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现状与生命教育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青少年,生命意识,生命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6-14 19:21
当今青少年的生命意识十分薄弱,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本文将对生命教育策略进行简要讲述。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认识到生命的意义。由于社会高速发展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导致了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受委屈的普遍现象,由此可见团队协作在生命教育策略中实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理念也在逐渐提升。从最初1978年提出的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双基础目标;再到2001年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线的“新课程标准”;直至今日已经发展成立看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理念”。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对中国学生身心发展核心素养做了界定,也给与我们在教育和指导中学生的过程中指导。虽然现在学校也有开展一些有关团队协作的活动,比如建立学习小组,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队协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活动流于表面,单一无趣,慢慢的就被人们所淡忘。基于这点,团队活动中积极心理的影响势在必行。
1 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现状
目前现状青少年实际心理健康状态不是很稳定,对于生命意识的培养方面有所欠缺,而且由于家庭部分因素和环境,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生命教育也有不足。但总结目前青少年生命意识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对生命有所认识,但在基本生存技能的掌握上存在明显不足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认同生命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体,但是在具体的内容上,青少年对于生命的认知还是有很多不足。比如,有关于身体构造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对于身体构造的了解还是不够全面。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对于身体的认识到了一种相对匮乏的地步,这十分值得深思。通过调查发现,青少年关于基本生存技能的掌握大部分是来自于父母和家庭教育的指导,一部分是通过学校而获得的,剩下少部分是通过自身学习获得的。生存技能对于人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是一项基本的技能。但是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于生存技能的掌握和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我国对学生的生存技能教育上还存在问题。
1.2 缺乏信心,学习生活压力,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教育竞争越来越大。虽然说适当的学习压力会当成动力,但是过大的压力会导致学生无法正常生活。由于青少年的年龄还相对较小,过大的压力不知道如何缓解,会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导致对身体健康造成消极影响,这不得不引起重视。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尽可能的缓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传授学生各种缓解压力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自己有能力来面对压力。同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还缺乏自主能力和自信心,在涉及到自我评价的时候,总有大部分同学觉得自己比别人差。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自信心相对不足,而且自主性的丧失使学生的生活出现了一些障碍,也养成了一些依赖心理,当青少年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很顺利的解决问题。综合以上因素,很容易让青少年产生厌世情绪,失去生活激情。
1.3 能较好地做到热爱生命与珍惜生命,但生活态度还不够积极
青少年要积极的追求真善美,热爱和珍爱生命,这是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大部分青少年能够较好的做到热爱生命,珍爱生命,但是生活态度还不够积极。在调查中发现,当问到学生一些老师辱骂学生,家庭纠纷和打架的行为,对于这些现象,有1/5的学生认为这是情感的荒漠,有大半部分学生认为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这些能很好地展现出目前青少年对于生命的一个认知程度。同时,还有一些大自然的事物,有70%的同学认为伤害植物生命的事情,应该不做。但是还有少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想过,他们认为伤害植物这些行为司空见惯。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生命的认识还缺乏不足,有少部分的学生不能从根本一直到生命的意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能够帮助学生健康发展,如果学生生活态度不够积极,甚至很消极悲观,这就需要引起家长和学校社会的关注。长期的消极情绪,很有可能导致悲观厌世,这样的情绪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不可承担的,因此家庭和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生活态度予以高度关注,引导学生朝向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造成学生态度消极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是学校过于强调学习,忽视了学生的感受。长期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能力进行挖掘,整个学习过程枯燥无味,把学生当做了学习的机器,整个学习过程毫无乐趣可言,因此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造成了消极的生活态度;第二个方面,主要是当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及网络媒体上的消极态度影响着学生的三观和思维,有些不良风气和网络风气给学生带偏到另一种思维方式,导致了部分青少年的三观受到影响。由于青少年的是非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这种信息不能做很好的处理,导致了消极态度的出现。
1.4 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很有必要但目前状况不尽人意
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家庭和学校职责就是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目前校园暴力和青少年自杀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些现象的发生说明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调查中,有过一半的同学认为开展上面教育很有必要,有1/5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还有1/5同学认为无所谓或者不重要,这说明在上面教育的重视程度上还远远不够。经过了解,在调查中对于学校是否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丰富课余生活,这个问题来说,有部分过半的同学表示偶尔会,只有1/6的同学表示经常会。从这个结果表明,我们就可以看出,学校对于活动的举行和组织还是十分欠缺的。因此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很有必要,但是目前的状况却不尽人意。基于这个问题,学校应该对于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予以高度重视。
2 生命教育策略
2.1 激发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团结的力量十分强大,创造出团结的力量,可能会有不可思议的奇迹发生。所以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多与学生交流,也多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通过学生们的团结协作来获取学习成果,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多,在年龄较小的学生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低年级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讲《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拾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那么这里教师就可以抛出问题:“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有水喝了呢?”经过学生的思考后,了解到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因为他们三个互相推诿,没有人愿意去为这个团体做贡献。而另一个故事《三只蚂蚁》,故事里讲到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讲完之后再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三只蚂蚁却有米吃。其实,这是因为三只蚂蚁每个人都贡献出了自己的一部分力量,通过团结协作合力把米搬进洞里,他们自发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优秀的成果。所以说,教师通过讲这两个故事进行对比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明白这是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改变的结果,团结就是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每个人贡献出自己的一部分力,就很有可能对问题有极大的帮助,大家的智慧集合起来,才会有更高的效率。因此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明白了团结合作的好处,就会自觉地与别人合作,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出合作精神。
2.2 组织团队活动,培养协作精神
现在教育竞争越来越大,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环节,学生的一学习压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不仅在课余积极组织活动,也要注重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以此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得到更好的教育成果。因此,教师要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来开展一些团队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就如小溪与大海一样,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个人作用,融入到集体中,以集体利益为主,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优点,这里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团队活动。
比如,开展英语口语竞赛,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为几个不同的组,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每个人饰演不同的角色,准备好自己的内容,最终进行小组竞赛,根据英语口语的水平和表演效果进行小组评比。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了口语能力,也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加强了小组内同学们的联系,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大部分学生进行阅读,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表演形式可以设置多种,通过竞赛,朗读和剧本等形式进行评比竞赛,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还有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同学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们的团结协作下,在汇演活动中成功演出,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不仅让学生们有很大的成就感,还从心理上营造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青少年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时,不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校相关的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公益性的活动,类似于大扫除、种树等,通过做公益活动,强化他们的团结意识,让学生们自由交流,自由组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从合作中明白合作的优势和团结的力量。
2.3 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开展团队活动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学习结果的汇报,评价也十分重要。教师要注意评价应该以激励为主,在对不足进行一些可行的建议,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到乐趣,并且增强自己的信心。
比如,在进行分组表演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奖项的名称来鼓励学生,类似于“优秀搭档奖”、“共同进步奖”等等,通过多种以荣誉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以后的合作中有更加积极的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给出评价,对每一个学生的良好表现都要鼓掌和喝彩,对学生的表演给予肯定,这样在每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会不断的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有不断的动力来表现自己,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方向,培养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学习态度。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从根本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断给学生构建安全的心理空间,保证学生心理的平衡,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更喜欢回答问题,让回答不出或者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积极的,主动的表达自己。学生只有在自己有信心,感到安全的情况下,才会用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总之,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是个人还是小组,教师都要把小组合作进行强调,作为主要评比指标之一,鼓励学生的语言也要注重表达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潜意识上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营造出一种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
2.4 提高教师“团结”思想认知能力
教师应该对团结有一个深刻的认知,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学校可以通过课程培训和讲座等形式提高教师“团结”思想的认知能力,让教师对于生命教育方面的教学更有思维,更能延伸。所以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尽量往团结协作方面引导,可以和家庭教育相结合,高效培养学生写作意识,营造一个温馨,有人性的教育环境。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亲情游戏活动。例如,在低年级的活动中,可以组织“找鞋子”,让家长准备一双自己的鞋子,然后所有家长的鞋子混合在一起,由同学们去根据颜色,花型和记忆翻找自己爸爸妈妈的鞋子,看哪一对亲子速度最快,最准确。还可以进行“踩气球”活动,每个小朋友都要保护妈妈脚上的气球,并且努力踩爆别人的气球,最后看谁踩爆的气球最多,自己气球保护的最好。通过家长和学生的合作,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提高合作意识,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在展开集体活动之前,让性格较为孤僻的孩子感受到集体的关怀,从而消除孩子与其他小伙伴的疏远感,使孩子觉得自己与其他小伙伴是一样的,感受到自己的主动性地位和不可缺少的角色,从而更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要注重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的保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平时给予关心和爱护,也注重学生的家庭环境。
总而言之,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东西,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十分注重青少年的生命意识培养问题,让学生从根本上要关注与尊重生命。基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渗透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至于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学校通过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让学生的心理更加阳光,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并且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真正做到一个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勇于认识自己的人,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永远珍爱生命。
本文系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校级课题,课题名称“团(队)活动中积极心理培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
