因此全球化对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些话完全能够代表美国精英对全球化的反思,也能够代表美国乃至发达国家普通百姓对全球化的反思,在这个背景下,美国人提出对人民币汇率问题,以及我们的出口企业补贴问题等质疑是再好理解不过了。
第三个格局性变化体现于意识形态的转变,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范围的意识形态有了重大变化,全球都在谈绿色环保,提倡节能减碳,这件事情已经上升到一种意识形态,就像无法争议的宗教理念一样。
但在过去500年的全球发展中,西方文明是主导型文明,而西方文明的重要支柱就是他们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所以,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放缓气候变化的步伐是其战略目标的所在。
面对新型的意识形态,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所采取的态度也要因时制导,抓住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战略机遇,提升经济的发展,增加增长的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绿色环保全球化的意识形态,让它成为我们文明复兴的支柱,而不是约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拉开序幕
以上分析了未来10.20年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件事情。在这个背景下,再来理解“十二五”规划会更清楚。我认为,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不可质疑,很多商业模式、科学技术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而不需要自己从零搞创新,这一点跟1985年的日本完全不同。同时,中国是经济大国,不仅有北京、上海和沿海一代的经济发达区,还有云、贵、川这样拥有经济内生潜力的地区。
“十二五”规划给我们指明了大的发展方向,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无非要干三件大事,这会带来一系列政策调整。
第一件大事就是相对具体的、狭义的经济结构调整,其中重要的是减少国家经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请注意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不表示我们要减少对外开放,反而对外开放需要站在更高层次上,以更高的境界来实行;不是简单地把我国的产品卖到国外,以此来消化我们的生产能力,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经济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从数据上分析,外贸逆差已经从金融危机时的8%左右下降到了今年的3.5%以下,从危机前的3000亿美元下降到1800亿美元。
对此,再经过2~3年时间,中国贸易逆差还会下降,今年中国人民大学有研究表明,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将会达到55%,超过投资贡献,这说明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已经拉开序幕,步入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轨道。
那么,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物价现在快速上涨,主要原因不是总需求过旺,不是因为货币增发过多,而在于结构和成本推动性,劳动用工成本在上升,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干净。
其次,节能减排导致运营成本上升,我相信这个问题在中国经济体里会长期存在。所以,这种成本推动型以及结构型的通胀压力会长期存在,而政策调整,一定是间接性多方位的措施,速度可能缓慢。
第二件事情,发展方式转变,毫无疑问需要科技进步,要调整资源与能源的价格。不调整市场价格,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以及科技手段去促进减排节能,潜力有限。
第三件事情,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我的理解是党中央在“十二五”期间乃至于更长时间之内会采取各种措施,转变发展方式也好,调整政策经济结构也好,直接缓解社会矛盾,这些方面都值得我们关注。
最后,不管是发展方式转变,还是经济结构调整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掌握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钥匙,中国与美国、与西方国家在未来的摩擦,很可能来自于互联网,来自于信息技术,来自于手机信号,来自于信息流通。信息摩擦将是最主要的摩擦方式,如何提升我们的能力,如何搞好产业,如何在摩擦之后缓解矛盾是关键。
所以,我相信大家通过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把信息科技产业行业做好,将该行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