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与研究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语文教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4-08 15:37
摘要: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对语文教学的关注和重视。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质量能对语文学习成果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堂为研究对象,对优化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课堂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引言:当前,国内小学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着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问题,此类问题的存在极大抑制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在影响语文学习的同时,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当前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在采取科学策略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提升课堂效率,在确保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相比,小学生的知识积累、认知水平、接收能力的相对较为薄弱,因此,如果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无法集中注意力,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出现抵触学习的心理。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接受程度较高,很难对抽象知识加以理解,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将知识直观、简洁地呈现给学生,以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并理解知识。鉴于此,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的接收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了解,并以此为基础来创设学生感兴趣且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情境。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从而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有效保障。从另一层面来看,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其学习水平的提升。
比如,在开展《狐狸分奶酪》一课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将课文内容编写成小剧本,并要求学生自由选择搭档来完成剧本的演绎。最后,在课堂上,教师可邀请2~3组的学生上台进行表演。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不仅能加强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同时也能通过自身参与演绎来认识到分享这一美德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为最完美呈现课文故事,学生还需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并深刻感受到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提高其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和热情能为学习效果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二、巧妙设置课堂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心智发育等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教师应深刻认识到鼓励和激励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并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互动和交流,对学生的优点予以肯定,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鼓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使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为了最大程度的确保提问的有效性和激励性,教师在课堂前应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具体来说,首先,问题的难度不仅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应循序渐进,由易及难,确保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技巧。其次,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围绕语文课本,避免出现与语文知识相脱轨的问题。再者,课堂问题不仅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简单来说,教师应尽量避免答案固定化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形成思考的良好习惯。最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确保问题具有分层性,以保证所有水平的学生均能参与课堂问答活动。具体来说,教师首先可将班级内部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划分,为后进生所设计的问题适当降低难度,为优等生所设计的问题应适当提高难度。同时,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所出现的错误,教师还应及时指正,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在鼓励学生的同时确保学生能获得进步。
比如,在对《司马光》一文进行教学时,对于水平一般的学生,教师可设计“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认为司马光身上有哪些优点?”这一问题。而对于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教师则可设计“你是否能列举出其他与司马光有相似品质的人?”分层问题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确保所有学生均能通过课堂问答获得进步。
三、组建学习兴趣小组,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对所有学生的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公平、公正的对待所有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能力等来对学生进行分组,结合小组学生的特征来拟定与语文课文相关的内容,并鼓励所有小组学生进行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来进行总结。在学生完成总结后,教师应对学生的优点予以肯定。同时,也应对讨论结果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指正,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兴趣小组的组建不仅可帮助加强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并对自身的缺点加以审视。学生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对语文知识本身的理解,同时也能获得人格上的进步和提升,有利于全班同学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四、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以学生的身心特征、发展规律、认知水平等为基础。从当前的课本内容不难看出,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大量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文章,如《父爱之舟》、《慈母情深》等文章,旨在歌颂亲情,并帮助学生学会感恩;《我们不能失信》,旨在鼓励学生养成言而有信的美好品德。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将语文课文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比如,在讲解与亲情有关的文章时,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亲情故事。通过此类方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将其与实际生活进行融合,在提高学习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化对生活的感悟,不仅有利于其知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当前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情况出发来采取有针对性地改善措施。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进行综合考量,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华晴.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20(34):26-27.
[2]拉毛吉.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08):86.
[3]戴伟雄.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34.
[4]李公治.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2(12):3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