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的朋友中国张

  • 来源:文苑
  • 关键字:丁丁,朋友,中国张,登月
  • 发布时间:2010-12-20 14:15
  ▲▲在历史上,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比利时人有两个最为出名,一个是南怀仁,另一个就是丁丁。那么,对丁丁产生巨大影响的人是谁呢?

  1

  在历史上,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比利时人有两个最为出名,一个是南怀仁,另一个就是丁丁。

  前者作为一个传教士和科学家,在17世纪把耶稣福音和现代天文学带到了中国。后者是个记者,在日本侵华初期把发生在中国的真相告诉了欧洲。

  丁丁是个漫画中的虚拟人物。虽然并不真实地存在,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后来成为最著名的比利时人。他的名气甚至让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都嫉妒不已。后者在晚年就曾回忆,丁丁是他唯一的国际对手。

  如果我们认为一个卡通人物对历史的影响只存在于童真年代,那肯定是我们的错。在1969年,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后,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官员就曾对西方媒体说,早在16年前,丁丁就已经登上了月球。NASA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着手制定登月计划的。有时候,虚拟的偶像比现实中的英雄更能影响这个世界。

  2

  1926年,这个年轻人诞生于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的笔下。起初,他的名字并不叫丁丁,而是叫冒失鬼托托儿。3年后,画家把他的名字改为丁丁,给他身边添了一条忠诚的狗——白雪,他的生活才变得精彩起来,开始了一系列冒险的经历。

  画家当时供职于比利时的《20世纪报》,丁丁这个虚拟人物每周在该报的儿童副刊亮相一次,汇报最近一周一些有趣的经历。有意思的是,这家报纸从来都没有把丁丁当做一个可有可无的虚拟人物草率对待,他们始终把这个小伙子当成报社记者的一分子。

  1929年1月10日,星期四,画家决定让丁丁远赴苏联历险,《20世纪报》甚至刊登了一则简短的启事:本报一如既往,追踪境外动态,故特遣本报最好记者丁丁探访苏联,以飨读者。

  一切搞得都跟真的一样,丁丁去了苏联后,不断发回报道,刊登在该报每周的儿童副刊。于是,不止是孩子,所有天真的比利时人都轰动了。

  后来,这个年轻的记者走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人类当时从未到达的月球。他半生的经历被翻译成48种文字,影响了几代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年轻人。有关他的画册《丁丁历险记》更是销售了2亿册。在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知道丁丁,或者听说过他的经历。在中国,丁丁的故事在上世纪80年代被翻译出版,更是影响了几代人对于科学和探险的兴趣。

  3

  在丁丁一系列历险的路上,他认识了很多朋友,但只有一个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他是个中国艺术家,叫张充仁。在欧洲,这个名字家喻户晓,这并非因为他的作品,而是因为他是丁丁的朋友。在全世界的法语国家中,据统计有10亿人知道这个姓“张”的中国人。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们习惯地把所有中国人都简称为“张”,直到另一个姓氏“毛”风靡世界之前。

  1934年,丁丁在埃及的历险发表之后,画家埃尔热着手准备让丁丁来一次东方之行。他同样在报纸上刊登了启事,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蓝莲花》和一段比故事更奇异的跨文化友情。

  在此之前,丁丁已经去过4个国家。在画家笔下这些国家和丁丁遇见的人,通常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欧洲常见的一些讽刺漫画,总是充满欧洲中心主义的自负和一厢情愿的世界观。比如布尔什维克的狂热和固执,非洲人的落后与迷信,美国资本家的挥霍和掠夺以及印第安人的愚蠢。于是,当埃尔热提出要让丁丁远赴中国的时候,那些忠实的粉丝不干了,他们害怕记者丁丁的历险故事又要落入以往的俗套。

  那时候,欧洲的传教士在中国已经异常活跃,但是,欧洲人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认识还是非常有限。义和团运动后西方舆论一致把中国看做野蛮、好斗的代表:男人留辫子,女人缠小脚。如果按照这个方向一厢情愿地虚构下去,不敢想象后来的《蓝莲花》里将会表现一个怎样不堪的中国。

  好在画家遇见了张充仁。这个中国人告诉了埃尔热一个真实的中国。

  4

  张充仁是个上海人,他的父亲是木雕艺人,母亲擅长刺绣。张充仁生活的那个年代,上海已经成为西方舶来艺术的中心。那时在上海徐家汇有个叫土山湾的地方,是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在中国的据点。传教士们在这里建立了画室,招收中国孩子,教授西方艺术。这个艺术中心的起源甚至要追溯到另一个欧洲传教士利玛窦17世纪的中国之行。张充仁的父亲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儿子打出生就接受了洗礼,圣名玛窦,或许就是为了纪念那个把福音带到中国的先贤。

  张充仁4岁时就被父亲送到了教会的孤儿院寄宿。这在后来的《蓝莲花》中,画家曾有过巧妙的交代,当丁丁救起落水的张充仁后,他说,我来自上游的孤儿院。在那里张充仁学到了西方绘画和雕刻技巧。直至1931年,张充仁获得“庚子赔款”出国留学,考入了布鲁塞尔皇家美院油画系。

  当时,在比利时的中国留学生有很多,他们大多与教会有着很深的渊源。那些好心的神父担心埃尔热的成见会对欧洲儿童产生影响,进而伤害中国留学生的感情,于是纷纷写信提醒他,表示如果埃尔热的作品能够促进中国和欧洲的友谊,“丁丁”的历险将变得更有意义。

  于是,在教会的关照下,埃尔热认识了张充仁。

  5

  那是1934年的春天,张充仁在学校已经出类拔萃,他俩都出生于1907年,当时已是27岁,彼此意气相投。两人的长谈使埃尔热对中国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这个小伙子口中的中国和他在报章上看到的中国天差地别。对画家来说,前者更吸引他,这个国家的历史、语言、艺术等等一切让他感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后来埃尔热在回忆里说,张充仁是个与众不同的小伙子。他给我启蒙并令我爱上了中国诗、中国字、中国的风和骨。让我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在此之前,对我来说中国人是长着蒙古眼,没有开化的人。他们很残忍,吃燕子的窝,拖着长辫子,把小孩扔到河里。

  对埃尔热而言,和张充仁的认识事实上是他艺术创作上的一个巨大转折。他开始追求故事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像之前一样信手拈来、东拼西凑,直到故事发展到再也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才筋疲力尽地结束。

  画家终于明白自己的创作是要表达什么了,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意识到了某种责任。作为报答,他把两人的友情移植到新故事里,给丁丁找了个小伙伴——张,还给故事起了个曼妙的中国名字《蓝莲花》。

  就在张充仁和埃尔热相识的那个春天,在中国,东三省已经沦陷,日本人正在窥伺着华北,国内反日情绪高涨。在这个背景下,丁丁在中国的历险事实上是按照两个年轻人的意图发展的,通过他们的笔,欧洲人终于看到了“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

  《蓝莲花》的创作过程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文化逐渐渗透的过程。漫画里的景致都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别无二致,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东方氛围。就连中国龙,也画得栩栩如生。比如漫画里“打倒帝国主义”就是张充仁当时的心声。甚至漫画里中国式的庭院和房间内景,都是张充仁曾经生活的写照。这些中国背景和中文文字均出自中国张的手笔。

  初稿完成后,埃尔热提出要和张充仁一起署名,被张充仁谢绝了。后来两个人经过再三推敲,决定将张充仁的名字巧妙地嵌在画册的中文招牌和条幅中,留给有心的读者自己去体会。

  6

  《蓝莲花》以连载方式,从1934年8月2日开始在《20世纪报》上发表,每周一期,直至1935年10月17日,总共发表了52期。伴随其间的是再度席卷欧洲的中国风和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到中国去”的念头。

  1935年7月,还在《蓝莲花》连载的时候,张充仁已经期满毕业,当时中国局势剑拔弩张,张充仁匆匆回国。两人自此一别,再见已是47年以后,画家和中国张都已是白发老人。


  那几年,记者丁丁已经风靡了全世界,来自各国的邀请函接连不断,其中也包括中国。那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宋美玲看到了新出版的《蓝莲花》,深为这个故事感动。当时,中国迫切需要国际社会的道义支持,宋美玲亲自向画家发出了邀请,埃尔热愉快地接受了,他希望借此再度见到中国张,但随着“二战”的爆发,终未成行。

  自从1935年一别,中国张自此杳无音讯,画家却并没有忘记丁丁的这个中国朋友。画家寻找了几十年,还是毫无线索,为了寄托思念,他又提起了笔。这几十年的寻找,画家几乎拜访遍了来自中国各个地方的客人,其中唯独缺少来自西藏的中国人。

  画家天真地以为张充仁一定是躲在了西藏,或者是被雪人绑架了。于是,画家创作了《丁丁在西藏》,让丁丁自己去寻找他的朋友,后来画家还一厢情愿地以为,丁丁和他的朋友终于在虚拟的幻境中重逢了。《丁丁在西藏》发表于1960年,事实上,那时候中国人根本不知道有丁丁这个人物。画家一直想来中国亲自寻找中国张,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他的3次签证申请皆是泥牛入海。1973年4月,画家夫妇受邀请来到了中国台湾,在那里他知道了中国张还活着的消息。

  7

  中国张回国后,并非默默无闻,他的名声当时在上海与刘海粟齐名,是中国现代雕塑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只谈艺术,不管政治,对于站在雕塑后面的人物的政治背景并不关心。他先后创作了司徒雷登、杜月笙甚至蒋介石进入上海的戎装像,这成为后来他在“文革”时期销声匿迹的信号。在那段日子里他成了窝藏蒋介石像的“现行反革命”,被关进了牛棚。

  1977年张充仁被平反,时隔40年,他意外收到了画家的信。画家在信里说,何等快乐,我能在相隔这许多年以后,重新写上“我亲爱的张!”我这40年的生活,还不算太坏。至少我们都还活着,我一直都在画,到现在,《丁丁历险记》已经出版了22集。随信附上《蓝莲花》和《丁丁在西藏》,后者出版至今已有15年。我和丁丁一样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希望,那就是和你重逢。

  事实上,画家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因为在德军占领比利时期间,他为纳粹控制的《晚报》继续创作丁丁系列。1944年布鲁塞尔解放后,他因此被逮捕4次。虽然没有受到指控,但这却成为他一生都甩不掉的阴影。

  丁丁和他的朋友终于取得了联系,但他们并没有随即相见。直到1981年,画家得了绝症,他急于在有生之年和中国张再见一面。于是在分别47年之后,两个人终于在布鲁塞尔会面,当时的镜头记录了一个场面,两个人哭得像孩子。

  中国张又回来了,这个消息让全世界的丁丁迷兴奋不已,他们纷纷赶到机场去见证重逢的这一刻。当然,丁丁迷们也在人群中失望地发现,中国张并没有漫画里描述的那么瘦骨嶙峋。

  后来,画家死了。中国张也已经78岁了,他去了法国,就再也没有回来。他自称,前途无望,乃西渡另寻知音。在那里,他的艺术达到了最高点,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艺术家。他为法国总统密特朗和音乐家德彪西塑了雕像,引起了轰动。他为自己雕塑的一只铜手,由法国艺术收藏馆收藏,和罗丹、毕加索的手并列在一起。

  但这一切欧洲人并不在乎,在他们看来艺术家很多,而丁丁的中国朋友唯有一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