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和益智玩具的故事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古人,益智玩具,故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04 10:11
古人和益智玩具的故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游戏,有游戏的地方就有玩具。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6000至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原始形态的玩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玩具是出土于陕西临潼的红陶双连环,从外形上看仅供把玩,并不能解开,但其娱乐功能已经非常明显,可以说是后世的各种环类玩具的鼻祖。当然了,在生产力低下的石器时代,人们也没有太多的闲余时间。为了吃饱肚子人们不得不进行大量繁重的劳作,即使有闲余时间创造一些游戏来玩玩,那也是有着极强的目的性的,并不只是为了发泄剩余精力。而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游戏来锻炼生产实践的能力,比如最初的游戏实际上就是对劳作、打猎等行为的模仿,而最初的玩具其实就是生产工具。也就是说玩具是劳动和游戏的产儿,并且始终适应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变化。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玩具的机构越来越复杂,制作玩具的材料也多种多样,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下脚料能用的都用上了。在不同材料的玩具中,又以陶质、石质、木质的玩具居多,其中木质玩具的制作水平完全达到了艺术品高度,关于这一点,看过《Geek》木工专题的同学应该有所体会。另外按照功能特征的不同,玩具也逐渐被分为节令玩具、观赏玩具、健身玩具、益智玩具等类别。而在这些类别中,最值得我们研究一番的自然是益智玩具了,好在古人们只要在年景好的时候,还是过得比较滋润的,也有大把的闲余时间来鼓捣这些各式各样的益智玩具,算是
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
在历史上最初夏商周三朝的玩具大多都是一些陶质塑形玩具,主要用作观赏或祭祀等礼仪活动。
而从春秋时期开始,诸侯割据,战事增多,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对战斗技巧的模仿创造出了一系列博弈和对抗的游戏类型,并逐渐从纯粹的模仿演变为智力和策略的对抗,衍生出各种棋类益智玩具。其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围棋,虽然如今围棋已经高度竞技化,但当初围棋作为玩具而产生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更是被视为君子们修身养性的必修功课。围棋具体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有“尧造围棋”、“舜作围棋”等说法,但可以确认的是在春秋时围棋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形态和规则。但鲜为人知的是,围棋兴起之初遭到了名人雅士的批判,当然当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看似简单的玩具的发展潜力。总之下围棋被视作无所事事的行为,孔老先生就曾委婉地表示过无所用心的人比下围棋的人更糟糕(可见下围棋的人在他老人家眼里也好不到哪去……),《淮南子》中也有“行一棋不足以见智”的说法。不过这些都是浮云,事实证明只要是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西就一定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毕竟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除了围棋以外,春秋时期还有另一种棋类游戏产生,名曰六博,也作“陆博”或“六 ”。据说最早用到骰子这玩意儿的就是六博,它通过掷骰子来行棋,从此骰子逐渐应用于各种游戏,可惜到如今渐渐沦为赌具。另外现在普遍认为六博是象棋的前身,而象棋与围棋比起来,自然是更加符合劳动人民的口味。
及至汉魏时期,除了围棋、六博等棋类玩具进一步普及外,在汉成帝时又有新型的玩具出现,名为弹棋。弹棋的发明纯属偶然,最初是因为汉成帝刘骜喜欢蹴鞠,但是大臣们认为蹴鞠实在不适于皇帝这样身份的人来玩。刘骜争执不过便放出话来:要我不玩蹴鞠可以,给我发明个类似蹴鞠又无伤大雅的游戏来!谁知有个叫刘向的重臣居然真的按照蹴鞠的规则发明了一套棋具出来,直接用手在棋盘上操作即可,并命名为弹棋。虽然以“棋”命名,但其实弹棋的玩法更类似于如今的台球。总之从此弹棋流行于宫中,在三国时更是深得曹家人的欢心,为此曹二世还花费了大量笔墨写了一篇《弹棋赋》,文中赞美道“惟弹棋之嘉巧,邈超绝其无俦”。不过可惜的是这玩意儿一直未在民间普及,在唐代以后更是绝迹。
后来的隋唐时期,除了对前朝的各种益智玩具加以继承和发展外,并没有多少具备代表性的新玩具出现,不过倒是延续了国人对棋类游戏的痴迷,从印度引进了名为“双陆”的对抗型棋类玩具,并在盛唐时流行起来。
后来双陆更是流行于全亚洲,各个地区的玩法和规则都不尽相同。据史料记载,从武则天到狄仁杰都是资深的双陆棋迷。关于这两位还有故事一则:武则天有一天在梦中与人下双陆而不胜,第二天便不安地问狄仁杰关于这个梦有什么征兆,狄仁杰投机取巧地说这象征着“宫中无子”,以此来提醒武则天尽快立嗣。
中国的传统玩具真正开始快速发展始于宋朝。原因很明显,那就是宋朝虽然在军事和政治上较为疲弱,但其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也间接促使了宋朝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繁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市井文化的兴起,据记载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全国城市化率达到惊人的30% 以上,为中国历史之最,在众多古典小说中也不乏对熙熙攘攘的宋朝市井生活的细致描写。发达的市井文化直接带动了社会各界对于各种休闲方式的兴趣,各种玩具也逐渐卸下贵族身份,从宫中流传到民间。说到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北宋大臣司马光。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此人从小就是个顽皮聪慧的角色,事实上以砸缸为乐的司马光在成年后也对发泄剩余精力充满兴趣,他独自研发了一套“七国棋”,基本上是将象棋改进为战国版,最初大家还觉得这种新型棋类很有点意思,怀着好奇心争相玩棋。但由于规则的不严谨和诸多不便之处,七国棋在后世并没有流行开来。另外作为政府高官,司马光自然特别强调游戏和玩具的教化意义,他认为“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相比之下,思想觉悟还有待提高的老百姓们则更注重游戏的娱乐功能,民间也发明了多种益智玩具。得益于发达的手工业,这些玩具不仅种类繁多,其精巧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南宋画家李嵩还专门作《货郎图》以展示货郎所贩卖的形态各异的玩具。同时图形类玩具也是从此开始兴起,出现了选仙格、宵夜图、燕几图等多种图形玩具。其中燕几图影响最为深远,相传它是七巧板的前身,其发明者是北宋末年的黄伯思。
“燕几”同“案几”,叫这个名字是因为黄伯思此人也是无聊得可以,把家中用来待客的几张案几摆来摆去, 一不留神上升到了几何学的高度,从而创造了燕几图,并逐渐拼排出了各种造型巧妙、结构紧密的图形。
……
有人的地方就有游戏,有游戏的地方就有玩具。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6000至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原始形态的玩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玩具是出土于陕西临潼的红陶双连环,从外形上看仅供把玩,并不能解开,但其娱乐功能已经非常明显,可以说是后世的各种环类玩具的鼻祖。当然了,在生产力低下的石器时代,人们也没有太多的闲余时间。为了吃饱肚子人们不得不进行大量繁重的劳作,即使有闲余时间创造一些游戏来玩玩,那也是有着极强的目的性的,并不只是为了发泄剩余精力。而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游戏来锻炼生产实践的能力,比如最初的游戏实际上就是对劳作、打猎等行为的模仿,而最初的玩具其实就是生产工具。也就是说玩具是劳动和游戏的产儿,并且始终适应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变化。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玩具的机构越来越复杂,制作玩具的材料也多种多样,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下脚料能用的都用上了。在不同材料的玩具中,又以陶质、石质、木质的玩具居多,其中木质玩具的制作水平完全达到了艺术品高度,关于这一点,看过《Geek》木工专题的同学应该有所体会。另外按照功能特征的不同,玩具也逐渐被分为节令玩具、观赏玩具、健身玩具、益智玩具等类别。而在这些类别中,最值得我们研究一番的自然是益智玩具了,好在古人们只要在年景好的时候,还是过得比较滋润的,也有大把的闲余时间来鼓捣这些各式各样的益智玩具,算是
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
在历史上最初夏商周三朝的玩具大多都是一些陶质塑形玩具,主要用作观赏或祭祀等礼仪活动。
而从春秋时期开始,诸侯割据,战事增多,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对战斗技巧的模仿创造出了一系列博弈和对抗的游戏类型,并逐渐从纯粹的模仿演变为智力和策略的对抗,衍生出各种棋类益智玩具。其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围棋,虽然如今围棋已经高度竞技化,但当初围棋作为玩具而产生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更是被视为君子们修身养性的必修功课。围棋具体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有“尧造围棋”、“舜作围棋”等说法,但可以确认的是在春秋时围棋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形态和规则。但鲜为人知的是,围棋兴起之初遭到了名人雅士的批判,当然当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看似简单的玩具的发展潜力。总之下围棋被视作无所事事的行为,孔老先生就曾委婉地表示过无所用心的人比下围棋的人更糟糕(可见下围棋的人在他老人家眼里也好不到哪去……),《淮南子》中也有“行一棋不足以见智”的说法。不过这些都是浮云,事实证明只要是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西就一定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毕竟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除了围棋以外,春秋时期还有另一种棋类游戏产生,名曰六博,也作“陆博”或“六 ”。据说最早用到骰子这玩意儿的就是六博,它通过掷骰子来行棋,从此骰子逐渐应用于各种游戏,可惜到如今渐渐沦为赌具。另外现在普遍认为六博是象棋的前身,而象棋与围棋比起来,自然是更加符合劳动人民的口味。
及至汉魏时期,除了围棋、六博等棋类玩具进一步普及外,在汉成帝时又有新型的玩具出现,名为弹棋。弹棋的发明纯属偶然,最初是因为汉成帝刘骜喜欢蹴鞠,但是大臣们认为蹴鞠实在不适于皇帝这样身份的人来玩。刘骜争执不过便放出话来:要我不玩蹴鞠可以,给我发明个类似蹴鞠又无伤大雅的游戏来!谁知有个叫刘向的重臣居然真的按照蹴鞠的规则发明了一套棋具出来,直接用手在棋盘上操作即可,并命名为弹棋。虽然以“棋”命名,但其实弹棋的玩法更类似于如今的台球。总之从此弹棋流行于宫中,在三国时更是深得曹家人的欢心,为此曹二世还花费了大量笔墨写了一篇《弹棋赋》,文中赞美道“惟弹棋之嘉巧,邈超绝其无俦”。不过可惜的是这玩意儿一直未在民间普及,在唐代以后更是绝迹。
后来的隋唐时期,除了对前朝的各种益智玩具加以继承和发展外,并没有多少具备代表性的新玩具出现,不过倒是延续了国人对棋类游戏的痴迷,从印度引进了名为“双陆”的对抗型棋类玩具,并在盛唐时流行起来。
后来双陆更是流行于全亚洲,各个地区的玩法和规则都不尽相同。据史料记载,从武则天到狄仁杰都是资深的双陆棋迷。关于这两位还有故事一则:武则天有一天在梦中与人下双陆而不胜,第二天便不安地问狄仁杰关于这个梦有什么征兆,狄仁杰投机取巧地说这象征着“宫中无子”,以此来提醒武则天尽快立嗣。
中国的传统玩具真正开始快速发展始于宋朝。原因很明显,那就是宋朝虽然在军事和政治上较为疲弱,但其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也间接促使了宋朝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繁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市井文化的兴起,据记载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全国城市化率达到惊人的30% 以上,为中国历史之最,在众多古典小说中也不乏对熙熙攘攘的宋朝市井生活的细致描写。发达的市井文化直接带动了社会各界对于各种休闲方式的兴趣,各种玩具也逐渐卸下贵族身份,从宫中流传到民间。说到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北宋大臣司马光。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此人从小就是个顽皮聪慧的角色,事实上以砸缸为乐的司马光在成年后也对发泄剩余精力充满兴趣,他独自研发了一套“七国棋”,基本上是将象棋改进为战国版,最初大家还觉得这种新型棋类很有点意思,怀着好奇心争相玩棋。但由于规则的不严谨和诸多不便之处,七国棋在后世并没有流行开来。另外作为政府高官,司马光自然特别强调游戏和玩具的教化意义,他认为“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相比之下,思想觉悟还有待提高的老百姓们则更注重游戏的娱乐功能,民间也发明了多种益智玩具。得益于发达的手工业,这些玩具不仅种类繁多,其精巧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南宋画家李嵩还专门作《货郎图》以展示货郎所贩卖的形态各异的玩具。同时图形类玩具也是从此开始兴起,出现了选仙格、宵夜图、燕几图等多种图形玩具。其中燕几图影响最为深远,相传它是七巧板的前身,其发明者是北宋末年的黄伯思。
“燕几”同“案几”,叫这个名字是因为黄伯思此人也是无聊得可以,把家中用来待客的几张案几摆来摆去, 一不留神上升到了几何学的高度,从而创造了燕几图,并逐渐拼排出了各种造型巧妙、结构紧密的图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