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与社交影响睡眠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性格,社交,睡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04 09:34
砖家们最终选择了48位年龄在18至39岁的健康成年人参与这次研究,他们是通过NEO人格调查修订表筛选出来地。参与研究的当天,他们又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将其中23人分为外向型人,25人分为内向型人。
测试开始后由多功能睡眠记录仪进行监测。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参与者要有36小时都不能够睡觉,开始12小时进行睡眠警觉性测试(就是随时突击检查以防睡着),中间12小时就组织进行社交活动,最后12小时则强制让他们不睡觉以保持清醒。随机抽取24位参与者加入“大量社交活动组”,在上午10点至晚上10点参加了有组织的团队活动,并和其他人在活动中进行相互配合。而没有被选中参与与其他人交互活动的人,也还是需要做一些社交活动,不过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参与者的客观警觉性、心理动作警觉作业(PV T)与清醒度,以便数据更加的全面具有说服力。
经过对结果的分析,发现在测试开始的12个小时中,性格外向的人和性格内向的人没有明显的区别。同时内向型人比外向型人在这段时间表现得很更加的警觉,总是在提防什么。在经过了12小时的社交活动之后,两种性格人的差异就体现出来了。 一个性格外向、热爱生活、善于交际的人,连续12小时进行社交活动;在同一时间里一个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人独立完成一个活动,则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容易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在心理动作警觉作业的测试中,性格外向的人在有大量社交活动与微量社交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发现在上午4点、6点及中午12点,有大量社交活动的人警觉性反应速度要慢许多。而在相同测试中,性格内向的人所受的影响则不是那么明显。
将所有结果进行分析后,砖家们认为:性格外向的人在有大量社交活动时比在有少量社交动的时候更容易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而性格内向的人的睡眠不足相对而不会受到社交活动的太多影响。总体而言,测试结果佐证了这个论点,即警觉状态及个人性格都是造成睡眠不足的因素。
测试结果也说明了另一个情况,就是社交活动越是丰富,越容易对大脑中控制注意力与警惕性的区域造成影响从而产生疲劳。因此社交活动的刺激也成为导致睡眠不足的重要因素,那些夜夜笙歌的童鞋深有感触,白天想睡觉,晚上却兴奋。除此以外,有些人对睡眠有很强的抗拒能力,这可能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遗传物质的不同引起的。需要注意的是,内向型人可能有更特殊的觉醒能力,让他们能更好地抗拒睡眠不足造成的麻烦。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具有更多的社交活动容易使他们大脑皮层更加的兴奋,到了睡觉的时间就很难安静下来,如果需要睡觉则更多依靠身体的疲劳来实现。而性格内向型的人想睡觉则相对容易许多,他们在睡觉时间点即将到来的时候,通过听轻音乐、看书等方式让大脑进入睡眠状态,这样他们一躺下就可以睡着(胡思乱想的除外)。许多的富二代就是每天社交活动比较丰富的人,就很容易造成他们睡眠不足,当睡眠不足的时候就会做出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奉劝那些富二代多睡觉少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