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日云计算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云计算,IT,天时,地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2-27 13:04
“像用水用电一样使用IT”,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网格计算兴起时,各大IT企业就这么说过;更早之前,Sun曾提出“网络就是计算机”,其本意也是如此。那么,老话重提的“云计算”为什么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呢?3年来它为什么持续拨动着这么多人的神经?云计算会成为浮云吗?
云计算的天时与地利
简单地说,云计算的出现,是因为人们一直在追求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云计算能通过高度集约化和专业化,实现IT价值的最大化。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原因:
1,目前的IT系统太复杂。对于一个现代企业而言,IT系统已经和企业经营密不可分、重要性不断提升。同时,新开发上线的IT系统越来越多,IT系统不断膨胀,动则上千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并不少见,使得数据中心的管理日益复杂,风险不断加大。这就迫使我们要寻找一种更为简单而且有效的方法来管理IT。
2,人们对IT系统总体拥有成本更精细化的考量。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在开源的同时,也开始注重节流。而传统的IT系统利用率普遍只有30%左右,并且居高不下的用电和制冷成本都让管理者不满意。
3,经济的全球化和移动设备的兴起。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企业全球化运营,在全球各地建立分公司,按照传统的IT运营方式,每个地点都是一个小的数据中心,数据和系统管理都令人头疼。与之相似的还有移动设备的兴起,不少企业员工除了电脑,还有iPad、智能手机等,个人数据分布在各种设备上,使用和管理起来都很不方便。
另外,长久以来,业务部门一直抱怨IT部门反应慢、灵活性不够、可伸缩性不足,无法做到快速、灵活地满足业务需求。
而云计算被认为是最有望改变上述现状的技术,它把所有数据集中到“云”端统一管理,使得应用与终端设备无关,做到应用和数据随时可得;它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软硬件的分离,实现IT系统统一管理和动态部署,从而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并降低了对底层硬件基础设施的要求;它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了自动监控和自动管理,降低了IT系统管理的复杂性,同时提高了IT环境的灵活性;它还通过标准化实现了应用在不同云之间的自由迁移,从而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优点并非都是针对大型企业自建的私有云。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云服务无需购买服务器、存储设备,也无需建设数据中心,根据使用收费,想用多少就用多少,这些好处对资金和技术实力都不足的中小企业无疑具有相当的诱惑力。
当然,云计算之所以风起云涌,还离不开一系列外在条件。比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云计算孕育了必要的成长土壤。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为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人们开始逐渐习惯到网上付费订阅服务;最后,技术的成熟也为云计算的腾飞准备了翅膀,特别是分布式处理技术和虚拟化技术的进步,使得数据中心的整合不再成为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这也为云计算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条件。
真伪云计算
前面说到,云计算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得到一致认可的定义,各个厂商的解释也都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和立场。那么,作为普通用户的我们如何分辨哪些是真正的云计算技术,哪些是伪云计算技术?
尽管云计算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对于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技术内涵,业界的认识还是比较统一的。从技术角度而言,云计算有三个最基本要素,即虚拟化、自动化和自助式服务。换而言之,如果一个数据中心实现了“虚拟化、自动化和用户自助”,也就意味着这家数据中心进入了云计算的大门。
其中,虚拟化是数据中心向云计算之路迈出的第一步。虚拟化实现计算资源的整合,达到提高IT设备利用率的目的,还让软件与硬件分离,使得IT资源“浮”起来成为“云”,是云计算数据中心升腾为“云”的关键。
自动化是虚拟化的下一步。自动化的目的是达到管理的优化,并实现IT支持和服务由策略和服务水平来驱动。在这个阶段,自动化的管理工具是关键,这些工具必须能横跨物理和虚拟的基础设施。
最后,自助式服务则最大程度地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灵活性,让最终用户无需IT人员介入就可以直接利用IT来满足自己的业务需求。
我们还可以从功能的角度来认识云计算。云计算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服务”,无论是基础设施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还是软件即服务(SaaS),其本质就是把IT变成一种服务来提供。也就是说,普通的用户可以通过云服务门户登录到云计算中心,在服务目录中自由地选择和订阅所需要的计算资源或者所需要的服务,定义所需要的服务级别,顺利地完成服务缴费等一切工作,最后很快得到所需要的服务。如果这一切都顺利地完成了,其后台也可以说是实现了云计算。
谁会笑?谁将哭?
根据Gartner公司对云计算市场的整体预测,云计算将以28%的复合增长率迅速扩张,2012年达到1260亿美元。到2012年,随着云计算的普及,1/5的企业将没有任何IT资产。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没有哪个厂商不会动心,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云计算”市场霸主之争已经在IT巨头之间悄悄展开。
当然,这也并非云计算市场硝烟弥漫的全部原因。厂商们热衷云计算的更深层原因则是,云计算是一场IT产业的变革,而变革的背后将是IT产业的重新洗牌,因此厂商们打的还是一场事关生死的保卫战。
软件行业首当其冲。现有的软件产业链是PC时代形成的,完全基于软件授权许可模式。在云计算时代,软件将以服务体现,软件销售将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软件企业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比如,SaaS的领头羊SaleForce.com从一开始就以“软件终结者”的身份出现。
微软的境遇最为典型,微软是PC时代的王者,Windows和Office业务一直是其摇钱树,而到云时代,这些业务势必将受到很大冲击。在不久前的华为云计算发布会上,华为总裁任正非曾表示,“未来的信息网络将只有两种东西,那就是管道和云。”如果此言不虚,随着终端地位的没落,一大批面向终端的软件企业将岌岌可危。实际上,我们看到,今天的微软正在转型,从单纯的软件供应商转变为自建数据中心提供各种软件服务,同时还在大力推广其Azure云平台,帮助用户把传统软件迁移到Azure平台上。
当然,并非对所有软件厂商而言云计算都是挑战。比如,对提供IT服务管理的厂商而言,云计算就是一个好机会,近一两年来,IBM、HP、CA和BMC等厂商进行了不少收购,其收购对象中就有不少是提供各种云服务管理功能的软件厂商。
与软件企业普遍面临巨大挑战一样,硬件厂商的日子也并不一定好过。云计算意味着高度集约化,也就是单体数据中心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同时数据中心的数量将会减少,不少中小企业转而采用公有云。此时,由于大型数据中心管理复杂,其采购很自然地将更倾向于能提供云计算解决方案能力或者咨询能力的大型硬件供应商,在这种背景下,中小型硬件供应商的生存空间将受到挤压。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硬件供应商为什么要赶紧给自己的产品贴上“云计算”的标签。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云计算涉及众多产品和技术,因此,建立庞大的合作伙伴群就变得非常重要。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IBM启动了“云引擎”合作伙伴计划,先期已经有49家加盟;微软也在不久前宣布与富士通、NEC、IBM、惠普、日立以及戴尔这6家硬件厂商合作帮助企业搭建IaaS私有云;而英特尔牵手众多企业成立了开放式数据中心联盟,来提升自己在云计算时代的影响力。
在云计算的众多推动力中,还有一股重要的力量,那就是政府部门。北京有《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上海有《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也联合发出《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从政府的这些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政府部门正在把云计算中心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高端人才、促进招商引资工作以及打造产业链的重要手段。
云计算出道已经3年多了,几年来,云计算一直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其对社会的影响、对产业的冲击都还远没有显现。而未来,随着IT厂商的大力推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越来越多的用户从云计算中尝到甜头,云计算对社会、对产业的冲击将逐步展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