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电磁感应相关知识的融入教学方式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物理教学,电磁感应,教学方式
  • 发布时间:2022-04-08 14:41

  摘要:高中物理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知识点的难度系数较大,且理解方式较为抽象,所以这就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此,在电磁感应这方面理论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融入科学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提升物理课堂的效率有积极意义。基于上述,本文针对如何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融入物理课堂进行了探讨。

  引言:

  电磁学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应融入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予以改进,结合生活现象、生活常识进行过程讲述,有利于提高物理的教学效率。从综合的角度来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整合物理理论和物理知识,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领悟电磁感应的重点内容。同时,教师也需要对这方面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物理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

  一、电磁感应理论的必要性分析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磁学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现阶段的生活当中,例如无线电波、X光、热成像仪的操作中,都是基于该理论的延伸与拓展。由此,教师需要融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整合电磁感应的基本理论,提升学生的理论运用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综合的角度来说,让学生认知理论的意义,能够激发起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例如对“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的理论阐述中,教师则需要分别演示不同条件模式下的电磁感应现象,借助相应的教学设备,对比普通电路与闭合电路的关系,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自我领悟物理现象的本质[1],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作用。

  (二)完善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根本需求,需要学生拥有系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物理责任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体现物理教学的核心作用。由此,通过系统的物理教学,让学生认知电磁感应理论的基本含义,并予以创新的探索,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有积极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构建系统的实验体系,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认清物理现象。例如带电小球在磁场中的运动实践中,教师则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中展示小球的运动轨迹,让学生对其进行思考,逐步掌握有深度价值的物理学理论,以创新型的思维进行理解与记忆,进而达到物理教学的核心要求。

  二、提升电磁感应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明确核心的教学目标,以实验开展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学习。由此,教师需要丰富现阶段的教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学生引入合理的教学情境,进而实验教学目标。例如人教版《互感和自感》的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采用VR设备分别展示互感和自感的形成原因、形成条件,进而让学生充分认知该方面理论的内容。同时,教师需要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推论,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意义。

  (二)“问题—互动”教学法的应用

  “问题—互动”教学方法即通过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对不同的理论问题进行探索,进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从综合的角度来讲,该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2]。由此,教师需要阐述电磁感应理论的重要性,以引导为主体,借助合作式的讨论方法,让学生准确地表露物理理论的基本含义。

  例如人教版《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中,首先教师需要提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产生条件是什么?”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述感应电流的形成原因,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视频呈现感应电流的产生原因,展示1831年法拉第的实验方法,让学生有初步的认知,让学生们借助小组讨论了解磁通量的基本含义。基于此,有学生提问了“磁通量的变化与感应电流的变化有哪些关联性?”围绕这点,教师则需要引出的基本定义,让学生对此公式进行系统的理解,逐渐养成自主探索的科学意识。学生们发现磁通量还与两者的夹角相关,并予以模拟实验的展示,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各参数的变化。最后,教师需要要求学生科学的进行实验规划,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索,逐渐养成良好的探索习惯,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的意义。

  (三)合作教学法的应用

  合作教学法即通过合作的模式,激发其学生的探索意识,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践、沟通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科学的设计知识点的重点内容,予以严格的内容细分,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人教版《楞次定律》的教学中,首先教师需要提出“如何判断电动势的运用方向?”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科学的进行分组,充分尊重小组成员的个性差异性。此时,教师需要要求各小组借助实验的方式将U型磁铁、条形磁铁分别插入至电磁场、静置于电磁场、抽出电磁场,观察、记录电流表的偏转情况。学生们在此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别记录了电动势的变化情况,并提出“可以利用右手定则进行判断”。此时,教师需要引入不同模型的题型,让学生利用右手定则进行判断。其次,学生提出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的区别在哪里?”,此时教师需要对该理论进行解答,并总结出“因电而动、因动而电”的口诀,让学生认知由电磁场而产生电动势的使用左右定则,反之则使用右手。学生们通过理解性记忆,直观地认知了楞次定律的判定方法和应用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运用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磁感应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综合性探索,让学生认知理论的基本含义和核心作用。同时,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的基本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武端.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相关知识教学探析[J].广西教育,2017.

  [2]宋玉山.高中物理教学融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J].新课程(下),2016(4):223-223.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